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叫做“功在當代利在千秋”中華前輩來告訴你


修建背景,號稱“天府之國”的成都平原,在古代是一個水旱災害十分嚴重的地方。李白在《蜀道難》這篇著名的詩歌中“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人或成魚鱉”的感嘆和慘狀,就是那個時代的真實寫照。這種狀況是由岷江和成都平原“惡劣”的自然條件造成的。可是這能難住我們偉大的中華民族嗎?我們先人最大的興趣是什麼?與天鬥其樂融融

都江堰位於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始建於秦昭王末年,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鱉靈開鑿的基礎上組織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

由分水魚嘴、飛沙堰、寶瓶口等部分組成,兩千多年來一直髮揮著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為水旱從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國",至今灌區已達30餘縣市、面積近千萬畝,是全世界迄今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一直使用、以無壩引水為特徵的宏大水利工程,凝聚著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勤勞、勇敢、智慧的結晶。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中國古代人民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文化劃時代的傑作,更是古代水利工程沿用至今,“古為今用”、碩果僅存的奇觀。與之興建時間大致相同的古埃及和古巴比侖的灌溉系統,以及中國陝西的鄭國渠和廣西的靈渠,都因滄海變遷和時間的推移,或湮沒、或失效,唯有都江堰獨樹一幟,由興建源遠流長,至今還滋潤著天府之國的萬頃良田。古人用智慧詮釋了什麼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