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定文化自信 推進文化睦鄰 建設文化名市

——廣西防城港市加速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

堅定文化自信 推進文化睦鄰 建設文化名市

堅定文化自信 推進文化睦鄰 建設文化名市

“國門書店”

堅定文化自信 推進文化睦鄰 建設文化名市

“國門大舞臺”

堅定文化自信 推進文化睦鄰 建設文化名市

“文緣號”海上流動圖書服務活動

堅定文化自信 推進文化睦鄰 建設文化名市

防城港市海上國際龍舟賽

堅定文化自信 推進文化睦鄰 建設文化名市

中國—東盟國際馬拉松

堅定文化自信 推進文化睦鄰 建設文化名市

中越青年界河對歌

堅定文化自信 推進文化睦鄰 建設文化名市

“國門文化驛站”

堅定文化自信 推進文化睦鄰 建設文化名市

市民在北部灣海洋博物館參觀

賓 陽 郭凱倩

11月16日,廣西防城港市委在《關於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的決定》中提出,要堅定文化自信,依託特色鮮明的“邊、山、海、民”文化元素,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激發全市各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建設邊海文化名市。

作為中國唯一與東盟海陸相連的城市,防城港最近兩年發揮“地緣相接、海緣相連、文緣相通、人緣相親、城緣相交”的獨特地理環境和歷史人文優勢,創新特色文化品牌,探索和實踐邊境地區、海疆地區、少數民族地區公共文化發展模式,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

中國—東盟馬拉松綻放友誼之花

秋季是馬拉松的黃金季節。地處北部灣之濱的防城港市擁有全海景跑道,風光無限,美不勝收。

11月19日,來自16個國家和地區的上萬名馬拉松運動員在這裡釋放激情,暢享馬拉松的樂趣和北部灣的美景。這是一場比賽,更是一場友誼盛會。除了“長跑之國”肯尼亞的強勁選手,來自越南、老撾、緬甸等7個東盟國家的選手達148名。

“我在國內就知道一河之隔的防城港很繁華,這次比賽給了我一個機會近距離地瞭解這個城市。”越南選手阮氏鶯在獲得女子1/4馬拉松冠軍後說。

“這是我第2次參加中國的馬拉松比賽,認識了許多中國朋友,非常開心。”男子組1/4馬拉松冠軍得主、來自越南的黎文濤說,他經常參加越南與防城港組織的文化和體育方面的交流,“中越界河對歌、足球比賽等活動對促進兩國的文化交流起到很大作用。”

老撾駐南寧總領事館領事隨員博學說,這樣的比賽能夠助推中老全面戰略合作伙伴關係的發展,此次老撾共派出16名選手參賽。

海上國際龍舟賽、中國東興—越南芒街元宵節足球賽、中越邊境(東興—芒街)青年界河聯歡……防城港和東盟國家之間的文體交流可謂四季花開,防城港將“開門見東盟、邁步就出國”的區位優勢轉變為睦鄰友好的文化優勢,不僅加強了防城港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地區、城市的文化交流和情感友誼,更使其成為中華文明走向世界的一個舞臺。

“防城港與東盟國家保持著頻繁的文體交流與合作,使當地與東盟國家的民間交流制度化、常態化,形成了中國—東盟文化合作的‘防城港渠道’。”防城港市常務副市長唐軼昂表示。

文化睦鄰構建和諧邊境

在防城區的裡火口岸,長年累月活躍著一支由上千輛板車組成的貨運隊伍,為中越邊民的邊貿往來提供運輸服務。他們來自附近的村屯,每天來來往往的身影已經成為防城港邊境線上的一道風景線。

國門文化驛站是這群務工人員的文化之家。歇息時間,他們不僅能在這裡看書打牌、唱歌跳舞、看電影、打桌球,還成立了自己的文藝隊和籃球隊,時常開展各類豐富多彩的娛樂活動。

為保障邊境沿線群眾的文化權益,完善邊境地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和樹立國門形象,防城港啟動了邊境地區“文化睦鄰”示範工程,包括國門文化大院、邊境非遺保護示範帶、邊境數字文化長廊、邊境文化交流微信平臺、邊民文體聯歡、邊境愛國文化服務、愛國固邊文化志願服務、邊境鄉土文化人才庫、國門書店等系列項目。

“希望該工程能基本滿足邊境群眾對公共文化服務的需求,達到豐富邊民生活、活躍邊境文化、展示中國文化魅力的目的。”防城港市委常委、宣傳部長、副市長黃強餘說。

按照“一院十有”的標準,防城港在沿邊道路的行政村已建設了15個美麗規範的國門大院,並重點打造東興中越元宵足球友誼賽、中越界河對歌、垌中鎮細坑大板瑤阿寶節等7個跨境文化項目,引領邊境群眾開展形式多樣的邊民聯歡活動,增進兩國邊民友誼。

據防城港市委宣傳部有關負責人介紹,至2016年底,防城港和越南下龍市締結友好城市,防城區與越南海河縣締結友好區縣,江山半島白浪灘景區與越南芒街茶古海灘景區共建友好景區,中越友好村屯更是遍佈防城港邊境線的各個鄉鎮。

建設邊海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今年起,防城港國門文化大院“週週演”項目啟動,邊境沿線的長山、班埃、交東等15個行政村以自發組織晚會、村際文藝交流巡演、文化下鄉等形式,實現國門舞臺週週演。“村裡每年組織文化活動20多場,日子過得越來越有意思。”江平鎮萬尾村黨支部書記武明志說,經濟發展起來了,精神家園也需要充實。

2015年起,防城港以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社會化、數字化、制度化建設為基礎,以“文化有緣”為主題,著力打造具有“地緣相接、海緣相連、文緣相通、人緣相親、城緣相交”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新形勢下加強防城港邊境地區公共文化建設,是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增進睦鄰友好的重要舉措。”防城港市文化委主任許大儉表示,防城港通過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提高了邊境地區的文化建設水平,發揮出文化在穩邊、固邊、興邊方面的重要作用,扮演好“文化戍邊”的角色。

在推進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防城港不斷豐富內容、創新形式,探索出卓有成效的特色經驗:利用村居閒置場地、舊有戲臺等搭建國門文化大院和國門文化大舞臺,在沿邊沿海建設一批國門文化示範村,形成邊海文化長廊;利用邊山海的文化資源,建設京族高蹺、獨絃琴、大板瑤民俗活動等非遺展示館(展示室)、傳承基地,以點帶面、點面結合,形成一條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展示長廊;實施邊境地區博物館提升工程,建成一批反映邊疆歷史和多民族融合發展的綜合博物館、行業博物館,以及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專題博物館;舉辦跨境民族特色節慶活動和文化交流、比賽,從市級層面到村級層面全面開花;發動遷徙定居的新市民成立“候鳥”文化志願服務隊伍,為50個行政村配備文化志願者;開展流動服務,通過“文緣號”系列公共文化服務中間平臺、“科普大篷車”等,開展圖書借閱、演出、展覽、培訓等流動文化服務,將公共文化服務送達邊境鄉(鎮)、邊境村。

如今,投資近10億元建設的圖書館、北部灣海洋博物館、文化藝術中心、北部灣海洋文化公園、伏波文化公園、國學文化長廊等設施,已成為市民休閒娛樂的新去處和防城港的地標,彰顯了港城的海洋文化、邊關文化、民族文化;以購買服務等方式開展的“文緣號”流動文化服務迄今已達600餘次,服務人數達50餘萬人次,實現年送書下鄉2萬多冊、送戲下鄉300多場次、農村公益電影放映1.6萬多場,組織群眾文藝演出3300多場;打造了“歡樂西灣”“歡樂海洋”“邊城歡歌”“明江之夜”“國門歌臺”等常態化群眾文化廣場活動品牌,全市公共文化服務高頻高質高效;結合智慧城市建設打造的公共文化數字平臺——“防城港文化雲”數字服務平臺即將上線;依託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實施的邊疆萬里數字文化長廊建設,已為全市23個鄉鎮文化站、174個行政村(社區)、40個邊防警務室配備了公共文化服務一體機、平板電腦等設備,文化服務的觸角延伸至“最後一公里”……

在建設邊海文化名城的道路上,防城港人正在邁出自信的步伐。

鏈接

沿邊“文化睦鄰”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帶

在東興市、防城區實施邊境地區“文化睦鄰”示範工程建設,分三類標準實施國門文化大院工程。國門文化大院設國門大舞臺、文化廣場、“四室一廳”等基礎設施,配備一批數字化設備和文化專管員,每年開展活動12次以上,其中,一類大院對越南文體活動不少於3次,文體活動群眾參與率在35%以上,每年舉辦培訓班6次以上,實現常態化、規範化、制度化新要求,突出邊境地區公共文化服務固邊、安邊、興邊新作用,形成邊境地區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引領作用。

臨海“文化惠民”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帶

在港口區實施沿海地區文化惠民示範工程,以港口區生態環境優良、農村人居環境和風貌良好以及工業企業集聚的優勢條件,分類實施以“文化進企業、進移民社區、進自然屯”為抓手的文化惠民示範項目建設,造點、連線、擴面,打造一批文化惠民示範村、屯和文化惠民示範企業,深入村屯企業服務最基層群眾職工。

山區“文化扶貧”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帶

在上思縣實施“十萬大山文化家園”文化扶貧示範工程,培育一批文化示範戶、壯(瑤)文化志願服務隊和鄉土文化人才,滿足山區、貧困地區人民群眾文化需求,形成山區、貧困地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可推廣、可複製的有效工作經驗和做法。

環西灣文化體育休閒服務示範帶

防城港主城區由三島三灣組成,環西灣文化體育休閒服務示範帶借今年11月舉辦的防城港國際馬拉松賽的有利契機,以北部灣文化廣場、西岸公園、龍馬廣場、伏波文化廣場等群眾文化休閒廣場和環西灣步道為依託,建設國學文化長廊等一批文化服務設施,形成以環西灣文化體育休閒為主的公共文化服務場所,滿足城鎮居民不斷增長的文化活動場地需求。

中越邊境非遺保護惠民富民示範帶

根據防城港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分佈情況,建設市非遺展示館等9個非遺展示館(展示室)、傳承基地,以點帶面、點面結合,在20公里範圍內形成一條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展示長廊,並制定了服務標準:各非遺展示基地每年舉辦非遺傳承培訓不少於3期,非遺展品固定展出每週開放時間不少於5天;舉辦非遺展品展演巡展活動,每年組織各非遺點展品巡展不少於3次,至少舉辦一次非遺進校園活動;各非遺展示基地每年新增展品數量不低於展品總藏量的10%;通過京族“哈節”、獨絃琴、大板瑤、壯族“三月三”民俗活動等,逐步形成中越邊境非遺保護惠民富民示範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