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帶著內心的愉悅參加高考——獻給在考場外等待的父母

今天是6月7日,很早就起來了!去年的今天,老徐的女兒走進了考場!有些感慨,於是寫出了以下的文字。

今天,有近千萬高三學子走進高考考場,在朋友群中看到好幾段視頻,都是參加高考的學子“出征”的誓言,希望考出好成績,宣誓的場景很是壯觀,甚至有些“戰鬥”前的悲壯。

請帶著內心的愉悅參加高考——獻給在考場外等待的父母

高考誓師大會

莘莘學子的確不容易,老徐非常理解學子們的辛勞。同時,高考也牽動了千萬父母的心,很多家有學子的父母會在考場外陪伴和有些焦慮地等待著自己的孩子。

我女兒6月8日下午考試結束後,是自己回家的。女兒回家後說,好多家長都來接自己的兒女,她的同學對我女兒開玩笑說:“你好可憐喲,爸爸媽媽都沒有來接你!”

高考完之後,我和妻子的確沒有去接女兒。之所以沒有去接女兒,是因為我內心中希望以平常心對待女兒的高考,不要讓高考這件事給女兒太大的壓力!

參加高考的學子,以及學子的父母,面對人生最重要的一場考試,自然會緊張甚至焦慮,甚至越希望不緊張而越加緊張!

為人父母,盡父母的責任,建議各位,自己的孩子參加高考,少一點“悲壯”的色彩,多幾分內心的“愉悅”走進考場!

重要的考試,適度的緊張是正常的,也是有利於考試的正常發揮,但沒有必要把高考看得過重,在人生歷程中,高考也只是人生一個重要的“節點”,但絕對不是決定自己命運的一件事!

參加高考的大多數學子,在兩個月之後,都會接到不同高校的錄取通知書。雖然學校有差異,清華北大炙手可熱,在老徐看來,國內的高校雖有不同,但在本科階段,沒有本質的差異,高考後路怎麼走,才是最重要的!

在考場外焦慮等待的父母,建議你在焦慮中看一看老徐的建議,當兒女走進大學後,如何面對自己的子女,如何看待子女的未來。

請帶著內心的愉悅參加高考——獻給在考場外等待的父母

四年前老徐和女兒

和兒女一起“讀大學”——獻給家有學子的父母們

孩子讀大學之前這幾年,兒女的辛苦是不言而喻的。孩子天天早出晚歸,即使有的孩子住校,父母也沒有閒著。很多父母心痛孩子,每天熬好雞湯,做好香噴噴的飯菜,中午送到學校去,希望孩子在辛苦之餘,能吃上可口的飯菜。父母工作忙的家庭,婆婆爺爺、外公外婆都來幫忙。

和中學生及其父母承受的精神壓力相比,辛勞倒是其次。特別是到了高三這一年,高頻率的無休止的考試、排名,雖是催人努力,但考試成績和排名下滑,常常讓學子們精神緊張。孩子緊張了,父母也跟著緊張。為減緩壓力,少數父母也會帶孩子去找心理諮詢師,甚至個別孩子無法堅持到高考。

作為家有大學生的父母們,如何面對跨入大學的兒女,如何和他們相處,如何促使他們在大學階段收穫更多,引導他們走在一個正確的人生路上,這對於一個家庭是非常重要的。

理解兒女所承受的壓力

要理解社會發展的趨勢,理解社會競爭加劇對兒女們的心理影響。作為家有大學生的父母們,我們的父輩經歷過飢餓,物質匱乏已深深地嵌入其成長的過程中,我們都有兄弟姊妹,我們的父輩能把我們養大已經是含辛茹苦了,我們的父輩很難有太多的精神上的奢望。而當我們自己養育孩子的時候,正在經歷物資從匱乏到豐富的過程中,而且我們大多數人都只有一個孩子,那可是百般呵護、精心培養;而且中國人歷來重視對子女的教育,望子成龍的心理特別強烈,對兒女的期望普遍都比較高。

我們的子女大多數是獨生子女,從小到大受到的關注度高,不僅有父母的關愛,還有爺爺婆婆、外公外婆的溺愛,我們的子女在物質上的需求很容易被滿足,而且由於獨生子女的緣故,在成長環境中,沒有兄弟姐妹,天生就缺乏和同齡人相處的歷練,比較自我,缺乏換位思考的意識,這是這一代大學生容易表現出的缺點。

正是因為這一代大學生成長的物質環境較好,也使得他們對金錢的追求有時也顯得有些淡泊,其實,這種現象的出現也是好事,是正常社會應該有的狀況。不過,他們雖淡泊於金錢,但他們的消費慾望還是蠻大的。

不容忽視的是,隨著生產力的提高,社會經濟的發展,社會競爭不是減緩而是加劇了。由於生產力的發展,產業結構調整,就業壓力加大,很多大學畢業生的薪酬並不高,尤其是和所在城市的房價相比更是寒磣。再加上當今社會,階層上升的通道並不太暢通,社會階層相對固化,不少普通家庭的大學生在走向社會之後,生存和發展的壓力巨大,要改變命運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正是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下,部分大學畢業生對未來缺乏信心,於是“喪文化”便在一些場景下流行起來。我們過去激勵自己,把“奮鬥改變命運”、“越努力越幸運”等作為勵志名言,但現在的年輕一代,卻調侃自己“努力未必會成功,但不努力一定會很輕鬆”,承認自己就是無能。在我看來,當代青年這種自我的“主動汙名化”,是一種自我解壓,是表達對“追求成功”而不可得的失望,既是一種發洩和情緒宣洩,更是對這個世界秩序的一種“溫和反抗”。

放下功利心,以平常心面對子女的未來

作為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子女未來的生活能夠過來好,最好能“出人頭地”。當父母的有這種心理期望是可以理解的,這是人類的天性,尤其華人的這種“盼子成龍”願望更是強烈。在這種心理引導下,就容易對子女未來的發展提出不切實際的要求,甚至會過多地干預子女選擇的生活方式。當然,為人父母,引導子女選擇未來的生活道路也是應該的,也是一種責任,但我們盡到責任就行,切不可不顧子女自己的想法和選擇,從而導致兩代人之間產生不必要的矛盾。因為,我們的子女也是獨立的個體,他們有他們的認知和想法,我們不能代替他們去思考。而且,身處不同的年齡階段,對問題的看法和感受是不一樣的,有時候,用“講道理”的方式不一定有用,需要子女們自己去感悟。

為人父的我,曾經也希望告訴女兒,未來的路怎麼走,希望盡力避免她“走彎路”,後來,我意識到,有些路,明知是“彎路”,你還得容忍她走這樣的“彎路”,因為她不去嘗試“走一走”,怎麼知道這是“彎路”。即使這樣,當我有次和年輕人談到這個話題時,一位我朋友的剛大學畢業參加工作的女兒卻懟我說,所謂“彎路”,這只是上一輩自己的看法,在他們看來這不一定是“彎路”。這位剛工作的大學畢業生說的話,也提醒了我,我的想法也許對,也許不完全對,重要的是,孩子能不能接受我們的觀點。所以,為人父母的我們,即使我們奉為圭臬的觀點,也得容忍子女們的不接受。

華人對子女的呵護和關愛,也體現在對子女的物質幫助上。我的一位到澳洲做訪問學者的同事和我聊天時告訴我,在澳洲,華人普遍比其他族群的收入要高,但是當地人對移民到澳洲的華人有些不解甚至不屑,就是覺得華人更偏愛追求財富,買房子,一買就買兩套,自己一套,子女一套,他們無法理解為何要給子女買房子。從這個事例,也讓我們反思,我們有我們的生活,子女有子女的生活,子女和我們之間是相互獨立的個體,俗話說“兒孫自有兒孫福”,我們既不可能、也沒必要去完全安排好後輩的生活。我們要學會接納一個“平凡”的子女,多一點淡定,少一點“功利”心,只要我們的子女在這個世界能夠靠自己獨立生活就是我們福分!

做最好的自己、做最好的父母

作為大學生的父母,教育子女的最好方式,就是我們自己認真對待生活,用自己的生活態度、學習態度和工作態度影響自己的子女,也就是說“做最好的自己、做最好的父母”,自己做給子女看,“身教重於言教”!

前段時間,在網上流傳一篇小學五年級學生的作文,題目是《我的媽媽》,稚嫩的字體這樣寫到:

我的媽媽不上班,平時就喜歡打牌和看腦殘的電視劇,一邊看還一邊罵,有時候也跟著哭。她什麼事也做不好,做的飯超級難吃,家裡亂七八糟的,到處不乾淨。

她明明什麼都做不好,一天到晚光知道玩兒,還天天叫累,說都是為了我,快把她累死了。和我一起玩的同學,小青的媽媽會開車,她不會;小林的媽媽會陪著小林一起打乒乓球,她不會;小宇的媽媽會畫畫,瑤瑤的媽媽做的衣服可好看了。我都羨慕死了,可是她什麼都不會。

我覺得,我的媽媽就是個沒用的中年婦女。

如果作為父母的我們,在子女心中是這樣的形象,你的任何說教,都無濟於事。只有作為父母的我們,對待生活和工作有一個積極的態度,才可能讓子女尊敬你,才可能引導子女有一個健康的心理,有一個積極的生活和工作態度。

相信下一代比我們更有智慧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類的智慧在不斷地沉澱,越來越厚重。我們的兒女從小獲得的信息,接受的知識,和我們小時候相比,那可是天壤之別。正是這樣,如今年輕一代,比我們這一代更聰明,要相信他們比我們更有智慧。

為人父母的我們,在心理上始終視自己的子女為孩子,這一代年輕人,由於多數是獨生子女,他們受到的關愛更多,更容易被眾多長輩所溺愛,沒有經歷風雨,哪能得到錘鍊,獲得成長!其實,新一代年輕人,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比我們強,他們是網絡時代的原住民,接受現代文明的洗禮更多,從整體上看,他們比上一代人更有規則意識,更講公共秩序,這是他們的優點。

作為父母的我們,要學會放手,逐步培養他們的自我管理的能力,引導子女們對自己的未來負責,樹立對自己負責的意識!讓年輕一代擁有為自己負責的意識,是父母最明智的選擇。

更進一步地,不僅要讓子女具有對自己負責的意識,同時,作為父母,對子女的付出應該有一個度,不能無原則的一味付出。我認為,父母和子女之間相互都是獨立的個體,雖是一家人,但彼此應該有邊界,作為父母,儘可能地盡到自己養育子女的責任。反過來,應該讓子女意識到作為父母的辛勞,讓孩子理解和感受到父母的付出,這樣,才可能讓子女逐步建立起家庭責任感、甚至家族責任感。一個具有責任感的人,才是一個可以受託的人,才是一個受尊敬的人!

親情和愛,可以拉近兩代人的距離

兩代人之間有所謂“代溝”,這是一種自然的現象,因為不同年齡層的人,對事物的認識和感受是不同的,而且成長環境也是不一樣的。正是因為有“代溝”的存在,容易導致父母和子女之間相互的不理解。而且,我們正經歷社會環境鉅變的時代,這種“代溝”現象更容易出現。好在,我們這一代人逐步變得更理性,更有“悟性”,我們看到不少母女倆的無話不談、父女倆的話語投機的場面,說明在兩代人之間彼此寬容和理解的基礎上,是能夠和諧交融的,因為一家之中的兩代人,彼此以血緣關係為紐帶,父母對子女的愛是無私的,家庭的利益是一致的!

讓我們兩代人之間逐步地抹平“代溝”,跨越溝通障礙吧!

請帶著內心的愉悅參加高考——獻給在考場外等待的父母

《不要假裝讀大學》

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

2018年3月出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