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MOOC系列課程」第11周:探尋互聯網+教育的哲學基礎(上)

「cMOOC系列课程」第11周:探寻互联网+教育的哲学基础(上)

國內第一個基於聯通主義的cMOOC課程《互聯網+教育:理論與實踐的對話》由北京師範大學陳麗教授主持、互聯網智能技術與應用國家工程實驗室團隊共同開發,每週六圍繞不同主題邀請互聯網教育領域嘉賓直播交流。CITlab為大家呈現課程精彩內容,帶來一系列認識互聯網、推動教育變革性創新的觀點和案例。

經過cMOOC課程的前四個主題——“線上線下教學空間融合、社會各界教育資源共享、消費驅動的教育供給側改革、精準高效的教育管理模式”(點擊文末往期回顧,查看更多課程內容),互聯網推動教育變革的新規律、新方法、新趨勢及在不同層面的創新實踐形態都在課程中有了新的呈現。本期課程邀請5位嘉賓,從本體論、認識論、方法論等層面,結合前四大主題案例對“互聯網+教育”哲學基礎進行探討

北京師範大學遠程教育研究中心副教授張婧婧主持本期課程。

參與嘉賓包括:

  • 北京師範大學遠程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互聯網教育智能技術及應用國家工程實驗室副主任鄭勤華

  • 江南大學教育技術系主任副教授王志軍

  • 江蘇師範大學教師安濤

  • 上海師範大學教師張春霞

1

“互聯網+教育”的本體論

江南大學教育技術系主任副教授王志軍指出,時代的改變下整個教育理論體系需要重構,期中最根本性的問題是哲學基礎問題。原先教育系統一直相對封閉、簡單、標準化,而在互聯網+時代的教育,已出現了非常多開放性的教學服務形式(比如獨立教師),其特徵在於

開放、非線性、多維度的複雜系統。所以我們要從過去簡單性、唯一性、單向性、線性化的思維模式,轉變為複雜性、開放性、多元性、發展性、非線性的思維模式。

教育哲學的本體論是教育哲學的根基,要先對本體論進行認識,在此基礎上決定認識論、方法論。王志軍認為,聯通主義是互聯網+教育的本體論。世界就像一張錯綜複雜的網,而人類學習的過程就是不斷建立網絡和連接並保證信息流通的過程,即聯通的過程。聯通主義作為互聯網+教育的本體論,可以讓人們對教育的認識從科學世界走向生活世界,因為教育本身就是要培養面向未來社會以及生活所需要的人。

「cMOOC系列课程」第11周:探寻互联网+教育的哲学基础(上)
「cMOOC系列课程」第11周:探寻互联网+教育的哲学基础(上)「cMOOC系列课程」第11周:探寻互联网+教育的哲学基础(上)

2

“互聯網+教育”的認識論

“範式”作為對認識論的基本承諾,其所表達的意思是:人在認識和解決問題中達成的共識,包括信念的取向、主張、組織原則等。因此北京師範大學遠程教育研究中心副教授張婧婧利用“如何達成共識”來引入認識論。她認為學習者是在學習的整個過程中,以及不斷的碰撞過程中,形成自己獨特的範式,來認識這個世界

實證主義的流派持有中立的觀點,認識實踐、發現實踐中的規律,然後找出影響因素並分析。實證主義群體認識互聯網+教育往往是在已有知識、模型基礎上去嘗試產生新知識,然而如今學習和教育的本質發生了變化,傳統理論難以解釋當前互聯網+教育本質,所以這一路徑很難產生出革命性變革的新知識。在技術快速發展的互聯網+時代,對於一些新技術應用,過早進行定量測量來發現相關關係或因果關係,可能會使得一些具有潛在能力的互聯網+教育實踐被扼殺在搖籃裡。

建構主義流派認為互聯網+教育並不是一成不變的。他們認為互聯網+教育的知識是在社會和境脈中、人與創新的實踐互動中建構生產的。學習者需要在特定的社會文化背景下,通過一種方式或視角來認識互聯網+教育的實踐。而由於互聯網+教育的聯通本質,在網絡不斷演化和發展之中,建構主義者可能會出現盲人摸象的情況

聯通產生了豐富的、電子化的、相關聯的、不同類型的數據,所以我們首先需要避免上述主義流派的缺點,其次需要把境脈與不可控因素考慮進來;再次,我們需要考慮互聯網+教育中聯通不斷演化的廣度與細度。複雜系統的思想是我們的新認識論。個體通過交互學習和適應,我們應關注個體和主體之間的交互行為,因為這些行為將導致一個複雜系統的產生。

「cMOOC系列课程」第11周:探寻互联网+教育的哲学基础(上)
「cMOOC系列课程」第11周:探寻互联网+教育的哲学基础(上)

3

“互聯網+教育”的方法論

北京師範大學遠程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互聯網教育智能技術及應用國家工程實驗室副主任鄭勤華指出,要用計算教育學去解決我們關於互聯網+教育的本體認識,形成對問題認識的方法論。他指出計算教育學旨在利用大數據的體系和計算的方法去重新認識場景和對象。這個過程是基於大數據的、基於複雜性及多學科認識去揭示互聯網+教育的演進與發展,發現這個過程中人類的學習規律和方法,從而指導未來教育實踐。

無論是傳統教育研究,還是如今互聯網+教育研究,均存在質性和量化兩種典型研究視角。這些研究中均會使用數據,數據本身並不是一個新鮮事物。傳統教育研究,常通過觀察、實驗得到一個典型的、預設的研究假設。這個預設的假設實際上體現的是我們對教育規律、教育方法、教育模型的認識。然後圍繞這個認識去收集、採集數據,去論證假設的合理性、可行性及必然性。整個過程先定義預設的規則,然後根據規則去收集數據,最後去論證規則。但在如今互聯網+教育中,我們遇到的是規則具有不確定性的場景,正是由於這種不確定性,因而更加強調通過多維、多源、更加豐富的數據去發現規則

4

關係思維視野下的教育技術本質

江蘇師範大學教師安濤認為,過去我們的認識屬於經驗性認識,是線性思維、簡化認識,所以產生了大量實踐問題。本體論是第一哲學,認識論需要重視實體思維和關係思維,在關係思維視野下,人和技術和教育是互相關聯的。

安濤提出了三個觀點:第一,應超越技術決定論,走向教育和技術的互動。第二,技術能夠推動教育發展多樣化與個性化,技術應該去迎合教育的需求。第三,在人和教育的關係中,教育教學應該發掘學生的潛能,所以教育必須是生成的而非預設的

「cMOOC系列课程」第11周:探寻互联网+教育的哲学基础(上)

5

互聯網背景下的教育哲學思考

上海師範大學教師張春霞認為,互聯網+教育是有意識的大規模組織教育,互聯網已經成為人們的生存環境,人們會在這種環境下開展無意識或有意識的個體自主學習。這個世界是普遍聯繫的,聯繫進一步會帶來信息。我們除了關注變化的理論,還要關注教育哲學裡普遍的規律。

「cMOOC系列课程」第11周:探寻互联网+教育的哲学基础(上)

關於《互聯網+教育:理論與實踐的對話》

本課程是一門基於聯通主義理論開發的cMOOC,以“開放”、“共享”、“互動”、“創新”為指導,關注以互聯網為核心的技術解決教育主要矛盾的創新實踐與理論,旨在幫助所有參與者建立起個人與典型創新企業、研究機構、關鍵人物、文獻資源之間的連接,形成互聯網教育領域的社會聯通網絡,並最終建構出包括研究者、創新企業實踐者、管理人員在內的互聯網教育領域的綜合性高端研究社區。課程將結合互聯網推動教育變革的典型趨勢,邀請國內互聯網教育領域的的專家、學者、管理人員以及創新企業,參與課程建設與運行。本課程共持續13周,包括“互聯網+教育”創新的5個專題,以及3個專門的學術研討。每個專題持續2周,重點圍繞對應專題下的典型創新案例開展基於SERVE評價模型的分享與交流,基於此,結合其他相關案例,進行對應專題的理論探討與研判。從而形成對互聯網推動教育變革性創新的全面、深入的認識。

「cMOOC系列课程」第11周:探寻互联网+教育的哲学基础(上)

【往期回顧】

識別二維碼觀看往期直播回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