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編輯嬰兒被譴責,14萬中國人基因洩露出境呢?

基因編輯嬰兒被譴責,14萬中國人基因洩露出境呢?

這兩天,南方科技大學副教授賀建奎基因編輯嬰兒的事在全球引起了轟動。

大部分學者都對賀建奎的行為表示反對。雖然人們一直渴望通過基因改善病痛,但目前人類還遠遠沒有能力掌控基因這一極其複雜的事物,基因治療可能會引發社會公平、性別篩選、倫理等一系列問題。

且別說在人類胚胎上編輯改造基因,就是關於使用基因大數據,我國也有著嚴苛的規定。最近科技部官網連續發佈了六條行政處罰,處罰對象包括上海華山醫院在內的基因檢測領域多家“明星”上市公司,皆因其沒有按照規定使用基因數據。

無論是基因編輯嬰兒,還是使用基因大數據,如何平衡科研、商業的同時保護遺傳資源,將是一個長期又緊迫的問題。

六家明星企業被罰

10月下旬,科技部官網上更新了六條從2015年9月到2018年7月的行政處罰,處罰單位涉及阿斯利康、藥明康德、上海華山醫院、華大基因等,包含基因檢測領域多家“明星”上市公司,

處罰的原因都是這些企業未依照《人類遺傳資源管理暫行辦法》來處理遺傳資源

尤其關於上海華山醫院和深圳華大基因,國科罰〔2015〕1號稱“華山醫院與深圳華大基因科技服務有限公司未經許可與英國牛津大學開展中國人類遺傳資源國際合作研究,華山醫院未經許可將部分人類遺傳資源信息從網上傳遞出境”,因此要求兩機構立即停止該研究工作的執行,銷燬該研究工作中所有未出境的遺傳資源材料及相關研究數據,並要求華山醫院停止涉及我國人類遺傳資源的國際合作,整改驗收合格後,再行開展。

華大此次合作成果發表在了英國《自然》雜誌上。對此華大基因卻稱該團隊的研究雖然有外國人士參與,卻未讓他們接觸到核心資源,並且雖然研究報告在國外期刊上發表,但也沒有將基因數據傳給國外。

但面對科技部的罰單,華大基因的這一說法並沒有說服力。實際上,據調查牛津大學是華大基因的第四大客戶。

不過華大基因稱,公司在2015年收到該行政處罰後,經對整改報告進行核查並現場驗收後,科技部已批准華大恢復開展人類遺傳資源國際合作工作。

其餘幾個公司也因類似原因受罰並被責令整改。

但是今年10月初,華大基因又傳出下屬研究院用“無創產前基因檢測”技術收集了超過14萬名中國孕婦的部分基因組樣本,進行了大規模的中國人基因組測序,並將成果發表在美國《細胞》雜誌上,論文共同作者為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綜合生物學教授。華大基因對此事再度進行解釋,稱該研究嚴格依照相關法規執行。

目前國家相關部門尚未對此事發聲,但類似事情再次發生,原因不外乎一個“利”字。

基因檢測成本降低產生大量基因數據資源

我國對基因數據的收集,最早緣於遺傳學奠基人談家楨。1996年7月的美國《科學》雜誌稱,國外某大學要在中國開展遺傳疾病合作,用到兩億樣本。該報道稱由國外製藥公司支持的多個項目已在進行中,包括對600萬中國人進行哮喘基因篩選。這則報道引起了談家楨的警覺,在他的提議下,我國啟動了中國人類基因組計劃,並開始關注基因數據的收集。

兩年後,《人類遺傳資源管理暫行辦法》出臺。20年過去,生物科技和互聯網的高速發展,使人類的基因數據面臨了更多更復雜的問題。

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基因檢測走入了平常百姓家。

基因檢測曾經非常昂貴,2001年成本高達9000多萬美元,2014年降到1000美元,現在只需幾百元人民幣便能做檢測。

隨著成本的降低,再加上商業機構的大力宣傳,越業越多的人充滿好奇地讓機構解開自己生命的密碼,機構得以迅速收集大量數據。前面華大基因收集14萬孕婦基因數據便是如此。

而且近年國家對基因檢測總體也呈支持的態度,提出了通過基因檢測確診疾病,利用基因技術研製針對基因修復的靶向藥物進行治療的“精準醫療”。

大量數據給機構的研究帶來便利,目前有專門的基因數據處理類公司為客戶提供數據存儲、生物信息分析、報告解讀服務,其客戶大多來自基因測序公司、研究機構、高等院校、醫療機構、製藥企業等。對基因數據的處理有利於造福某些疾病人群,甚至有利於尋親、緝拿兇犯。

國內外共同面臨基因安全隱患

但是,大量基因數據掌握在商業機構手中也有隱患。前面科技部行政處罰的案例證明了這一點,其中有個案例是“蘇州藥明康德公司未經許可將5165份人類遺傳資源(人血清)作為犬血漿違規出境。”

早在今年8月15日,由國家互聯網應急中心主辦的2018中國網絡安全年會上,國家互聯網應急中心副主任、總工程師雲曉春就指出,基因、醫療等重要數據非法出境,可能威脅國家安全。其中,4391家境內單位疑似發生了基因數據出境行為,生物技術企業、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醫療機構分別佔比72%、19%、9%。

雲曉春透露,在2017年11月至2018年1月期間,共發現34省、市、自治區與境外208個國家進行疑似醫療數據通聯305餘萬包次,涉及312個科研單位、726個公司企業、47個專業醫療機構。“目前我國基因測序儀主要被來自美國及英國的跨國公司壟斷,一旦存在網絡後門,極易造成我國核心數據流失”,他說。

為了進一步細化人類遺傳資源使用標準,2012年10月31日,中國政府網公佈了《人類遺傳資源管理條例(徵求意見稿)》,意見稿規定,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從事可能產生歧視後果的人類遺傳資源研究開發活動,不得買賣或者變相買賣人類遺傳資源材料。而且,後來國務院辦公廳曾明確發文指出“

健康醫療大數據是國家重要的基礎性戰略資源”。

不僅中國,基因數據安全是國際上共同關注的問題。今年6月,新浪報道了國外DNA檢測公司MyHeritage遭黑客入侵而丟失9200個賬戶的數據安全事件。另外美國甚至擔心中國對美國的投資會威脅到美國基因數據安全。

據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2017年年中發表文章表示,FBI開始關注美國遺傳數據傳向海外所導致的國家安全問題,文章中專門列舉了碳雲智能對PatientsLikeMe的投資可能會威脅該網站所存儲的大量美國人的病歷信息安全,以及華大基因對Complete Genomics的收購可能會使其獲得數萬美國人的基因組數據。

面對目前種種複雜情況,科技部中國生物技術發展中心主任張新民表示,國家將出臺新的人類遺傳資源管理條例

結語

早在今年9月,福建衛生部門有位官員就曾告訴起風財經(ID:QFCJ2018)“商業機構作為規則制定者,如何在嚴苛遵守安全規則和抵禦商業誘惑上讓政府放心是一個難題,如同讓野狼看守羊而不吃腥?!

”他透露,政府已經在關注基因數據的收集公司,接下來肯定會有措施。

賀建奎基因編輯嬰兒的這一舉動影響之大,估計會使國家相關部門加快動作,國家很有可能就基因測序、基因大數據、基因工程等行業再次出臺針對性更強的政策,下一步做基因大數據的公司或許會面臨更嚴格的數據使用標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