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老師沒講明白,這才是《遊子吟》的真正故事

有一首詩幾乎上過學的人都讀過,每次讀起來,都不禁動容:

慈母手中線,

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

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

報得三春暉。

小時候還不懂“慈母手中線”的意義,也不明白“意恐遲遲歸“的思念,更不能理解“報得三春暉”的重量。直到長大了,成為了一名遊子的時候,方能明白裡面的愛。

以前老師沒講明白,這才是《遊子吟》的真正故事

以前老師沒講明白,這才是《遊子吟》的真正故事

每一個人讀這首詩都有個各自的理解,有著不同的感受,但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沒有作者孟郊的感受那樣深刻,也沒有作者那份惆悵和深沉,因為他的這首詩有著非比尋常的故事。所以準確的來講,我們沒有完全讀懂它,老師也沒講明白。

譬如:你可以猜猜作者寫這首詩多少歲?

可能有人說,這是22歲考上大學,第一次遠離父母時候寫的;也有可能會說,這是三十將近,考研失敗的時候寫的;又或者說三十多歲出國留學寫的。

其實,答案都不對。作者寫這首詩的時候已經不是二十出頭的小夥子了,而是鬍子一大把的年紀對老母親的恩情所感而作的。作者寫這首詩的時候已年過五十了。

以前老師沒講明白,這才是《遊子吟》的真正故事

故事還得從作者的孟郊的身世說起。孟郊是個孤兒,很小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他是母親一首拉扯大的。話說,古代的母親的都比較負責,所以母子感情最深,哪像現在的社會,看到這種情況,孩子丟給爺爺奶奶,早跑嫁人去了。

以前老師沒講明白,這才是《遊子吟》的真正故事

孟郊父親生前是崑山蔚,工資收入也不高,只能夠維持一家人的基本生活。他父親死後,家裡的經濟來源就斷了,家裡還有兩個弟弟,三個孩子要吃飯,要上學,生活多艱難,你可以想象一下。我們現在養一個都養不起,放開二胎好多都望而卻步,跟孟郊家情況比起來,這承擔能力的差距就 有點大 了。

孟郊的母親是個有本事的女人,思想非常先進,她秉承“再苦也不能苦教育“的理念,硬是堅持讓孩子接受教育。

以前老師沒講明白,這才是《遊子吟》的真正故事

正是有了母親的這一大功勞,他才得以打下了不錯的文學基礎。孟郊因為從小就“色夷氣清”氣度不凡,長大後更是文采出眾。目前自然就希望他去參加考試,並對他寄予了很大的厚望。

要出遠門了,目前千叮囑萬囑咐,母親一針一線給他縫衣服,儘量縫密一點,這樣就穿得久一點。這一幕,深深的烙印在他的心裡。

孟郊帶著母親的殷殷期盼踏上了科考的歷程。那時候的科考可不像我們現在的考大學這麼容易,當然大學擴招了以後是要容易一些。但是,想考清華北大也不容易。這不,俞敏洪都考了三年才考上。可是,孟郊可就沒俞敏洪那麼幸運了。

去京城考試,需要生活費啊,家裡窮,沒有多餘的盤纏,經常忍凍捱餓,“長為路傍食,著盡家中衣”肚子都吃不飽,衣服也只有臨行時母親縫的一件。可是,不能把實際情況告訴老母親啊,否則她得多心疼,給母親的只能是報平安,過得挺好之類的話。可想而知,寒門出生的孟郊其實壓力是挺大的。

奈何事不遂人願,少年沒考中。一轉眼,到了中年,同批的朋友韓愈、王涯都中了進士,只有自己還要繼續“復讀”備考。

以前老師沒講明白,這才是《遊子吟》的真正故事

考了這麼多年,沒考中,換好多人都已經絕望了,甚至有些估計就罵“這社會太不公平了.......”。孟郊也是人,不過他沒怪社會不公,只是有些憤概,他在詩中吐槽:“本望文字達,今因文字窮”。

孟郊這時候的人生,要放現在,早被人鄰居嘲笑死了。可是,有一個人永不會嘲笑他,那就是家裡的老媽。歲月流逝,母親的年紀大了,皺紋深了,已經拿不動針線,縫不了衣服了。可她仍然鼓勵兒子,相信著兒子。

貞元十二年,在母親的鼓勵下,兩鬢斑白孟郊再次背上行囊,踏上“高考”的征途。這時的他已經是知天命的年紀了。韓愈見證了這個男人的不屈和其母親的了不起,他說孟郊“年幾五十,一尊夫人之命來集京師,從進士試。”

這一次,皇天不負有心人,孟郊終於中了進士,雖然後來他並沒有因為中進士而飛黃騰達,但是總算沒有辜負母親的期望。

待走完了公示、政審、任命之後,他上任到溧陽。這回終於可以靠自己養活母親了,雖然不能頓頓有肉,但總算是一份輕鬆穩定的工作。

夜深人靜的時候,回想起來一路走過的歷程,對於老母親的恩情無以為報,只能把它寫在詩裡。當落筆寫下“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時,少年時母親縫衣服的一幕幕又出現在眼前,五十多歲的詩人早已淚眼朦朧,哽咽無聲。

以前老師沒講明白,這才是《遊子吟》的真正故事

這才是《遊子吟》真正的故事。不是一個意氣風發的少年離家而作,而是一場遲到的報答,是一個歷經歲月磨鍊,走過滄海桑田的老人所作,也只有經歷世事,體味過人間冷暖的人才能寫出“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這樣沉重的詩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