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知道泉州美食多,沒想到背後還有這麼美的故事!

說起泉州的美食,恐怕一天一夜也說不完。海蠣煎、燒肉粽、面線糊、五香卷、薑母鴨、牛肉羹、花生仁湯、土筍凍、四果湯、炸醋肉……作為一名地地道道的閩南人忍不住想吶喊:

生活在泉州的幸福指數真是太高了!

只知道泉州美食多,沒想到背後還有這麼美的故事!

在這座溫暖的南方小城,許多地道的美食都不約而同地藏匿在街頭巷尾,且幾乎所有傳統名菜都來源於民間。

也許,一間毫不起眼的小店,裡面就隱藏著超凡的美味(最正宗的老泉州味道)…那麼,這些美食背後的故事你都知道嗎?


海蠣煎

傳聞在公元1661年時,荷蘭佔領臺南,泉州南安人鄭成功從鹿耳門率兵攻入,意欲收復失土,鄭軍勢如破竹大敗荷軍,荷軍在一怒之下,把米糧全都藏匿起來,鄭軍在缺糧之餘急中生智,索性就地取材將臺灣特產蚵仔、番薯粉混合加水和一和煎成餅吃,想不到竟流傳後世,成了風靡全省的小吃。同時,在中國大陸也有類似的吃法。對於蚵仔煎的緣起傳聞則有不同說法。


面線糊

相傳有一年,乾隆下江南來到泉州一個小村莊,那時正值糧食短缺的時候,村民全都窮得揭不開鍋,急得團團轉,實在想不出弄什麼吃的招待皇帝。乾隆在一秀才家門口下了轎,秀才妻子急中生智,在牆角找到一些早前剩下的豬骨頭和魚刺,洗後下鍋熬出一碗湯,又去櫃子裡找出一把面線碎和一把木薯粉,和著就做出了一碗麵線糊。

乾隆吃後,感覺味道十分鮮美,馬上問這“龍鬚珍珠粥”是用什麼做的?秀才妻子立即回答,這是用上等面線和特等精製地瓜粉加工而成。皇上大大賞賜這個巧媳婦,面線糊也就這樣傳開來。


牛肉羹

牛肉羹是泉州小吃中最受百姓喜愛,也是最常見的一種。據說,牛肉羹的問世與南宗名臣陸秀夫有關。

傳說南宋景炎三年(1278年),泉州市舶司提舉蒲壽庚降元,並與元兵一同追殺文天祥等人。四月宋瑞宗死後,陸秀夫等人擁立年僅八歲的趙昺為帝。為了逃避元兵的追殺,他們時而居住在船上,時而上岸覓食,處境十分狼狽。一天,陸秀夫領著少帝潛入法石山討食,荒野裡只住一戶人家,父女相依為命。家中惟一一條老耕牛幾日前被元兵宰殺,如今只剩下一張牛皮和四個牛蹄。面對此景,陸秀夫只得與那父女倆一齊用刀將牛皮上殘留的肉屑一點點地刮下來。由於刮下的牛肉放入沸湯中煮熟,並隨手加入一些海鹽和薑末。不料竟香氣四溢,令少帝飽餐一頓。

南宋祥興二年(1279年),宋元兩軍決戰,宋軍大敗。陸秀夫揹著少帝投海,南宋滅亡。但由陸秀夫和那農家父女共同製作的牛肉羹,經那農家父女改進後在民間流傳下來。到了明代,隨著番薯從呂宋引入福建,番薯粉替代綠豆粉成了製作牛肉羹的主要原料,這種牛肉羹的做法一直保持至今。


燒肉粽

中國人吃粽子由來已久,最普遍的說法是根據晉人劉義慶寫的“世說新語”,說是為紀念楚國忠臣屈原投江,祭以五角絲角條後演化為粽子。也有說唐明皇愛楊貴妃,為玉環與梨園弟子用小弓箭射粽,誰射中就賜誰。

泉州的粽子形成則是在南宋。據說與陸游有關。傳說陸游到福州做官時,帶來了“艾香粽子”。這種粽用艾葉浸米裹制,吃來肉味獨特。陸游走後,粽子的製作方法就由一位在陸家當差的泉州人帶回泉州,並加以改良,最後演變成了品種多樣、深受海內外歡迎的風味小吃。


土筍凍

第一種說法是鄭成功發明了土筍凍。據傳鄭軍駐紮在安海時,曾經有一段時間,糧草緊缺。鄭成功治軍嚴明,堅持不接受老百姓的任何資助。駐軍當時所在地離海灘很近,將士們到海邊挖出來大量的“土筍”,而鄭成功每日僅食用以土筍煮成的湯。鄭成功憂國憂民,為了早日收復臺灣,經常忘記用餐,其手下將士經常要再次溫熱土筍湯。有一天,鄭成功不想讓手下將士為他溫熱,直接食用凝成凍的土筍湯,沒想到這味道比土筍湯要好,無意中鄭成功發明了土筍凍!安海的土筍凍逐漸流傳開來,經後人不斷改進製作方法及佐料,形成了廣為人知的安海土筍凍!

第二種說法與戚繼光有關。明嘉靖年間,倭寇入侵我國東南沿海,戚繼光率兵抗倭。因糧食緊缺,便下令捉灘塗上的跳跳魚、小蝦、小蟹、螺貝一起下鍋煮湯,而在灘塗上拖螃蟹的時候無意間捉到了一種海蚯蚓,士兵將之單獨放進鍋裡煮湯。在戚繼光最後用餐時,只剩下冰凍成塊的海蚯蚓,他也只好拔劍取下一塊品嚐,沒有想到這味道比魚、蟹更為鮮美,從此土筍凍便流傳開來。


泉州的美食太多太多,不僅品種繁多,樣式翻新,造型美觀,且用料考究,清淡且滋味鮮美。作為閩南菜的代表之一,更蘊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