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網絡社會的童年”需“以混沌為師”——第三屆網絡社會年會“智慧都市網絡”精彩回顧

在“网络社会的童年”需“以混沌为师”——第三届网络社会年会“智慧都市网络”精彩回顾

11月21日,第三屆網絡社會研究所國際年會在中國美術學院如期召開。第二屆年會“與列斐伏爾前行:算法時代的都市論與日常生活批判” 透過今天的都市和算法劇變重新發掘列斐伏爾的工作,意在激發重新發明都市空間和日常生活將的創造性行動。延續這樣的批判力與行動慾望,第三屆年會“智慧都市網絡(Urban Fabric 這一概念,也受到列斐伏爾啟發)”邀請智能城市專家、國內外學者與各地市民技術組織,在地方政府-企業領導的都市化與自下而上的市民科技組織的張力中,在杭州全國領先的技術速度下,在會場、工作坊熱烈的氣氛裡,年會試圖交匯各方力量,通過真切的提問,豐滿另類實踐的可能性。

在“网络社会的童年”需“以混沌为师”——第三届网络社会年会“智慧都市网络”精彩回顾

第三屆網絡社會研究所國際年會合影

大會回顧

11月21日上午——大會主題報告

在“网络社会的童年”需“以混沌为师”——第三届网络社会年会“智慧都市网络”精彩回顾

第三屆年會總召集人黃孫權開幕致辭

“機器智能與人類智慧是不同的”,會議召集人之一網絡社會研究所所長黃孫權在大會主旨報告中指出技術官僚、技術烏托邦主義者和加速主義者都錯把技術當成了菲利浦·金德里德·狄克(Philip Kindred Dick)《優比克》小說中的萬能噴霧劑,而“智慧”更包含如何處理好人與人、人與環境的關係,這才是規劃的核心。技術本身雖無好壞,然其擴展與應用卻必然隱含意識形態的鬥爭。以地方治理和商業發展作為導向的數碼都市化歷程,造成了“數碼士紳化”和“數碼鴻溝”,而這恰恰是資本主義累積所需要的“新地理差異”。“新的都市意義由新的都市運動所決定”,如何經由自發的技術團體納入市民參與,使技術落地,重構新的地緣政治,成為本次年會關注的焦點。

在“网络社会的童年”需“以混沌为师”——第三届网络社会年会“智慧都市网络”精彩回顾

黃孫權作大會主題報告

在“网络社会的童年”需“以混沌为师”——第三届网络社会年会“智慧都市网络”精彩回顾

中國美術學院跨媒體藝術學院院長管懷賓

專題一:為了共善的治理

在“网络社会的童年”需“以混沌为师”——第三届网络社会年会“智慧都市网络”精彩回顾

阿里巴巴集團技術委員會主席王堅演講

回應黃孫權的思考,首先發言的王堅指出,“智能、智慧”這樣的修辭混淆視聽,“城市大腦”提升城市管理、減少資源消耗所需的技術與算力,並非把“人類大腦”移植到城市。基於阿里雲強大的算力,一座城市終於可以實際上精確統計交通流量從而即時調度交通資源,王堅認為今後自動化的治理系統將成為新的基礎設施。如今我們的日常生活已經離不開手機,“智能城市”是這一過程在城市層級上的拓展,新的希望與困境同時湧現。與另一位“夢想家”伊龍馬斯克相比,王堅認為真正的挑戰不是移民火星,而是守護地球。

在“网络社会的童年”需“以混沌为师”——第三届网络社会年会“智慧都市网络”精彩回顾

墨爾本澳洲流動影像中心(ACMI)體驗長賽博·詹演講

“如果觀眾在博物館可以看到的一切都在手機上了,他們為什麼要來博物館呢?”這或許也是早已習慣在社交媒體上瀏覽展覽的朋友們的共同問題。墨爾本澳洲流動影像中心(ACMI)的首席體驗長(Chief Experience Officer)賽博·詹基於博物館營運與數字化收藏的經驗指出,在數位化與數據分析之外,“美味、舞蹈、氛圍;光影、微風、斑斑鏽跡”這些無法量化和數據化,無法編目進服務器以及圖書館展櫃的對象,“我們沒有說出的東西”,更是智慧博物館需要面對的。技術的著力點不在於實物本身,而是開發智能設備與實物的鏈接。

在“网络社会的童年”需“以混沌为师”——第三届网络社会年会“智慧都市网络”精彩回顾

早稻田大學若林幹夫演講

若林幹夫則重新回到列斐伏爾的都市理論,重新勾勒當代東京灣地區的社會—空間結構,探討購物中心如何成為當代都會的基礎設施,匯聚公與私,物質與信息,經濟與文化,以及全球與地方。他認為,與古典的“城市(city)”相比,“都市(urban)”深深地被運輸與信息網絡所中介,人們的日常生活依然基於土地,但土地的重要性已經大大降低。我們需要在“沒有城市的都市”、“不可見的都市空間”這樣的概念下來思考今天的共善治理,面對今天全新的社會-空間條件。

在“网络社会的童年”需“以混沌为师”——第三届网络社会年会“智慧都市网络”精彩回顾

專題一 綜合討論

11月21日下午——專題二:智慧市民

在“网络社会的童年”需“以混沌为师”——第三届网络社会年会“智慧都市网络”精彩回顾

年會總召集人網絡社會研究所研究員李世傑主持專題2:智慧市民

在“网络社会的童年”需“以混沌为师”——第三届网络社会年会“智慧都市网络”精彩回顾

柏林創新可持續研究所發起人、所長邁克爾·拉方演講

“自己做(DIY),發揮藝術家、建築師、智慧市民的創造力,是好的;同時我們也要將更多人們捲入 一起做(DIT),創造新的連結”——邁克爾·拉方由自己在柏林身體力行的合作住宅經驗出發,指出了智慧市民在共善都市中的能動性。在演講中,拉方介紹了德國柏林創新可持續研究所id22的工作,展現了柏林多樣的社區發展與共同住宅模式:佔屋者(Squats)、自助項目、公社、共享公寓、非投資性租戶網絡、住宅合作社……黃孫權教授在回應時感言,這樣針對迫切需求、低技術門檻的共同運動(commoning)讓他感到希望。對拉方而言,智慧社區除了規模問題外,核心是所有權,各項實踐都指向那公與私之間、市民城市之間的共同之地。

在“网络社会的童年”需“以混沌为师”——第三届网络社会年会“智慧都市网络”精彩回顾

中國臺灣開放資料聯盟副會長鄧東波演講

2012年便開始致力於中國臺灣開放街圖社群發展的鄧東波介紹了開放街圖 、空氣盒子、路殺社三個案例,其中的技術含量顯而易見,然而他特別強調的是:“一個社群在一起要有解決問題的意識,如果沒有,就不會有共同的目標。”從多樣的參與者雜交的想法中匯聚共同目標,這本身就是群體智慧與專業學術知識的差別。鄧東波認為,萃取集體智慧的關鍵在於建立一個開放的共同-系統,由此好的資料生產者和資料的消費者才會成長起來,也才會激發出創新的應用。這些經驗給數據近用(accessble)的實踐者啟發良多。

在“网络社会的童年”需“以混沌为师”——第三届网络社会年会“智慧都市网络”精彩回顾

dyne.org.共同創辦人、技術長丹尼斯·羅伊歐演講

dyne.org的技術長與軟體工程師丹尼斯·羅伊歐則重返區塊鏈的應用。比特幣等數字貨幣成為媒體炒作與商業投機的支點,然而區塊鏈技術本身的潛能不應被忽視。關於共享經濟,丹尼斯問到“我們究竟與誰共享了欲求?”關於物聯網,“物聯設備究竟在和誰說話,說了啥?”關於區塊鏈的基石——工作量證明算法,丹尼斯問“如何將人擺在等式的中央?”技術的速度促逼著社會集體反省的速度,在展示dyne.org出色創意之時,羅伊歐也說明了如何突破所有權的盲點,重新奪回人民對於數據的共同使用權。數位治理擴張其版圖,不斷向常民生活的隱私侵入,如何從數據倫理切入反思,成為打造智慧市民的出發點。

在“网络社会的童年”需“以混沌为师”——第三届网络社会年会“智慧都市网络”精彩回顾

專題二 綜合討論

11月22日上午——專題三:智慧器官

在“网络社会的童年”需“以混沌为师”——第三届网络社会年会“智慧都市网络”精彩回顾

阿姆斯特丹WAAG研究總監克里斯·朱利安演講

荷蘭汎荷學社(WAAG)的宗旨是“讓科技與社會更開放、公平、包容”,其研究總監克里斯·朱利安結合自己的工作,闡發了創新圖式(schema)在21世紀的變革:由二十世紀市場-政策-科研構成的三角,轉變為透過公共研究引入社會行動者參與的四邊形,當下智能城市引發的一系列問題,癥結正是忽略了“社會-參與設計”這一極。克里斯進一步介紹了汎荷學社的5項實踐,例如通過集體測量讓市民更充分地意識到自身行為對生態系統造成影響的“創造感官”,基於合作社,保障市民基因數據安全的“基因合作社”等,回應了“智慧器官”這一專題。

在“网络社会的童年”需“以混沌为师”——第三届网络社会年会“智慧都市网络”精彩回顾

歐洲物聯網委員會創辦人羅布·範·克拉內堡演講

羅布·範·克拉內堡用科幻的方式闡發自己對當下新技術現實的分析。他認為物聯網的本質是從人體區域網路(Body Area Network)、在地網路(Local Area Network)、廣域網路(Wide Area Network)到大範圍區域網路(Very Wide Area Network)的無縫銜接,例如智能城市就連接在BAN於VWAN,智能手機則連接LAN和WAN。在我們正在搭建的世界中,任何物件都有了一個數碼雙胞胎,任何產品都有了處理器,因而也是一個服務器。我們應該如何應對這一處境?羅布不乏詩意地說:“此時整個世界是一個太空艙,由三根燈芯(一種智能腳本,在夢中運作)編織公共智能”,第一根燈芯產生數據的意識,評估差異,劃分範疇;第二根燈芯搭建常識,默契的、共享的理解;第三根燈芯就是當下和此刻,把數據和日常融匯當下。他呼籲在座的藝術家,這個世界沒有出口,每個人都得殫精竭慮,不能再認同個體天才的藝術家形象,我們要為切近的未來負責。

在“网络社会的童年”需“以混沌为师”——第三届网络社会年会“智慧都市网络”精彩回顾

東京大學工業科學研究所沼田宗純演講,展示救災工程圖。

沼田宗純是東京大學工業科學研究所的災難應對專家,他以“何為災難”的提問開場,海嘯、地震、颶風都是災害,而沼田宗純認為最棘手的是忙亂的救災過程。災難應對工作往往被迫在信息不明的情況下做出決定,工作量大大超出正常負荷,沒有準備與思考的餘地然而又必須進行嚴苛的價值判斷。從一張龐大複雜的災害應對工程表可以直觀地看出救災工作的難度。沼田隨後展示了他所研發的災難管理系統,十分詳細地說明了數據資料如何完善整套災害應對流程。這套系統已經被用於日本多個城市,還將與印度尼西亞國家災害管理局、孟加拉國防災局、緬甸災害管理局、夏威夷大學等合作,發展成國際標準作業程序。

在“网络社会的童年”需“以混沌为师”——第三届网络社会年会“智慧都市网络”精彩回顾

專題三:“智慧器官”綜合討論

11月22日下午——專題四:重構地緣政治

在“网络社会的童年”需“以混沌为师”——第三届网络社会年会“智慧都市网络”精彩回顾

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張聖琳演講

張聖琳所講的是自己正在進行的實踐,她謙虛地說自己不是演講而是求教。村客松(Transkathon)音意兼備,這個跨領域的鄉村實創平臺由張聖琳與兩位山東老家的80-90後企業家一起創立,希望貫通(Trans)的是農耕社會的土地世代與“雲耕”社會的信息世代。不同於複製度高的城市, 鄉村的知識是紮根於土地、生態和常民生活文化。如何在新技術的幫助下讓人才往來於城鄉之間? 如何讓人們走到哪裡都能為鄉村貢獻力量?村客松以平易近人的技術細膩地處理鄉村留守兒童、養老等難題,摸索著新的城鄉關係。

在“网络社会的童年”需“以混沌为师”——第三届网络社会年会“智慧都市网络”精彩回顾

西悉尼大學通訊學教授奈德·羅斯特演講

西悉尼大學通訊學教授奈德·羅斯特的研究基於在大都市進行的一些列調查項目,探討基礎設施、經濟、地域、主體性、治理與勞動之間的關聯。考慮到理論的地方主義的辯證性的同時,奈德教授指出在媒體系統之存在論劇變的當代,我們需要新的生產概念的技術,需要內在於媒體環境的媒介理論,奈德自己往往在技術手冊與產業報告書中獲得靈感。他以印度、中國的非正式經濟為例,說明控制與互用的數碼技術系統總是被無法兼容的協議擾亂,我們無需接受技術悲觀論。在今天,數碼的計算取代了表徵的制度,媒體的存在論屬性讓位於排序、分類、圖式識別預測的認識論,權力也內在於這些認識論程序。然而數碼的邏輯無法脫離其物質基礎,二進制的“0和1”必然存在間隙,奈德教授所說的“消失的美學”及其政治潛能就藏在這間隙中,間隙的“微型時間”累積起來,就是數據萃取技術之外的生活時間。

在“网络社会的童年”需“以混沌为师”——第三届网络社会年会“智慧都市网络”精彩回顾

黃孫權演講

黃孫權的淘寶村研究報告是整場會議的壓軸戲。這一研究是他所帶領的空間生產小組為期1年的田野研究與理論梳理的階段性成果。這項研究還有許多後續工作,黃孫權稱,每一張ppt都可以發展一篇博論。總之,在今天的地緣政治與新技術環境下,網絡社會研究無法忽視中國,這裡正是歷史發生的現場。

在“网络社会的童年”需“以混沌为师”——第三届网络社会年会“智慧都市网络”精彩回顾

中國攝影文獻研究所高初(右一)主持專題四“重構地緣政治”綜合討論

11月23日——物聯網開關-社會錢包工作坊

第三天的工作坊,來自阿姆斯特丹的團體dyne.org的4位成員重新為網絡技術帶來了不同的體驗。經由遮蔽視覺重新感知空間與人際互動,弗裡德里克·波利尼的轉變分析身體工作坊與DOWSE路由器的應用反思網絡訊息的可視性問題;阿斯帕西婭·本尼迪的社會錢包則經由價值與交易的重新定義,想像資料庫與區塊鏈的應用,如何可能打造出另類的有機生態;下午的大遊戲(Le Grand Jeu)桌遊工作坊則開啟金錢與民主社會的細膩關分析;羅布·範·克拉內堡的共同設計工作坊,經由日常需求的激盪,啟動物聯網的思辨設計思考。

在“网络社会的童年”需“以混沌为师”——第三届网络社会年会“智慧都市网络”精彩回顾

Trasformatorio藝術總監弗裡德里克·波利尼組織工作坊

在“网络社会的童年”需“以混沌为师”——第三届网络社会年会“智慧都市网络”精彩回顾

羅布·範·克拉內堡解釋工作坊理念

在“网络社会的童年”需“以混沌为师”——第三届网络社会年会“智慧都市网络”精彩回顾

丹尼斯·羅伊歐展示DOWSE界面

在“网络社会的童年”需“以混沌为师”——第三届网络社会年会“智慧都市网络”精彩回顾

程序員朱煥傑講解DOWSE系統

在“网络社会的童年”需“以混沌为师”——第三届网络社会年会“智慧都市网络”精彩回顾

兩位程序員交流經驗

在“网络社会的童年”需“以混沌为师”——第三届网络社会年会“智慧都市网络”精彩回顾

程序設計師阿斯帕西婭·本尼迪講解

在“网络社会的童年”需“以混沌为师”——第三届网络社会年会“智慧都市网络”精彩回顾

阿斯帕西婭·本尼迪講解“社會錢包”

在“网络社会的童年”需“以混沌为师”——第三届网络社会年会“智慧都市网络”精彩回顾

羅布·範·克拉內堡組織遊戲

在“网络社会的童年”需“以混沌为师”——第三届网络社会年会“智慧都市网络”精彩回顾
在“网络社会的童年”需“以混沌为师”——第三届网络社会年会“智慧都市网络”精彩回顾

高雄師大跨藝所研究生賴曉瑩講解遊戲

在“网络社会的童年”需“以混沌为师”——第三届网络社会年会“智慧都市网络”精彩回顾

弗裡德里克·波利尼組織社區經濟模擬桌遊

在“网络社会的童年”需“以混沌为师”——第三届网络社会年会“智慧都市网络”精彩回顾在“网络社会的童年”需“以混沌为师”——第三届网络社会年会“智慧都市网络”精彩回顾

丹尼斯·羅伊歐組織DOWSE設計工作坊

在“网络社会的童年”需“以混沌为师”——第三届网络社会年会“智慧都市网络”精彩回顾

工作坊合影

來源 |跨媒體藝術學院網絡社會研究所

審核 |徐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