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帝王偏愛在《周易》中取年號


古代帝王偏愛在《周易》中取年號


過去用於紀年的年號,往往也是重大歷史變革的標誌。自漢武帝首次使用年號之後,歷代帝王無不以年號彰顯其“受命於天”的使命,宣示其治國理念,寄託國泰民安、江山永固等願望。據統計,中國歷史上出現過的年號共有八百多個。經研究發現,其中相當一部分年號都與《周易》有關,或直接源於《周易》的經傳文本,或由《周易》的理念衍生出來。


古代帝王偏愛在《周易》中取年號



值得注意的是,《周易》乾卦的“彖傳”雖然只有區區57個字,就有“大元”(出自“大哉乾元”)和“大明”(出自“大明終始”)成為元朝和明朝的國號。此外,“乾元”、“大明”、“乾道”、“保合”、“太和”、“利貞”、“咸寧”等七個詞彙曾分別被用作年號。如三國魏明帝曹睿、東晉海西公司馬奕、十六國後趙石勒、北朝孝文帝元宏用過“太和”,南朝宋孝武帝劉駿用過“大明”,南宋孝宗趙昚用過“乾道”,大理皇帝段智興用過“利貞”等。


古代帝王偏愛在《周易》中取年號


隋唐時期,君臨天下的帝王更加偏愛以《周易》來命名年號。如隋煬帝取年號為“大業”,語出《周易》“繫辭上傳”:“顯諸仁,藏諸用,鼓萬物而不與聖人同憂,盛德大業至矣哉!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這個年號,本義是王者應以仁愛之心使其恩澤普施於天下萬物,方能稱之為“盛德大業”。而隋煬帝好大喜功,濫用民力,三徵高句麗,使人民疲於奔命,造成天下大亂,最終不僅沒有成就“大業”,還導致了隋朝的覆亡。這是典型的名不副實,只會用《周易》的詞語裝飾門面,而不是真正踐行《周易》的理念。


古代帝王偏愛在《周易》中取年號



正是因為吸取了隋煬帝的教訓,唐太宗從《周易》中取年號時十分注重其內涵。他在位期間只用了一個年號,這個年號就是人們所熟知的“貞觀”。“貞觀”一詞,出自《周易》“繫辭下傳”:“吉凶者,貞勝者也。天地之道,貞觀者也。日月之道,貞明者也。天下之動,貞夫一者也。”這裡的“貞”,其含義是“正”,天地之道,貞正守一,無私覆無私載,才能成其大觀。人事的吉凶,治道的盛衰,也決定於能否履行正道。“貞觀”這一年號的內涵,就是要以正道治理國家。而唐太宗為政,確實沒有違背這個宗旨,最終實現了“貞觀之治”。


古代帝王偏愛在《周易》中取年號


唐代取自《周易》的年號,還有唐高宗李治用過的“咸亨”,語出坤卦“彖傳”:“含弘光大,品物咸亨。”唐睿宗李旦用過的“文明”,語出乾卦“文言傳”:“見龍在田,天下文明。”公元712開始用的“太極”,語出《周易》“繫辭上傳”:“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唐玄宗用過的“先天”,語出乾卦“文言傳“:“夫大人者……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另外,唐肅宗李亨用過的“乾元”,唐代宗李豫用過的“永泰”,唐德宗李適用過的“貞元”,唐順宗用過的“永貞”,唐文宗李昂用過的“太和”、“開成”,唐宣宗李忱用過的“大中”,唐懿宗李漼用過的“鹹通”,唐昭宗李曄用過的“乾寧”、“天祐”等,均出自《周易》。可以說,唐代幾乎每任帝王的年號都與《周易》有關。

古代帝王偏愛在《周易》中取年號


明清兩代帝王基本上都是一帝一號。明代與《周易》有關的年號有“景泰”和“泰昌”。清代的年號則多出自《周易》,如努爾哈赤的年號“天命”,出自無妄卦“彖傳”:“大亨以正,天之命也。”皇太極年號“崇德”,出自隨卦“象傳”:“雷出地奮,先王以作樂崇德。”還有“乾隆”、“嘉慶”、“道光”等,均出自《周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