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衛工“吊威亞”幹活兒!張家口鄉村環衛按“北京標準”來

沿著山坡上的村路緩步前行,目之所及的地面除了落葉,幾乎沒有什麼別的雜物。環衛工人王慧琴正在工作,她用笤帚尖兒一點一點地扣著路面和道牙間的縫隙,“這是我們工作的標準,道邊上不能有土。”王慧琴說。

這裡是張家口橋西區東窯子鎮元寶山村。王慧琴是本村人,半年前,將滿60歲的她有了多年來的第一份工作,在京環橋西環境服務有限公司幹上了環衛工人。

今年5月,張家口橋西區與京環集團合作,實施城鄉環衛一體化管理。橋西區成為京環集團與張家口合作4年來,張家口市區首個實現環衛“北京標準”全覆蓋的區。

過去環衛得靠“救助”

橋西區是張家口的老城區,下轄7個街道辦事處和1個鎮。2014年,張家口與京環集團簽訂合作協議,採取PPP模式將城區的橋西區、橋東區、經開區3個區和崇禮區的環衛工作交由京環集團直接管理。4年來,橋西區的環境衛生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但由於農村的複雜環境,東窯子鎮的環衛一直由自己負責,未能納入京環橋西公司的統一體系。本次“環衛進村”的覆蓋範圍,就是東窯子鎮所轄的全部19個行政村。

橋西區城鄉建設局副局長鄭日新告訴記者,像元寶山這樣的村子,產生的垃圾主要是秸稈、玉米皮、牲畜糞便和煤灰等廢物,種類比較單一,衛生習慣也和城裡不同。“之前村裡差不多一個月打掃一次,集中起來的垃圾在附近找個溝一扔,填滿了就用土一埋,再換個別的溝扔。過去農村的垃圾容易降解,量也沒城裡大,這些年城鄉生活習慣接近,農村垃圾的規範處理也越來越迫切。”

鄭日新說,5月之前,東窯子鎮一些村裡牲畜糞便到處都是,環境比較差,“京環也來東窯子鎮實施過作業,不過是‘救助’性質的。”

環衛工“吊威亞”幹活兒

京環橋西公司在東窯子鎮19個村共安排了131名環衛工人,大都和王慧琴一樣,是專為這次“環衛進村”從東窯子鎮各村重新招聘的。京環橋西環境服務有限公司總經理徐清松介紹,對新員工的崗前培訓,相比過去對業務的側重,現在更強調責任感和安全意識。“因為都是本村本土的人,所以責任感方面有一部分是天然具備的;張家口的車和自駕遊客近些年大量增加,農村山地多,安全培訓也至關重要。”

農村特殊的環境的確給環衛作業帶來了挑戰。一些山坡上的垃圾很難處理,環衛工人們自制了長長的耙子,甚至像華山景區的環衛工一樣吊著“威亞”幹活兒。為了讓村民儘快養成垃圾入箱的習慣,京環橋西公司特意在村裡多擺放了一些垃圾桶,以免去村民尋找的麻煩。政府還發布了“環衛致居民的一封信”,每天用村裡的大喇叭不間斷進行宣傳,以儘快提高村民的環境衛生意識。

東窯子鎮緊挨著書有“大好河山”四字的張家口地標大境門。京環橋西公司在鎮上修建了一座外觀為仿古風格、日處理能力80噸的垃圾中轉站,將於近期投入運行。鄭日新介紹,橋西區每天產生垃圾400噸,東窯子鎮就佔了三分之一左右,中轉站建成後,不但東窯子鎮將會受益,全區的垃圾處理能力也將顯著增強。

正探索農村垃圾就近處理

“我在這兒開店十來年了,過去衛生基本沒人管,都是浮皮潦草。現在說心裡話,乾淨多了。希望永遠保持這樣!”談起半年來身邊環境的變化,東窯子鎮東窯子村的小賣店店主王軍說。

京環集團的環衛作業會用水清洗地面,以儘可能地減少揚塵。鄭日新說,張家口是北京水源涵養地,用水不僅美化鄉村環境,對區域空氣質量的提高都有意義。過去,村民有“破爛兒”捨不得扔,就隨便堆在家門口,現在按照京環的“北京標準”,村民家門口的空酒瓶、廢傢俱、板材也都整齊堆放了起來。諸如此類的變化,村民們看在眼裡、喜在心頭。

變化很大,但徐清松認為,京環集團在張家口4年來的努力只完成了“基礎性工作”。“在居民感官上,周邊的環境是乾淨了。未來我們要逐步實現垃圾分類、農村垃圾就近處理等更高層次的目標。東窯子鎮裡城區很近,但絕大多數農村都遠離城市,垃圾的處理需要更加高效的途徑和設備,實現垃圾的‘日產日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