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安陽縣:墜琴、簡板、醒堂木,腳踏木梆自拉自唱的河南墜子


河南墜子和其他絕大多數的中國曲藝形式一樣,都是基於傳統的農耕文明或者說主要是鄉村文化的產物。

形成以來主要是依託鄉村和為農民服務,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水土也養育著一方的藝術。

主要基於河南地域方言衍生並依託河南地域文化發展而來的河南墜子,是盛開在鄉村沃野上的曲藝之花。

河南墜子是河南民間的一種說唱形式,它由河南、皖北的“道情書”結合“鶯歌柳書”、三絃書發展而成。

至今約有150多年的歷史,由於優美動聽,唱詞通俗易懂,適於表現生活,故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

由於流傳年代、師承關係不同,受當地民俗、方言的影響,以及藝人文化素質的差異,形成了不同流派。

各地說法不同,豫北曲藝界稱開封為中路墜子、濮陽等地為東路墜子,洛陽為西路、安陽內黃為北路。

1885年,內黃縣劉邢固村的劉燕江先生創立了北路墜子。

北路墜子曲藝大師王書香、李希田在北郭鄉武莊村義演,一方水土養育一方藝術,北路墜子唱響城鎮鄉村。

北路墜子發展成聞名中外的曲藝形式,內黃也湧現出如王書香、李希田等一大批榮獲很多獎項的曲藝家。

墜子以說唱為主,表演為輔。一個演員,必須練好嘴上功夫。擺上一張桌子,桌上放一小銅鈸、醒堂木。

除腳踏木梆自拉自唱者外,多為一拉一唱的“二人班”。 拉墜琴的坐於桌側,演唱者手持簡板站立桌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