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步維艱的商業地產,靠什麼撬動萬億資本?

自從1998年取消福利分房制度,寫字樓市場的關注度明顯不如住宅市場,畢竟住宅是民生之本,即使政策微調,依舊會造成一波熱點。

但站在市場的角度而言,商務樓租賃市場的興衰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國內產業發展狀況。

舉步維艱的商業地產,靠什麼撬動萬億資本?

只顧眼前利益 造就寫字樓灰色地帶

從寫字樓來看,寫字樓物業存在“追新”的概念,新的寫字樓外觀漂亮豪華,內部結構合理裝修華麗,線路網路科技更是走在時代前沿,所以新寫字樓和次新寫字樓物業備受推崇;但是,當寫字樓一旦超過10年,從外觀到內部裝修和日新月異的內部線路網絡都跟不上時代,必然一步一步被貶低價值。


但住宅不會存在使用年限而貶值的概念,在現實利益的驅使下,大部分開發商利用商業規劃拿到地皮,轉而投向商住的懷抱。前期不限購的政策正好適合在大城市奮鬥並且戶口尚未解決的青年人士,在有市場、高利潤、回款快等特點的對比之下,開發商在商住與寫字樓兩種產品中自然更傾向於前者,能夠主動堅持寫字樓規劃與開發的房企更是鳳毛麟角。

舉步維艱的商業地產,靠什麼撬動萬億資本?

政府大力調控 商業地產合規化

隨著寫字樓開發進度遲緩、商改住行為愈加肆虐,政府一方面發佈調控政策,嚴禁商業地產更改使用屬性。從北京326商改住:商業、辦公類項目應當嚴格按照規劃用途開發、建設、銷售、使用,未經批准,不得擅自改變為居住等用途,到上海市政府517出臺整改商住兩用房產的新政策,除了停止審批同類型項目外,也要求完工的單位按照商業辦公房屋的功能整改,拆除廚房、衛生間和夾層等居住功能,不符合商辦要求的物業則不得辦理過戶。

一方面政府不再單純的偏向地塊的拍賣價格,更注重開發商對於地塊的規劃所帶來的產業及稅收。例如萬達都是低成本拿地,有些招商引資項目甚至接近零成本拿地,但是政府、規劃部門是有要求的,要求配建項目就包括商業、產業和酒店,以促進當地產業經濟發展。

舉步維艱的商業地產,靠什麼撬動萬億資本?

因為只有寫字樓的興盛才能換來產業的繁榮,其成交的意義不是開發商嚴重的一次性交易收割,而是引入企業後帶來的長遠稅收貢獻,所以政府必定出臺政策嚴厲打擊商住開發。

產業化 為寫字樓賦能

過去開發寫字樓,開發商只在意產品的定價和最大化的盈利點,忽視企業進駐給當地帶來的稅收效益。產業的發展、政府及開發商之間是存在一種互利共贏的關係,開發商的定位不僅僅是建設樓宇的,更重要的是連接產業和政府之間的契合點。例如政府在產業招商上形成了一定共識,將信息傳達給開發商並給予一定的政策優惠,開發商具備一定政策優惠更利於引進目標客戶。


舉步維艱的商業地產,靠什麼撬動萬億資本?

另外一個是盈利模式,從傳統租賃過渡到租賃+。不僅企業會成為收入來源,它的產業也會隨之入駐,租賃面積需求亦同步擴張。產業入駐之後,給政府交稅達到指定額度,按照部分政府給政策,將給予開發商部分運營獎勵。原來單純靠租金收入的,現在不僅有租金,還有政府運營的獎勵、投資企業帶來的收益、增值服務等。

新政抑制了商住市場,卻預留出寫字樓市場的巨大空間,當實體經濟逐步企穩,換擋加速之刻,我們是不是也該御風而行,順勢而為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