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廣芩,擁有深厚中國傳統文化,格局最大的女作家


葉廣芩,擁有深厚中國傳統文化,格局最大的女作家


這幾年自媒體大火,很多平臺都會看到許多媒體人寫女作家,不知道是平臺喜歡推薦還是作者喜歡寫,看來看去就是那幾個女作家:林徽因、冰心、張愛玲、丁玲、蕭紅,去年由於電影《芳華》的熱映,作者嚴歌苓也被大家挖掘出來,大肆宣揚了一番。

這些自媒體人寫女作家的時候很少提到她們的作品和成就,只是拿她們的個人情感當作賣點,並且這種文章幾乎網上天天有,內容非常相似雷同。

不過,我覺得還有一位女作家必須說一說,她就是作家葉廣芩。

葉廣芩,1948年生在北京,祖姓葉赫那拉,中學就讀於北京女一中,1968年分配到陝西當護士、記者。1990年在日本千葉大學學習。

這是一個傳統文化深厚,生活自然真實的女作家。

從第一次看葉廣芩的作品我就被深深的吸引,她的敘述雖然看似平淡娓娓道來,但是總能抓住人心,讓人不知不覺跟著她的視線一直走下去,即使到了結尾還覺得意猶未盡,回味良久。

最讓我震撼的是她對傳統文化的瞭解如此深刻,其中包括戲曲、中醫、建築、詩詞,道家,以及中國人的哲學思想,並且把這些自然而然的融會貫通到她的文章當中。

她瞭解中國戲曲,許多小說就是直接用戲劇名字起名:《逍遙津》《豆汁記》《狀元媒》《大登殿》《小放牛》《盜御馬》《三岔口》《三擊掌》《玉堂春》《響馬傳》。

這些文章中描寫的不過是她身邊普通人,但是她抓住了這些人的性格內涵,和這些戲曲的精神內涵完美的切合到了一起,雖然看似很自然的樣子,這是需要有對傳統思想和文化深刻的瞭解才可以做到如此的水到渠成。

《豆汁記》裡講述了一位清末御廚的媳婦莫姜,莫姜本是北宮門賣花生米的,一個風雪夜被作者父親撿回了家給了碗豆汁喝,後來發現莫姜是個絕妙的廚子,還是個知情知義的人。

文章通過莫姜之手還原了好多傳統美食,“醋燜肉”、“櫻桃肉”、“鴿包”、“麻豆腐“松腸”“抓炒裡脊”文中多處提到北京小吃豆汁,講到豆汁熬製方法用鋸末慢熬,水與渣完全融合,酸中帶甜,醇味十足。

並且借莫姜之口說出了做美食和做人的道理:“器具質而潔,瓦甕勝金玉;飲食約而精,園蔬愈珍饈。布衣暖,菜根香,恬淡平靜的百姓日子是*彌足珍貴”,還有“大羹必有淡味,至寶必有瑕穢,大簡必有不好,良工必有不巧。人無完人,何況是物”

莫姜為人做事規矩又傳統,就像一個教養深厚的大家閨秀。同時重情重義,知恩圖報。

就因為當初作者父親的一碗豆汁的救命之恩,和後來的收留之恩,莫姜此後二十年為全家盡心盡力調製美味,甚至在後來的自然災害時期,竭盡全力和作者一家共度難關;不惜變賣太妃留下的唯一值錢信物滿人盤頭用的翡翠扁方,幫負心的丈夫拉扯他相好的孩子;最後為了不給原來的主人添麻煩,選擇了煤氣中毒自殺了。

豆汁本身普普通通不上菜譜,不登大雅,其貌不揚,卻滋味悠長--這正是莫姜本人品質的體現,也和戲劇《豆汁記》內容有了極好的切合。

《逍遙津》中的七舅爺父子也讓我記憶深刻,在日本人的隆隆炮火中,父子兩個忘我抓蛐蛐的片段讓人可氣又可笑;軟弱的兒子青雨得知父親被殺害後,對日本人和漢奸的那一通掃射。由於篇幅有限,大家有興趣可以自己去看。

2

葉廣芩,擁有深厚中國傳統文化,格局最大的女作家

長篇小說《全家福》中,描寫了古建築王滿堂一家和同事鄰居半個世紀的命運沉浮,恩怨交錯。在這部小說中葉廣苓和其他作家一樣,描寫了這幾十年北京普通老百姓,在時代和政治漩渦中的命運的跌宕起伏,不同的是她對傳統文化和古建築瞭解也悄無聲息的滲入作品之中,

"平如水,直如線"即是王滿堂做房子的準則也是做人的準則。我印象深刻的是王滿堂教育徒弟,去人家做房子,去之前一定要通知人家,避女眷,幹完活要主動幫人打掃完院落再走。文中還多次提到風水對古建築的重要性。

葉廣芩對中醫中藥也有一定了解,並且用《黃連。厚朴》做書名寫了一篇中篇小說,後來還拍成了電影。看小說的時候我一直看成了對中國男人劣根性的一種諷刺和鞭撻,不過後來電影宣傳詞是中西方文化的衝擊。

印象深刻的是文中還描寫了一個看來非常健壯的老闆,被老中醫龔老爺子判定幾天後必定暴斃,當時都覺得龔老爺子都是瞎扯,結果這個老闆真的幾天後就暴斃了。

龔老爺子解釋說這個老闆行為誇張,外強中乾不自斂。正是元神外漏的跡象。“若稍安勿躁,注意調養,以黃連瀉心湯加厚朴猛攻,或許能有救,可惜此人來時已人在心死。。。” 這也是給中國男人開的一劑中藥。

當時看了就是覺的這也太誇張了。過了十幾年後,現實中一個個年輕人的猝死,讓我又想起了這篇小說。在此後的小說中,不記得是《採桑子》還是《狀元媒》中她描寫了一個好的中醫外科醫生,也就是中醫外科當時也是發展到了很高的水平。

《採桑子》書中描寫了兄妹十四個的命運起伏,誰翻樂府淒涼曲?風也蕭蕭,雨也蕭蕭,瘦盡燈花又一宵。不知何事縈懷抱,醒也無聊,醉也無聊,夢也何曾到謝橋。這首詞終慣穿全文。書中的分標題也是用的古詩詞。

書中每一個人都個性鮮明,大格格為愛付出一生;三格格為了革命付出了生命;大哥為了名利心狠手辣,不顧親情;還有那個每天扮乞丐,串八大胡同的老五,懷裡揣著天樞瓷的討飯碗,凍斃於大雪中,去世的時候三教九流萬人送葬。。。。。

其實我印象最深的是那個老姐夫,曾經富家一方,後來貧困潦倒,他都泰然處之,安貧樂道,與世無爭,順其自然,老婆要離婚也不分辨,沒東西吃就練辟穀。

上過中學的人都知道“採桑子”是一個詞牌名,滿族著名詞人納蘭性德所著《採桑子.誰翻樂府淒涼曲》,曾被梁啟超先生贊為“眼界大而感慨深”。

3

葉廣芩,擁有深厚中國傳統文化,格局最大的女作家

是的,從一開始讀葉廣芩的文章,就給人一種特別的體驗,在我看來就是那句格局大。她的文章中沒有絕對的好人,也沒有絕對的壞人,她站在更加長遠的歷史高度,用更加寬廣包容的態度看待生活中的每一個人,不管這個人是曾經的達官貴族,還是後來的插隊期間的最淳樸的村民,在她看來都是真實的,有思想,有品質,甚至有才華的,不像有的作者寫文章跳不出一個小我,覺得一切都該圍繞自己轉;或者個人是中產階級,普通市民或者農民寫的好像傻瓜一樣。

有人說葉廣芩是格格作家,這一點被她否認,她說我就是普普通通平凡大眾,是地地道道的平民作家。從不到20歲離開北京,葉廣苓在陝西一呆就是幾十年,其中為了保護野生動物還在深山老林呆過幾年。

《青木川》《老縣城》以及後來的關於動物保護的《老虎大福》《黑魚千歲》《熊貓“碎貨”》《山鬼木客》《猴子村長》《長蟲二顫》《狗熊淑娟》《大雁細狗》都是這一時期寫的。

讓我印象最深的是《青木川》,葉廣芩為了寫本書是多次到青木川採訪,前後有近20年的時間,作者在青木川先後採訪了近百人,查閱了大量歷史資料。

小說多條線索,多重思想的推進,著重突出個人的主體性,不剝奪任何人對革命歷史言說的權利,包括曾是土改教導員的老革命者馮明。小說既沒有把最初的作家那樣把土匪魏富唐說成欺男霸女,無惡不作的壞人,也不同於後來新歷史小說完全有意顛覆革命歷史,大肆渲染其中的暴力及人性之惡不同,更加全面的從各種人你言我語才更接近歷史的本來面目。這種聲音可以來自馮明,也可以來自當地百姓,也可以來自魏富唐曾經幫助過的人,來自魏富唐的妻子每個人都有言說的權利,這樣歷史與人性的複雜糾纏在不同的話語權的轉換中得到了更加全面的揭示。

關於動物保護的小說,葉廣芩用她悲天憫人的情懷,把當地山民當作自己親人,把動物也當作了一個個有血有肉有感情的親人,讓人讀來不知不覺心痛良久,反思人類自私的行為,傷害了動物,最終傷害了自己。

4

葉廣芩,擁有深厚中國傳統文化,格局最大的女作家

上世紀90年代初,靠自己的努力,她進入了日本千葉大學法經學部學習,像許許多多留學生一樣,在飯館端過盤子刷過碗、在鋼窗廠當過搬運工、在火腿廠貼過標籤、在貓狗美容店給人家洗過狗……這也讓她真正接觸到了日本的真實生活。回到國內,她又在東北地區走訪了國內的殘留孤兒和他們的家庭,創作力大量日本題材的小說:《戰爭孤兒》和《霧》《霜》《霞》等作品。

這些小說中描寫了的人物,有當年的日本警衛隊的“鬼子”,有“漢奸”,有“慰安婦”,有日本在中國的殘留孤兒,有廣島原子彈的倖存者,他們的故事更加讓人唏噓感嘆,這些小人物在在戰爭中和戰爭遺留下的問題中,困惑、痛苦、掙扎、但同時又樂觀堅強的活著。讓他反思戰爭的殘酷和可怕。

葉廣芩在陝西周至縣任職期間,夏天圖涼快,她穿個自制的花布旗袍滿縣城跑。縣委書記看不下去,讓人帶話給她:“您的穿戴要注意,幹部最好穿正裝。”葉廣芩虛心接受,堅決不改。第二天全縣開大會,葉廣芩穿著旗袍就上了主席臺。

她從小就愛吃烤白薯,見了一定會買,縣城裡賣白薯的都認識她了。縣委辦公室主任委婉地說:“葉副書記,您有啥需要就對我們說,我們去給您辦。”葉廣芩意識到影響不好,第二天買了烤白薯後,揣進懷裡就往辦公室飛跑。

葉廣芩是配有專車的,但一元錢跑遍縣城的三輪車卻是她最得意的交通工具。

一位老同學開玩笑說:“坐三輪,穿旗袍,啃白薯,真有咱北京姑奶奶的派——渾不吝!”

其實這不正是中國文人最高境界嗎?真實自然,不裝不矯情,是真正的名士風格,也就就是史湘雲說是真名士自風流。

雖然解放以後湧現了很多很多著名作家,比如馮驥才、餘華、畢淑敏、梁曉聲,蘇童、嚴歌苓、陳忠實等等。但是我個人覺得這一批作家,雖然他們也會站在歷史角度,帶著悲天憫人的情懷創作出優秀的作品,但是格局方面還是差了那麼一點點。對中國文化的瞭解差了不止一點點。

雖然寫了這麼多,但是我感覺對於作家葉廣芩老師,還是沒有說到她的真正妙處,像她這樣豐富內涵的人又怎麼是我能說的清楚呀,您就當做我是那個第一次吃到雪糕的非洲小夥,只能告訴你很好吃,具體滋味還是你自己去品嚐吧。

但是我真心希望,我們國家再多一些這樣的作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