“金字招牌”助推扶貧攻堅 地理標誌產品保護成為精準扶貧的“金鑰匙”張文禮

“金字招牌”助推扶贫攻坚 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成为精准扶贫的“金钥匙”张文礼

□ 本報記者 張文禮

“獲得地理標誌產品保護後,現在的油橄欖鮮果售價比原來高出30%左右,這幾年的收入也水漲船高增加了不少,20公頃地裡的收入可以達到60多萬元。”說這話的,是甘肅省隴南市武都區漢王鎮興原油橄欖農民合作社負責人賈生軍。如今,每到11月,當地各個收購點裡就會停滿車輛,等待收購油橄欖鮮果。

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真有如此大的能量?答案是肯定的。在2008年搭上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的“快車”後,隴南油橄欖產業迅速發展,現已發展成為中國油橄欖果和橄欖油產銷第一的產業集群,成為當地農民脫貧致富的一個重要產業。

而這僅僅是甘肅省地理標誌產品精準扶貧的案例之一。

當前,實現縣域經濟轉型發展、開展精準扶貧成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環節。那麼,精準扶貧怎麼確保“精”、怎麼開展“扶”?在各地的探索和實踐中,地理標誌產品保護工作為此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新抓手。

地標保護開新花

“擁有國家地理標誌產品117個,覆蓋產值近1000億元,惠及全省大部分縣市區,輻射帶動119家省內核心重點企業、3000餘家生產企業,從業人員200餘萬人。”這是貴州開展地理標誌產品保護工作以來取得的工作成績。在貴州“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與該省經濟供給側調整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地理標誌產品成為貴州大扶貧、綠色經濟、全域旅遊等多項工作推進的新動力。

在貴州長征路線途經的68個縣(市、區)中,貴州茅臺酒、都勻毛尖茶、鳳崗富鋅富硒茶、盤縣火腿、安順蠟染、鎮寧波波糖、德江天麻、正安白茶、赤水金釵石斛、遵義杜仲、開陽枇杷、紅巖葡萄等48個縣(市、區)的82個產品獲得了國家地理標誌產品這張“金字招牌”,佔到貴州地理標誌產品總數的76.6%,譜寫了紅色經濟新篇章。

都勻毛尖是貴州黔南州的重要地理標誌產品。為了推動都勻毛尖茶產業進一步加快發展,做大做強都勻毛尖茶品牌,打造世博名茶升級版,該州政府積極開展國家級地理標誌產品示範區創建。2015年8月,國家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示範區(都勻毛尖茶)獲質檢總局批准籌建。自示範區啟動創建工作以來,黔南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視、統籌建設,進一步完善了相關標準體系、質量保證和檢測體系,不斷保障和提升都勻毛尖茶地理標誌產品的質量特色。開展示範區創建極大地豐富了都勻毛尖的品牌質量內涵,對黔南州茶產業發展的影響和輻射帶動作用十分明顯,有效地助推了黔南州茶產業的加快發展。探索出了一條實施大扶貧戰略、實現脫貧攻堅的道路。

地理標誌產品保護工作開展以來,貴州湧現出一大批“致富果”“致富茶”“致富米”“致富藥”“致富酒”“致富豬”。如脫貧致富的“黃金果”修文獼猴桃,自2014年12月獲批保護以來,截至2016年,修文獼猴桃種植面積已躍居世界第五、全國第三位;產量居全國第六,達7萬噸;總產值達10.7億元,比獲得國家地理標誌產品前增長了5.25億元。

同時,開展地理標誌產品保護以來,一批歷史悠久但又鮮為人知的地理標誌產品走出大山和農村,突破了“果賤傷農”“菜賤傷農”的怪圈。既成為不少地方精準扶貧和農民增收的利器,也解決了農民脫貧容易致富難的問題,成為縣域經濟發展的新引擎。

精準扶貧結碩果

近幾年,甘肅武都花椒、禮縣蘋果、文縣綠茶等先後登上了地理標誌產品大舞臺,改變了“養在深閨人未識”的困境,成為培育發展特色優勢產業的當家品牌。隴南市獲國家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的種植面積和產值分別佔該市特色農林產品種植總面積、總產值的31%和43%,產值比獲得國家地理標誌產品保護前增長了52.5%,獲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的銷售收入佔農民人均收入的1/3,地理標誌產品生產從業人員已達137.5萬人,地理標誌產品已成為農民脫貧致富的助推器。

作為甘肅省扶貧開發主戰場,近年來,隴南將電子商務同地理標誌產品保護工作融合進來,形成了地理標誌產品帶動電商發展,電商發展促進地理標誌產品的良性互促模式,為該省開展電商扶貧提供了鮮活經驗。目前,全市有電子網店9500多家,微店5000多家,截至2016年10月底,累計銷售農產品43億元,其中國家地理標誌產品銷售收入達15.5億元,佔全市電子總銷售收入的37%,較去年翻了一番。

當前,發展地理標誌產品已成為甘肅省促進農民增收脫貧致富的特色優勢產業和多元富民產業,多個地理標誌產品已經在甘肅遍地開花。截至目前,有55個產品獲得國家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產品涵蓋了全省絕大部分的傳統優勢產業。據不完全統計,2015年該省地理標誌產品總產值315億元,年利潤54.99億元,直接從業人數達到325.7萬人。

而在廣西,截至目前,廣西自治區質監局已幫助28個國家級貧困縣和21個自治區級貧困縣申報獲批地理標誌產品29個,佔廣西地理標誌產品總數的44%,成為廣西第一個入選我國在歐盟保護的地理標誌產品。

正是藉著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的“東風”,作為區域扶貧重要抓手的廣西西林沙糖桔成功擺脫了農產品增產不增收、“價賤傷農”的怪圈,實現了常年產銷兩旺。“自從我們的沙糖桔獲得國家地理標誌產品後,大家都衝著這個標誌而來。有了這個標誌,等於給我們的桔子做了一個終身廣告,這幾年我們的桔子供不應求,有多少銷多少。”當地種植戶韋旺祝說。

廣西西林縣是近乎處於“原生態”的貧困縣。當地麻鴨作為地理標誌產品申請保護後,使得西林麻鴨身價倍增,從之前的50元~60元一隻上漲到每隻100元。地理標誌產品成為西林特產“走南闖北”的金名片、農民脫貧致富的金鑰匙,目前,西林縣擁有沙糖桔、西林麻鴨、西林姜晶3個地理標誌產品,西林縣地理標誌產品的生產總值已達6億元,比2010年統計數據高出一倍,全縣地理標誌產品權益人年均收入高出全縣平均水平800元,比保護前增長約20%,惠及農戶、種養戶達10萬人。

當前,地理標誌產品在促進區域首位產業發展、延伸產業鏈條、提高產業競爭力等方面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在推進精準扶貧、助力縣域經濟轉型發展方面更是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地理標誌產品保護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率正在不斷提升,真正發揮了“培育一個產品,做好一個保護,帶動一個產業,搞活一地經濟,富裕一方百姓”的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