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港航揚帆40載:強港口暢內河興航運 爭做“航標燈”

浙江港航扬帆40载:强港口畅内河兴航运 争做“航标灯”

“潮起之江築夢港航”浙江港航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圖片展在杭州舉行 李晨韻 攝

中新網杭州12月30日電(趙曄嬌 張煜歡)清晨第一縷陽光從東海之濱升起,寧波舟山港畔一艘艘巨輪繁忙進出,色彩各異的集裝箱在此被運往世界各個角落。40年前,這裡還是浙江一個名不見經傳的萬噸小港,40年後,舟山港港口吞吐量連續十年位居世界首位。

寧波舟山港的鉅變是浙江港航事業發展的掠影。從區域內河小港到國際性綜合性樞紐的東方大港,從杭嘉湖地區大面積堵航到暢通高效的高等級航道網絡,從浙西南地水運的萎縮到11個地市全部通江達海……改革開放以來,一系列天翻地覆的變化,翻開了“強港口、暢內河、興航運”的浙江港航新篇。

40年,浙江水運在港口建設、航道建設、運輸體系建設等方面取得亮眼成就的背後,“爭當排頭兵、甘做航標燈”的港航精神始終貫穿其中。

浙江港航扬帆40载:强港口畅内河兴航运 争做“航标灯”

京杭大運河杭州段 張煜歡 攝

因港而興:耀眼世界的大港崛起

浙江具有良好的深水岸線和港口條件,建設沿海港口有其得天獨厚的自然稟賦,但40年前,浙江主要港口吞吐量僅為867萬噸,且無萬噸級泊位,靠泊能力顯得“捉襟見肘”。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改革開放春風吹進了浙江寧波的一座千年古港。40年前這個深處內河的地方小港能靠泊的最大船舶不過3000噸。就在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的前兩週,浙江省首座萬噸級煤炭碼頭——鎮海港區煤炭碼頭簡易投產,寧波港口實現了從內河港向河口港的跨越。

浙江深水港口建設帷幕由此拉開。一個多月後,為上海寶鋼配套的北侖10萬噸級進口鐵礦石中轉碼頭主體工程在海上打下第一根鋼樁,古老的寧波港走出甬江,完成了由河口港到海港的歷史性跨越。

城因港興、港因城立,是世界港口城市發展的重要特徵。寧波港口的靠泊能力提升後,一舉打破浙江煤炭供應只能由上海港通過火車或船舶轉運的局面,緩解了周邊地區的用煤緊張局面,為經濟發展解了“後顧之憂”。

20世紀90年代,隨著舟山老塘山二期、乍浦港一期、海門牛門頸港區等沿海一批小型客貨碼頭的建成,浙江沿海形成了以寧波港為中心,溫州、海門、舟山、乍浦港為骨幹的大中小配套、佈局合理、分工協作的港口群體。

隨著港口數量持續遞增,規模擴大,港口管理的頂層設計將起到更為關鍵的領航作用。2007年,浙江提出建設港航強省的戰略目標,同年《浙江省港口管理條例》正式出臺實施,浙江港口管理由此納入法制軌道。

制度護航下,分佈在浙江海岸線如珍珠般的港口串珠成線,為浙江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搭起橋樑。成千上萬的“中國製造”開始從浙江港口源源不斷地輸送到全世界,來自全球的“洋貨”也在此登陸,通過海陸空鐵等多種方式流向中國各地。

浙江省港航管理局運政管理處副處長孫為民介紹,2017年,浙江已擁有沿海港口泊位1084個,其中萬噸級以上泊位240個,浙江現有寧波舟山、溫州、台州和嘉興等4個沿海港口,形成了“一主兩輔”的港口發展新格局。

浙江省港航管理局局長鬍旭銘指出,40年來,浙江實現了從千噸級碼頭到世界最大的45萬噸級碼頭的跨越,走出了一條大港崛起之路,港口發展交出了亮眼的成績單。

航道復榮:通江達海的美麗水運

恢弘的世界級港口為浙江對外開放“開疆拓土”,水網密集、通江達海的內河航道體系則讓浙江水運打通“任督二脈”,以綠色、美麗之姿走向復興。

改革開放之初,浙江密佈的內河水系曾面臨“卡脖子”的發展瓶頸。

1982年,長湖申線一年完成的貨運量比滬杭鐵路的年貨運量還要多出300萬噸。但彼時河面最窄處只有20多米,堵航成了家常便飯。1986年,長湖申線南潯市河“卡脖子”段開工建設,從而拉開了浙江內河主幹航道改造的序幕。

隨後十數年,浙江還對京杭運河、杭甬運河等主要航道進行局部改造,改造完成了京杭運河練市、新市彎道等,疏通“卡脖子”航段,黃金水道又復興旺。

疏通拓寬航道僅是一個開端。進入新世紀,浙江實施港航強省戰略,通過航道整治、提升航道等級,僅2007年至2012年五年間,浙江新增內河航道新增高等級航道275公里,以高等級航道助推高質量發展。

隨著內河通航條件的日益成熟,2012年3月,浙江省政府印發《浙江省內河水運復興計劃(2011-2015)年》,標誌著浙江內河水運復興行動計劃正式啟動。

藍圖指引下,浙江內河水運大踏步進入復興發展的“黃金期”,見證著“北提升、南暢通、東通海、西振興”的浙江內河航運復興逐漸變成現實。

胡旭銘表示,擴建後的富春江船閘於2016年12月1日起開通試運行,到2019年1月2日,錢塘江中上游航道全線貫通,浙江11個地市全部實現通江達海,為浙江水運復興再添動力。

一條條縱橫交錯、通江達海的內河航道,促進內河水運服務經濟發展的能力全面提升。而生態始終是經濟發展的一抹底色。隨著內河水運的全面復興,“美麗航道”的發展文章也由此著筆。

“過去我們注重航道疏通,沿岸綠化相對比較簡單。”浙江省港航管理局航道航政處處長王青介紹,“近年來隨著觀念的轉變以及對生態環境的重視,我們要求在航道建設的同時拓寬徵地,提升沿岸植被覆蓋率,建設真正具有觀賞性的精品航道。”

如今,浙江美麗航道建設已逐步升格形成“一線一特色”。如“中國小萊茵河”長湖申線,“自然風景走廊、生態富民走廊”錢塘江,“綠色、環保、暢通的水上快速通道”杭甬運河……目前,浙江已創建完成美麗航道超900公里,其中精品示範線550公里。

青山綠水之畔,內河水運為浙江帶來了過去的繁榮,如今正煥發著新的生機。

浙江港航扬帆40载:强港口畅内河兴航运 争做“航标灯”

寧波舟山港 章勇濤 攝

運輸轉型:“內外兼修”航行天下

40年來,浙江的港口和航道建設為港航走向復興鑄就基石。但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浙江航運規模不斷擴大,對於船舶、運力、物流體系等皆提出了新的挑戰。此背景下,優化運輸結構無疑是答題的最佳思路。

如何調整優化運輸結構,是一篇“內”“外”兼修的文章。在優化過程中,浙江以產業結構、物流運輸結構等向外調整為主攻方向,向內實施釜底抽薪式的源頭控制和綜合治理。在源頭控制中,船舶擔任了其中的重要角色。

“都說航運是市場經濟的晴雨表,當經濟行情一好就大量投放船隻,會導致運力過剩。同時當船隻偏向於老舊化,也對航運發展帶來了一定障礙。”浙江省港航管理局運政管理處副處長孫為民表示,淘汰老舊船舶,對新增船舶數量進行一定控制,是“內修”運輸結構的關鍵步驟。

截至2007年底,浙江全面完成了全部營運水泥船和掛槳機船的淘汰。隨著船舶質量的“脫胎換骨”,浙江船舶運力也實現飛速發展。如今浙江省運力規模已超過3000萬載重噸,是1982年的近180倍,其中海運運力規模居全國各省市首位。

除了練好內功,“外修”在運輸結構調整中同樣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船舶運力的提升,意味著包括物流在內的臨港服務業需求大大提升。在此背景下,浙江探索構建集聚程度更高的物流體系。

2011年,浙江省政府聯合國家交通運輸部推出“三位一體”港航物流服務體系,該包括大宗商品交易平臺、海陸聯動集疏運體系、金融信息服務支撐體系。

發達的物流體系支撐下,浙江實現了從單一散貨碼頭到各種運輸體系全覆蓋的跨越,成為全國重要戰略物資儲備基地和集裝箱中轉基地,浙江水路貨運量和週轉量佔全社會的比重高達38.5%、81.3%。此外該省還發布全國首個船舶交易指數,“海上絲路指數”成為首個登陸波羅的海交易所的國外指數……

回溯改革開放40年,在“內外兼修”的協調並進中,浙江航運打破行政束縛,水路運輸迅速興起。新的發展節點,胡旭銘在展望未來時表示,浙江港航將圍繞“強港口、暢內河、興航運”總體目標,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聚焦“一帶一路”願景和長江經濟帶、長三角一體化等國家戰略,聚焦綠色發展理念和高質量發展,以勇立潮頭的擔當推動浙江港航走在前列,為交通強國示範區和“兩個高水平”建設做好港航保障。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隨著改革不斷深化,航標燈精神還將繼續指引浙江港航事業走在前列,揚帆正待此刻。(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