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文帝楊堅 “家即是國”,以勤儉之道持家治國

良好的家庭教育使人終生受益, 而不良的家庭教育自然也就貽誤終生。

隋朝是中國歷史上經歷了南北朝二百多年分裂之後的大一統王朝,隋建立後,楊堅勵精圖治,開創了著名的"開皇之治"。而其子,隋煬帝楊廣在位時,開鑿隋唐大運河,"科舉制"被創立和初步完善,三省六部制也運行順暢。隋文帝楊堅,隋煬帝楊廣所作出的貢獻,對之後的朝代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

當然,楊堅到了晚年,也拋棄了他所奉行的"節儉之道"。楊廣在實政上有積極舉措外,其另一面也是個荒淫無度,勞民傷財的的皇帝。本文只談他們的"家教",對他們的影響,好"家風"的傳承,對於一個家庭的影響深遠。

隋文帝楊堅 “家即是國”,以勤儉之道持家治國

楊堅的"家教"

父親的經歷,所造就的品格,烙印在楊堅的性格中

楊堅之父楊忠,陝西華陰人,在北魏末年發生的六鎮大起義,徹底改變了楊忠的人生軌跡。他飽嘗了離家之苦,滅國之痛。後來楊忠隨獨孤信加入西魏陣營,升為車騎大將軍,獲宇文泰重用。北周時封為上柱國,隨國公。

楊忠性格堅毅,被俘的經歷和客居異國的生涯,使楊忠鍛煉出了處變不驚的心理素質,且忠勇可嘉,男兒自強,終成一番事業。楊忠的經歷,也烙印在他對子女的家教中。

楊堅在殘酷的政治鬥爭中,有勇有謀,雷厲風行,手段嚴酷,行事謹慎,崇尚節儉,他的這些性格對以後成就霸業、建立隋朝起了很大的作用。我認為這些功績與楊堅所受家庭教育有一定的關係。

隋文帝楊堅 “家即是國”,以勤儉之道持家治國

楊堅以"勤儉"作為教育子女的根本

在西方人眼裡,中國對世界歷史影響最大的兩位皇帝是秦始皇和隋文帝。雖然這兩個朝代時間都不長,但是仔細品讀,你會覺得:沒有這兩個朝代的短暫,也就沒有後續朝代的長久。

隋文帝楊堅作為代開國英主,不僅在治理國家方面採取了許多行之有效的措施,在嚴於治家方面,也是個佼佼者。隋文帝楊堅有五個兒子,長子楊勇,次子楊廣,三子楊俊,四子楊秀,小兒子楊諒。這五人雖然出身皇家,楊堅對他們管教卻極其嚴格。

隋文帝楊堅 “家即是國”,以勤儉之道持家治國

楊勇小時候非常好學,喜歡辭賦,性情寬厚仁和,做事多憑意願。不做矯飾,頗得楊堅喜愛,立為太子。也許正是因為這樣,楊堅對他的要求也是最高。

有一次楊勇對一雙馬鐙大加文飾,楊堅看見後很不高興,怕他由此走上奢侈之路。因此告誡他說:"我聽說天道沒有什麼親疏之分,誰有德行誰就能興盛。如果你沒有優秀的才能品德,上不順天意,下不合人心,怎麼能承擔起國家的重任,處在萬民之上呢?我從前的那些破舊衣服,都各留下了一件,經常看看他們,以此警戒自己。現送給你一件,希望你能明白我的心意。"楊勇聽了默不作聲,趕緊拆掉了馬鐙上的文飾。

隋文帝楊堅 “家即是國”,以勤儉之道持家治國

楊俊曾經出任揚州、幷州總管。任職之初,名聲很不錯,但後來楊俊逐漸變得奢侈糜爛、乖僻暴戾、不服法制。不但放高利貸款,還大興土木建造宮室,極盡奢華。楊俊還經常招引一些賓客,在宮室中絃歌取樂。楊堅聽說後,派人察治此事,免去楊俊的官職。

大臣左武衛將軍劉升勸諫說:"孝王沒有別的過錯,只不過用公家的東西營造宮室罷了。"楊堅說:"他做什麼我不管,但法律不可違法。"寵臣楊素也進諫說:"孝王的過錯,到不了被免官的程度,希望陛下詳查。"楊堅說:"是不是要為幾個皇子另制一套法律?"嚇得別人再也不敢為楊俊說情了。

當楊俊前來謝罪時候,楊堅對他說:"我盡力奮戰,創下了這一基業,製作訓誡、規範、讓臣下守著它不致丟失。你是我的兒子,卻要敗壞它,你是在毀壞基業!"楊俊慚愧又害怕,再加上回京之前中過毒,於601年六月病死於秦孝王府。

葬禮上,王府的僚佐們請求為楊俊立一塊碑。楊堅說:"要求名,一卷史書就夠了,要碑作什麼?如果自己的子孫都不能保住基業,立碑也中能給別人用作鎮石。"

隋文帝楊堅 “家即是國”,以勤儉之道持家治國

楊秀從小就喜歡習武,也有野心。曾出任益州刺史,總領全國24州軍事。楊秀在蜀任職期間,勾結朝臣,到處安插自己的親信,楊堅知道後非常不滿,下詔把楊秀統領的軍隊分給幾個人統領。後來楊秀更加目無法紀,車馬所用器物,都擬作成天子所用的樣式。

楊勇被廢,楊廣立太子後,楊秀更是憤恨不平,有謀反作亂之意。602年,楊堅免去楊秀的官職,把他召還京師。楊秀回來後向父親謝罪說:"我蒙受國恩,在邊關重地任職,卻不能守法,罪該萬死。"

楊堅對他毫不客氣的說:"先前秦孝王楊俊浪費財物,違法亂紀,我以為父之道處理他,你不吸取他的教訓,為害百姓,陰謀作亂,我要以為君之道處置你。"於是下令將楊秀斬首示眾。以此向百姓謝罪。由於大臣們為楊秀說情,沒有斬首。楊堅就把楊秀廢為庶人,幽禁在內侍省,甚至不讓他與妻子相見,派兩個長相醜陋的奴婢侍奉他。

隋文帝楊堅 “家即是國”,以勤儉之道持家治國

成由勤儉,敗由奢

從楊堅教育子女的幾件事,我們可以看出:楊堅以帝王之身,還能以"勤儉之道"持家治國,可謂真正的是:治家即治天下。《禮記·大學》中說:"古之慾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意思是:古時要向天下顯示完美道德的人,首先要治理好他的國家;要治理好他的國家,首先要治理好他的家庭。

但隋煬帝楊廣沒有繼承"家風"好的一面,更多的繼承了他父親晚年的奢侈之風。以至大隋朝傳了兩朝便滅亡了。

父母的言行對子女有深刻的影響,是孩子各方面的老師,良好的家庭教育必然對孩子的發展有重要意義。因此,在當今社會,父母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做好表率,避免給孩子帶來不好的影響。讓我們好的"家風"傳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