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兒女一起“上大學”——獻給家有學子的父母們

以下內容節選自2018年1月即將出版的《不要假裝讀大學》,作者徐世偉(老徐),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出版。


老徐格言:

中學階段的學習決定一個人讀哪所大學和專業,大學階段的學習決定一個人將過怎樣的人生!

中學階段的學習拼的是智商和學習習慣,大學階段的學習拼的是悟性、情商和人生視野!

雖然智商是不能改變的,但悟性、情商和人生視野是可以培養和歷練的!


和兒女一起“上大學”——獻給家有學子的父母們

《不要假裝讀大學》作者

作為家有大學生的父母們,如何面對跨入大學的兒女,如何和他們相處,如何促使他們在大學階段收穫更多,引導他們走在一條正確的人生路上,這對於一個家庭是非常重要的。那麼作為父母該如何和兒女相處呢,以下是老徐給您的建議。

學會寬容自己的兒女

首先,作為大學生的父母,孩子已經是法律意義上的成年人了。兒女在自己庇護下長大,現在兒女長大了,進入大學學習,在心理上渴望得到別人也包括父母的尊重,作為父母要學會尊重兒女。以我的女兒為例,她在家裡,特別喜歡把自己關在她的房間,要求我們進她房間之前,要敲門得到許可才能進去,她上網看的內容,她不願讓我們看到,她寫的文字,不願讓我們知曉。最初,我們夫妻對她的要求和舉止有些不快,但最終還是接受了。

兒女讀大學之前的高三這一年,一切都圍繞高考指揮棒轉,為了儘可能地提升學生的考試分數,一切安排都會讓位於應試技巧,長期高負荷的以應試為目的的學習,自然就使得學生的學習興趣消融,更不利於學生創造力的培養。到了大學階段,就會影響到大學階段的學習狀態,大學新生在經歷剛入大學的短暫興奮之後,對大學學習很容易出現一個懈怠期,學習不在狀態。但我認為,這種現象的出現也不是學生自身的錯。作為學生的家長,我們無力去評判和改變子女過去的學習經歷,我們要理解孩子們從中小學一路打拼到現在的學習辛勞,學會寬容自己的孩子,但同時,也要引導自己的孩子儘快走出學習懈怠的狀況。

理解兒女所承受的壓力

其次,要理解社會發展的趨勢,理解社會競爭加劇對兒女們的心理影響。作為家有大學生的父母們,我們的父輩經歷過飢餓,物質匱乏已深深地嵌入其成長的過程中,我們都有兄弟姊妹,我們的父輩能把我們養大已經是含辛茹苦了,我們的父輩很難有太多的精神上的奢望。而當我們自己養育孩子的時候,正在經歷物資從匱乏到豐富的過程中,而且我們大多數人都只有一個孩子,那可是百般呵護、精心培養;而且中國人歷來重視對子女的教育,望子成龍的心理特別強烈,對兒女的期望普遍都比較高。

不容忽視的是,隨著生產力的提高,社會經濟的發展,社會競爭不是減緩而是加劇了。由於生產力的發展,產業結構調整,就業壓力加大,很多大學畢業生剛參加工作的薪酬並不高,尤其是和所在城市的房價相比更是寒磣。再加上當今社會,不少普通家庭的大學生在走向社會之後,生存和發展的壓力巨大,要改變命運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正是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下,部分大學畢業生對未來缺乏信心,於是“喪文化”便在一些場景下流行起來。我們過去激勵自己,把“奮鬥改變命運”、“越努力越幸運”等作為勵志名言,但現在的年輕一代,卻調侃自己“努力未必會成功,但不努力一定會很輕鬆”,承認自己就是無能。在我看來,當代青年這種自我的“主動汙名化”,是一種自我解壓,是表達對“追求成功”而不可得的失望,既是一種發洩和情緒宣洩,更是對這個世界秩序的一種“溫和反抗”。

放下功利心,以平常心面對子女的未來

作為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子女未來的生活能夠過來好,最好能“出人頭地”。當父母的有這種心理期望是可以理解的,這是人類的天性,尤其華人“盼子成龍”願望更是強烈。在這種心理引導下,就容易對子女未來的發展提出不切實際的要求,甚至會過多地干預子女選擇的生活方式。當然,為人父母,引導子女選擇未來的生活道路也是應該的,也是一種責任,但我們盡到責任就行,切不可不顧子女自己的想法和選擇,從而導致兩代人之間產生不必要的矛盾。因為,我們的子女也是獨立的個體,他們有他們的認知和想法,我們不能代替他們去思考。而且,身處不同的年齡階段,對問題的看法和感受是不一樣的,有時候,用“講道理”的方式不一定有用,需要子女們自己去感悟。未來的路怎麼走,成人的想法也許對,也許不完全對,孩子也不一定接受我們的觀點。所以,為人父母的我們,即使我們奉為圭臬的觀點,也得容忍子女們的不接受。

華人對子女的呵護和關愛,也體現在對子女的物質幫助上。我的一位到澳洲做訪問學者的同事和我聊天時告訴我,在澳洲,華人普遍比其他族群的收入要高,但是當地人對移民到澳洲的華人有些不解甚至不屑,就是覺得華人更偏愛追求財富,買房子,一買就買兩套,自己一套,子女一套,他們無法理解為何要給子女買房子。從這個事例,也讓我們反思,我們有我們的生活,子女有子女的生活,子女和我們之間是相互獨立的個體,俗話說“一代自有一代福”,我們既不可能、也沒必要去完全安排好後輩的生活。我們要學會接納一個“平凡”的子女,多一點淡定,少一點“功利”心,只要我們的子女在這個世界能夠靠自己獨立生活就是我們福分!

做最好的自己、做最好的父母

作為大學生的父母,教育子女的最好方式,就是我們自己認真對待生活,用自己的生活態度、學習態度和工作態度影響自己的子女,也就是說,“做最好的自己、做最好的父母”,自己做給子女看,“身教重於言教”!

前段時間,在網上流傳一篇小學五年級學生的作文,題目是《我的媽媽》,稚嫩的字體這樣寫到:

我的媽媽不上班,平時就喜歡打牌和看腦殘的電視劇,一邊看還一邊罵,有時候也跟著哭。她什麼事也做不好,做的飯超級難吃,家裡亂七八糟的,到處不乾淨。

她明明什麼都做不好,一天到晚光知道玩兒,還天天叫累,說都是為了我,快把她累死了。和我一起玩的同學,小青的媽媽會開車,她不會;小林的媽媽會陪著小林一起打乒乓球,她不會;小宇的媽媽會畫畫,瑤瑤的媽媽做的衣服可好看了。我都羨慕死了,可是她什麼都不會。

我覺得,我的媽媽就是個沒用的中年婦女。

如果作為父母的我們,在子女心中是這樣的形象,你的任何說教,都無濟於事。只有作為父母的我們,對待生活和工作有一個積極的態度,才可能讓子女尊敬你,才可能引導子女有一個健康的心理,有一個積極的生活和工作態度。

相信下一代比我們更有智慧

社會發展到今天,這一代年輕人獨生子女居多,受到的關愛也多,他們從小獲得的的信息,接受的知識,和我們小時候相比,那可是天壤之別。正是這樣,如今年輕一代,比我們這一代更聰明,要相信他們比我們更有智慧。

為人父母的我們,在心理上始終視自己的子女為孩子,這一代年輕人,由於多數是獨生子女,他們受到的關愛更多,更容易被眾多長輩所溺愛,沒有經歷風雨,哪能得到錘鍊,獲得成長!其實,新一代年輕人,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比我們強,他們是網絡時代的原住民,接受現代文明的洗禮更多,從整體上看,他們比上一代人更有規則意識,更講公共秩序,這是他們的優點。

作為父母的我們,要學會放手,逐步培養他們的自我管理的能力,引導子女們對自己的未來負責,樹立對自己負責的意識!讓年輕一代擁有為自己負責的意識,是父母最明智的選擇。

親情和愛,可以拉近兩代人的距離

兩代人之間有所謂“代溝”,這是一種自然的現象,因為不同年齡層的人,對事物的認識和感受是不同的,而且成長環境也是不一樣的。正是因為有“代溝”的存在,容易導致父母和子女之間相互的不理解。而且,我們正經歷社會環境鉅變的時代,這種“代溝”現象更容易出現。好在,我們這一代人逐步變得更理性,更有“悟性”,我們看到不少母女倆的無話不談、父女倆的話語投機的場面,說明在兩代人之間彼此寬容和理解的基礎上,是能夠和諧交融的,因為一家之中的兩代人,彼此以血緣關係為紐帶,父母對子女的愛是無私的,家庭的利益是一致的!

讓我們兩代人之間逐步地學會坦誠相待吧!


徐世偉,網名大偉(David),自稱老徐,人稱大偉叔叔。

作者是重慶工商大學教授,重慶市高校中青年骨幹教師,重慶市政協委員。


請反饋您的閱讀感受,您的意見很重要!

(注:作者無法查閱個體的投票選擇)

您認可老徐的觀點和寫作風格嗎? (單選)
0
0%
非常認同作者的觀點和寫作風格
0
0%
作者觀點還是不錯,但文筆欠佳
0
0%
不太認同作者觀點,不過文筆還行
0
0%
作者的觀點不太對,文筆也挺糟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