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美學:建構的往昔與未來

实践美学:建构的往昔与未来

2018年12月3日,由中國美術學院建築藝術學院和東南大學建築學院共同舉辦的年度學術論壇「實踐美學:建構的往昔與未來」在中國美術學院象山校區成功舉辦。

論壇由王澍教授致開幕詞:建構的話題在中國美術學院建築藝術學院是一個很長時間內非常熱的話題,是很多老師的教學和研究的核心話題,也是整個校園建築探索當中的核心話題。

实践美学:建构的往昔与未来

建築藝術學院院長王澍致開幕詞

「今年話題討論的重點,不僅是討論建構,還注重建構和地形學的關係,以及場地地形的關係、與山水環境的結合。

中國美術學院建築藝術學院有一個特點,就是實踐性的實驗走在前面,現在,實際上需要花一點時間,在很快的實驗探索腳步之後,進行理論上的沉澱以及思考。此外,(儘管我們的實驗走在前面), 在這個方向上其實還遠遠沒有被挖掘乾淨,建構探索的潛力仍然非常大,所以我們在這裡的探索其實都只是一個開始。我期待,通過今年這樣一個更深入的理論論壇之後,無論是建構的方向還是建構與地形學結合的方向,都將能夠得出更多更有意思的思考,這對我們的創作和教學也會有更加長期的、持久的影響,這對於美院建築學院的成長也至關重要。與此同時,感謝東南大學與我院一直以來的密切學術合作,共同發展學習。」

▌論壇前提

當代對於建構的理解應該得到拓展。為了這種拓展,我們卻可能必須回到過去,回到這一主題的源頭。哥特弗裡德·森佩爾把建構歸於「實踐美學」的領域,毋庸置疑,他關心美學問題:美,知覺,再現;但同時也心繫建築「實踐性」的幾個維度:作為一種建造事實的實在性,去適應當代文化的必要性,以及因回應地形條件而來的具體性。本次會議將質疑那種對建構的通常理解,並顯示那種對結構、建造和材料的關注,如何——事實上也必須——去擁抱美、地點、目的等文化維度,以期完成對建構理解的拓展。

▌論壇議題

會議的演講與討論著重以下三個關鍵議題:

1. 美:實踐性的美學一定主張並提出優雅而精緻的解決方式;建造的細部與材料的處理不僅出於實用層面的考慮,同時也有基於美學追求的意義。

2. 地點:任何建成作品,必然建造於某一具體的地點;對建構的準確理解無法脫離場地(場所),對氣候與氛圍的認知可以拓展建構,使其進入地形學領域。

3. 目的:基於對文化模式(生活實踐)的理解,來判斷什麼樣方為「適合」,是建構方法的理性特性的表徵之一。

彼得·約翰·塞爾辛《結實、說摯、真實、矛盾》

Peter Johan Celsing

实践美学:建构的往昔与未来

瑞典著名建築師、瑞典兩院院士塞爾辛教授將內容焦點聚集在規劃和尺度上,尤其關於平面的規劃。他敏銳指出:在當今這個視覺化的時代,平面的規劃是非常重要和有趣的。教授列舉了一系列有趣的詩歌,並大段當眾背誦,指出建築美其實跟詩歌的韻腳非常的相似性。這種微妙的相似性引出對建築美的一個定義:

实践美学:建构的往昔与未来

威斯坦·休·奧的詩句

「建築藝術最好的榮耀,就是對什麼是合適有最好的認識。這是他的最偉大之處」

——阿爾伯蒂

塞爾辛教授以自己的創作實踐為例,指出尋找解決方案的關鍵在於尋找不同的需求。首先並不是為了美觀,而是合適。某些限制,反而給外表帶來一部分的美觀化。

实践美学:建构的往昔与未来

彼得·約翰·塞爾辛教授的作品斯德哥摩伍德蘭公墓的新火葬場

瑪麗納·塔巴薩姆《在三角洲居住》

Marina Tabassum

实践美学:建构的往昔与未来

這位一邊在哈佛大學等名校建築學院授課,一邊將個人實踐紮根於孟加拉國的女建築師指出:現在世界各地的城市,有很多的建築像降落傘降落一樣,各處都是,這是非常有意思的城市面貌。基本上有兩條道你可以走,我不知道你們是否看得懂它,「順路 THIS WAY」,要麼是這條路,要麼是那條路?她犀利地指出要特別警惕商業化的傾向,並用個人的一系列創作案例展示了自己的探索與堅持,如何在全球化的時代,探索建築的地方性。例如,她在一個貧窮社區中的建築中所探討的。

实践美学:建构的往昔与未来
实践美学:建构的往昔与未来

她特別談到:在這個設計中, 光的運動是非常重要的,在整個結構當中充分利用了光。這是它的西面,有一天當地居民可以有非常漂亮的儀式,當地人受到邀請來共進午餐。這個空間,並不僅僅用於儀式,也可以用在社區的各種活動中。

王澍評論:「一大堆的理論術語, 救不了建築學, 但商業化肯定會破壞建築學。建築學真正要解決的問題,是一定要落實到這樣一個非常具體和細膩的分析之上,才能夠真正解決問題。」

朱競翔《空間的建造,還是建造一處場所:維斯勒·費恩兩座北歐館的研究》

Jingxiang Zhu

实践美学:建构的往昔与未来

來自香港中文大學建築系的朱競翔教授談到: 到底如何研究跟我們離得很遠的建築?同時可以看到(這個建築)中塑料組件形成又遮陽、又採光又能排水的構造方式。

实践美学:建构的往昔与未来

布魯塞爾挪威博物館

朱競翔展示了他指導博士生對於1958年維斯勒·費恩的布魯塞爾挪威館研究和後來作為經典的威尼斯雙年展北歐館的比較建構研究,可以感知到Sverre Fehn在解決一系列問題。這些問題是一件件湧進來的,有些來自於結構,有些來自於建造,有些來自於節點,有些來自於採光。維斯勒·費恩試圖表達建造,或者試圖使建造成為空間的巨大的支撐。

实践美学:建构的往昔与未来

大阪世博會北歐館

由此,我們更加確定了《小王子》作者埃克蘇佩裡所說的一句話

A designer knows he has achieved perfection not when there is nothing left to add,but when there is nothing left to take away.

莊慎《改變》

Shen Zhuang

实践美学:建构的往昔与未来实践美学:建构的往昔与未来

來自上海的建築師莊慎跟大家交流的是他們的一種工作狀態,和他們對一些非常常識的問題的重新思考。

实践美学:建构的往昔与未来

歷史上每一次的技術革命、空間和技術都會產生顯著的融合,技術都會改變空間。無非是到了現在我們在討論所謂的新技術、新的智能化的時候,話題變成我們會討論立方米會不會成為流量、虛擬人會不會改變結構、建築物會不會變成系統裡面一部分。

实践美学:建构的往昔与未来

話題《改變》來自於兩種觀察與思考:使用引起的改變和系統推動的改變。一個是由下而上,一個是由上而下,兩者之間必然產生新的關係,我認為也必然會改變人們對於建築學或者是正在進行的建築工作的日常的思考或者是日常的指導。對於此,我們也感覺到建築學在面臨改變的時期,它需要做新的基礎研究,擴大我們的視野,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方式。

對於這個每年在城市中搬家一次的建築工作室,王澍評論到:「中國人對於‘改變’這個詞,有時候不會有強烈的感受,因為你就生活在改變之中。其實‘改變’這個詞需要更加自覺的定義,比如說莊慎經常把‘改變’詮釋成‘演變’,其實‘演變’是一種慢的狀態,但(一年搬家一次是個大變化,是真正的‘改變’)‘改變’的速度要快得多。而我們在中國經常感受遲鈍,因為什麼東西都在快速改變,一是改變的速度非常快,二是改變的量非常大,我們應該在這個意義上討論改變。」

派塔·卡琳《論表面與場所:建築、織物與攝影之間》

Peta Carlin

实践美学:建构的往昔与未来

來自西郊利物浦大學的派塔•卡琳將表面機理和森佩爾有關的一系列問題做了表述,並推測介於表面之間的忠誠,如何有助於我們對空間的理解和創造?

实践美学:建构的往昔与未来

Lucia Moholy-Nagy所攝作品

她的報告展示了一系列照片,照片的製作過程發揮了字符的潛力。通過攝影來捕捉所有一切,為了抓住它,防止它從人的記憶中消失。為了組織顏色,隨著時間的流失,攝影的操作在某種意義上就好似一次媒染劑。

实践美学:建构的往昔与未来

建築裡立面與編織圖片對比

实践美学:建构的往昔与未来

不同的建築立面

实践美学:建构的往昔与未来

墨爾本街頭與赫布里底群島之間的景色對比

大都市墨爾本和以農村為主的赫布里底群島之間差異是明顯的,但是儘管有這些差異,關聯卻得到揭示,在色彩的介導下,距離和差異蕩然無存,它們的表面交相呼應。 墨爾本20世紀中期的企業藉助建築立面的畫像,其中也會在建築物面孔上顯露出其文化根源,即蘇格蘭哈里斯花呢的潛在形象。

「就像一首詩,沒有一種生活方式是如此的透明。明確地聲明它的含義。有關那一意義,並沒有明確的說法,它必須建立起來,以一種全新的、不穩定的方式來解釋,不管用什麼方法,都要把它轉化為編制。」

戴維·萊瑟巴羅《上帝在細部中:論「整體-部分」的建構潛質》

David Leatherbarrow

实践美学:建构的往昔与未来

最後,和王澍教授一起作為本次論壇的雙主席之一,來自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築學院的著名建築理論學家戴維·萊瑟巴羅教授,在論壇學術主持陸文宇老師的介紹下做了本次論壇的專題講座。教授的關注點涉及到建築的完美。類似於在上帝身上體現的完整性,是否能夠部分體現在細節當中,體現在某個個體能夠理解甚至參與的體系當中?其中有一個方式——以細節見大,以細節看到它的完整性,以細節看到它的部分性,通過細節部件與對應的部件進行關聯。他請大家要意識到,對於項目來講,即便是它的某一種細節,它也總一直是我們更偉大環節的總體的一部分。

实践美学:建构的往昔与未来

密斯所設計建築中的細節

实践美学:建构的往昔与未来

繪畫中的細節

实践美学:建构的往昔与未来

細節與整體

「我們如何在建築當中捕捉生命?」

我們要關注小的細節,這樣的話能夠讓我們的建築融入到氣候、融入到文化、融入到他所在的場景當中,這就是建築師的任務,讓石頭賦予生命。建築師的工作其實就是觀察,他必須通過大量的閱讀,讓自己的眼光變得銳利。不時的,這些建築師就會有非常大的數量的積累。這些細節在他所研究的建築當中重新再現,它們就產生了功能。

实践美学:建构的往昔与未来

建築內部的細節

实践美学:建构的往昔与未来

建築與環境相結合的細節

今年的論壇,為期三天,從南京到杭州,各位老師之間的學術交流,讓無數側耳傾聽的青年師生們開始反思自己尚且稚嫩的意識和作品,最終在下午5點,論壇以老師們彼此之間的研討畫上了圓滿的句號。此次學術盛會為建築藝術學院青年師生注入了新鮮的思想。在這裡,由衷感謝各位前來參加交流的教師、建築師和學生們, 論壇因為大家的參與而充滿活力。中國美術學院建築藝術學院始終瀰漫著一種在今天少見的純粹的學術精神。

实践美学:建构的往昔与未来
实践美学:建构的往昔与未来实践美学:建构的往昔与未来

最後的研討和總結(討論嘉賓從左到右:王澍、莊慎、Marina Tabassum、Peta Carlin、Johan Celsing、David Leatherbarrow、葛明、史永高)

实践美学:建构的往昔与未来实践美学:建构的往昔与未来
实践美学:建构的往昔与未来

論壇現場

學術主持: 王澍 戴維·萊瑟巴羅

Forum Host: Prof Shu Wang Prof David Leatherbarrow

講座主持: 陸文宇

Lecture host: Wenyu Lu

演講嘉賓:Keynote Speakers

戴維·萊瑟巴羅 David Leatherbarrow

東南大學建築學院教授,東南大學建築國際化示範學院外籍院長,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築學院教授

彼得·約翰·塞爾辛 Peter Johan Celsing

賽爾辛事務所主持建築師,斯德哥爾摩皇家理工學院教授,瑞典皇家關術學院和皇家科學院成員,英國皇家建築師學會的國際研究員

瑪麗納·塔巴薩姆 Marina Tabassum

瑪麗娜·塔巴薩姆建築師事務所主持建築師,孟加拉建築、景觀和住區研究所教學主任

朱競翔 Jingxiang Zhu

香港中文大學建築學院全職終身教授

莊慎 Shen Zhuang

阿科米星建築設計事務所合夥創始人、主持建築師,國家一級註冊建築師,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客座教授

派塔·卡琳 Peta Carlin

藝術家和散文家,西交利物浦大學建築系講師

主辦方:中國美術學院建築藝術學院 東南大學建築學院

School of Architecture, China academy of Art School of Architecture, Southeast University

時間表SCHEDULE

09:30-09:40 開幕OPENING

09:40-10:20 演講 彼得·約翰·塞爾辛《結實、說摯、真實、矛盾》

SPEECH Peter Johan Celsing

10:20-11:00 演講 瑪麗納·塔巴薩姆《在三角洲居住》

SPEECH Marina Tabassum

11:00-11:40 演講 朱競翔《空問的建造,還是建造一處場所:維斷動·費恩兩座北歐館的研究》

SPEECH Jingxiang Zhu

11:40-12:20 演講 莊慎《改變》

SPEECH Shen Zhuang

14:00-14:40 演講 派塔·卡琳《論表面與場所:建築、織物與攝影之間》

SPEECH Pe'a Carlin

14:40-16:00 講座 戴維·萊瑟巴羅《上帝在細部中:論「整體-部分」的建構潛質》

LECTUREL David Leatherbarrow

16:00-16:30 研討和總結

DISCUSSION & SUMMARY

2018年12月3日

中國美術學院建築藝術學院14號樓報告廳

December 3rd(Monday), 2018 Venue: Auditoria Room, Building 14, School of Architecture, CAA

來源 |建築藝術學院

審核 |陸文宇 王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