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債真遇到了償付危機?

最近有諸多媒體發佈了關於美國國債即將違約的預期,總結起來有這幾點:

瘋狂發債

2018年8月,超過了21.46萬億美元,一年內增加了1.5萬億。

2018年12月增加到21.85萬億,3個月又增加近4000億,平均一個月新借1300億。


美國國債真遇到了償付危機?


前任奧巴馬8年瘋狂舉債9萬億,川普1年1.5萬億。

但無論如何舉債,核心的問題就兩個:利息和信用

高額利息

現在美國10年期國債收益率在3%浮動,21萬億國債,每年利息為6400億美元。

2017年美國聯邦政府財政收入為3.25萬億美元,利息佔到聯邦年度收入的近1/5。

不景氣的財政收入

美聯邦政府2018年預計財政收入3.329萬億美元,財政支出4.108萬億美元。

由於減稅,導致赤字擴大到7790億美元,赤字率升至4%。

而預計2019財年,赤字會進一步增加到8830億美元。


美國國債真遇到了償付危機?



美國已經走到無力償還債息的臨界點,美國國債的債務違約意味著美國國家信用的破產。

筆者曾跟進過美聯儲運作模式,在此具體談談個人的理解。

1. 先前的經驗

國債又稱國家公債,是以國家信用為基礎發行的。近兩百年,主權國家公債累計違約80次。

大部分違約案例來源於19世紀,不乏由戰爭導致的。

最近的違約例證,就是1998年的俄羅斯和2002年的阿根廷,但美國從未在國債的問題上“公然賴賬”。

川普的母校——沃頓商學院,長期將美國國債定義成“無風險資產”。

幾年前,賓大商學院和法學院開展過討論會,確認了美國債的可靠性。

實際上,除了傑克遜總統,美國曆史上,沒有任何一任總統還清過債務。

二戰後,美國債一度超過GDP的110%,隨後逐年收縮到80年代初的40%,最後又再次膨脹到現在的數值。

因為聯邦預算一直在盈餘和赤字之間搖擺不定,所以,美國政府的債務同樣也在隨著時間的流逝而忽高忽低。

由此可見,美國債的體量是有周期的,像心臟一樣收縮擴張。

現在看來,美國債的規模應當正在走向最高峰。

實際上,美國債已經相當安全了,但你仍想進一步規避風險,辦法還是有的。

國債類型五花八門,可分為長、中、短三個大類,大類下面又有不少子類。

中國持有的,大部分是短期類的。短期債資金壓佔時間短,流動性強,貼現又相對容易,所以承擔風險相對較小。

反過來講,倘若美國真的違約了,那麼數萬億美元的損失會像一場海嘯席捲世界。


美國國債真遇到了償付危機?


金融危機,造成大面積違約

不僅是美國的公司、退休基金和保險基金,其餘全世界範圍內的個人投資者,以及擁有共同基金的投資者都會受到傷害。

冒著天下之大不韙的事情,美國是不敢做的。

換句話說,美國政府在主觀上不願意讓國債發生違約,畢竟代價太大。

這不僅會造成美國政府的信用破產,而且會使美元一下子被打出國際市場。

2. 緩解償債壓力的手段

收益率

在過去幾年,股票等其他投資產品越來越富有吸引力,導致人們對美國國債的需求將會減緩。

所以,為了吸引投資者,美國政府會被迫給付更高的債息。

相反,現在股票市場非常不景氣,金融動盪促使投資者“安全投資轉移”(一般出現在金融市場不明朗因素的情況下),美國債又成了投資熱門。

此時,利率定價權又轉移到了美方,即使壓低利率,大家對國債需求也非常旺盛。

就像在08年後的一段時間內,國債收益率僅僅為2%,但大家仍然趨之若鶩。

國債價格


費雪的《利息理論》中提到,債券價格僅僅決定於兩個因素:

①所提供的利益

②利益所賴以貼現的利率。

我們完全可以大刀闊斧地說,在國債收益率下降的過程中,國債價格也會下跌(但幅度相對很小)。

國債結構

從整體上來看,70%美國債是對外部開放的,海內外投資人都可以任意購買。

另有30%的國債屬於政府內部債務,是由一個內部機構持有另一個內部機構的債務。

換而言之,國債總利息中有大約30%能夠自我消弭,不需要向外部支付。

國債利息償還的彈性很大。

6400億利息中,對外支付的利息為4500億左右。

另外,國債收益率如果從3%跌為2%,最後國債對外支付利息會減少到3000億美元,大約為財政收入的9%。

3. 美元國際化

在金本位時期,美元的支撐物為黃金。

任何手持美元現鈔的人,都可以前往窗口兌換出等值的黃金,拿著美元和拿著黃金沒有任何區別。

1948年,在布雷頓成立4年後,美國的黃金儲備到達峰值,一度上升到世界總儲備量的87%。


美國國債真遇到了償付危機?


佈雷頓森林會議,確立了美元的地位

這無疑大大提高了美元的信用,美元成了名副其實的“黃金收據”。

大家自然都願意儲備美元,因為美元可信且廣泛通用,所以美元二戰後成為了“第一世界貨幣。

後來發生的事情我們都很清楚:

美元擴張後,法國總統戴高樂認為,美國的黃金儲量已不足以支撐美元了。

戴高樂在歐洲掀起了一波拋售美元兌換黃金的潮流,導致了佈雷頓森林體系的崩潰。

《美聯儲明天加息,你還能不能拆東牆補西牆?》中,筆者論述過新美元遵從的是國債本位制度。

舉個例子,當美元已經和黃金沒有關係了,怎麼樣才能說服法國人繼續持有美元呢?

其實很簡單,只要急速拉昇美國國債收益率就可以了。

要知道,法國通過出口賺錢得到了美元外匯,這些外匯如果放在手裡,會因為通脹變化,存在風險。


美國國債真遇到了償付危機?


戴高樂總統也沒想到美國有這一招吧?

所以法國必須要使用美元,去配置相應的美元資產——國債(為什麼選擇配置國債,而不是別的資產呢?原因在前面筆者寫的鏈接文章中)。

布雷頓解體後,美國把國債收益率提高到了百分之十以上。

這樣一來,所有持有美元外匯的國家,都能夠通過購買國債大賺一筆。

用國債利息來購買美國產品,或者交易國際市場上所有美元定價的商品。

某種程度上而言,國債利率上的操作,挽救了美元的國際地位。

4.人民幣國際化的限制

①支付

美國是世界第一大進口國,消費需求非常旺盛,市場深度和廣度並存。

當美元已經成為世界性結算貨幣後,美國人想要把美元花出去,是很容易的事情。


美國國債真遇到了償付危機?



相反,中國是出口導向型國家。

賣出去的商品總價值,大於買進來的總價值。就算外國人手裡已經有了海量人民幣,當他們拿著人民幣購買中國商品,人民幣還是會流回中國境內。

“走”不出去,是人民幣國際化的障礙之一。

②儲備

人民幣要想成為世界儲備貨幣,必須符合一些條件。

比如,要有足夠的人民幣資產供國外購買。

外國人手裡的人民幣是不會直接產生收益的,必須購買人民幣資產。

一般來說這種資產會是國債,因為只有國債風險低且能產生穩定收益。

就像中國手裡的美元儲備,除了留夠進口用的,幾乎都用來購買美國國債了。

但中國國債體量比美國小的多,不滿足成為國際儲備貨幣的條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