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臨死之前為什麼一定要殺楊修?而不殺司馬懿呢?關鍵在於情商

首先楊修之死是必然的,楊修在臨死之前,自己就說過“我固自以死之晚也”,這意思很明確就是其實我早就該死了,楊修對於自己的所做所為,對自己的立場都十分明白。但我個人覺得楊修被殺真正的原因其實很大一部分在於楊修的情商真的很低,反之也正是因為司馬懿的情商很高,所以才最終導致楊修被曹操殺死,而司馬懿卻活到了最後,可以說楊修只要能如司馬懿那般的會隱忍,或者說是更加低調,更加的謹慎,以楊修的才華和能力絕對會如司馬懿那般“名留青史”。當然情商低只是一個較為重要的原因,那麼到底為什麼楊修一定的死呢?

曹操臨死之前為什麼一定要殺楊修?而不殺司馬懿呢?關鍵在於情商

1、曹操與楊修之父素有恩怨,楊修父親是東漢末年的名臣,是東漢名門“弘農楊氏”的掌舵人,他歷任侍中、五官中郎將、衛尉、司空、司徒、太尉等職,那他如何與曹操結怨的呢?建安元年的時候,漢獻帝從洛陽遷到許昌,天子新遷,漢獻帝自然要大會公卿,曹操上殿,看到當時任太尉的楊彪的臉色不對,曹操多疑,恐怕楊彪會趁機害他,嚇得連宴會都沒有參加,於是就藉口上廁所跑了,其實曹操會害怕原因很明顯就是“心虛”了,當初曹操迎接漢獻帝到許昌的目的就是想“挾天子以令諸侯”,他害怕自己的計謀會被楊彪所發現,所以就以為楊彪想害他,之後就藉口溜掉了。再之後的不久,楊彪便被罷免,並且曹操還誣陷楊彪與袁術是姻親,想要將其下獄殺害,幸好這時候有孔融力保,所以楊彪得以倖免於難,這之後曹楊兩家就徹底的結下了樑子。

所以可以說楊修之所以那麼果斷的被曹操殺掉,而沒有任何辯駁的計劃,有一部分的原因就是“曹操與楊彪結怨,已至禍及兒孫”。楊修被殺後,有一天,曹操碰到楊彪,故意問道:“您為什麼如此消瘦?”楊彪回答說:“我慚愧沒有金日磾那樣的遠見,(金日磾的兒子,為漢武帝所喜歡,稱為弄兒;後來漸漸長大了,有一天,金日磾遇見弄兒在殿裡同宮女戲耍,他怕將來連累自己,便把弄兒殺死了。)而我還有老牛舐犢的愛子之心呀。”曹操被楊彪引經據典地奚落一番,很是難堪。從這點可以看出來曹操絕對有很大的原因是因為與楊彪有過節才殺了楊修的

曹操臨死之前為什麼一定要殺楊修?而不殺司馬懿呢?關鍵在於情商

2、楊修捲入了歷代帝王都很忌諱的“奪嫡之爭”,在曹操生前曾經有很長的時間在糾結該立誰為世子,因此逐漸在曹操的周圍形成了擁護曹丕和擁護曹植的兩個政治集團,其中楊修就是擁護曹植為世子的政治集團中的核心人物,楊修利用自己是曹操主簿的關係,曾多次幫助曹植在與曹丕的爭鬥中佔據上分,甚至曾經有多次的機會讓曹植差點就當上了世子。

但由於曹植生性太過放蕩,又喜歡喝酒,可以說是“不拘小節”的類型,就因為這點讓曹操很是擔心如果以後曹植繼位,會不會因為這點而影響到軍國重事,從而導致曹操還是對世子之位猶豫不決,所以說其實如果曹植也改變這個性格,楊修等謀臣早就讓曹植當上了世子啦。

可以說楊修在曹植與曹丕的奪嫡之爭之中太過鋒芒畢露,這樣就讓曹操很不爽,按照我們現代的人說法就是“槍打出頭鳥”楊修在此時犯了大忌,也註定了他要被殺死的命運。再後來發生的一件事也果然驗證了“槍打出頭鳥”的說法,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曹植在曹操外出期間,居然藉著“發酒瘋”私自坐著只有皇室才能用的車駕,擅開王宮大門司馬門,在只有帝王舉行典禮才能行走的禁道上縱情馳騁,此時被曹操知道之後,曹操大方雷霆,也因為這件事曹植開始失寵,並最終丟掉了做世子的機會,建安二十二年,曹丕正式被立為魏世子。而楊修在日後被殺死的時候,這條唆使曹植私自行走禁道的罪名也被羅織在了楊修的身上。

曹操臨死之前為什麼一定要殺楊修?而不殺司馬懿呢?關鍵在於情商

3、楊修的政見與曹操不一樣,甚至有時候還背地與曹操對著幹,一個臣子居然跟自己的主子政見不一樣,甚至有時候還會逆他,你說他還能活嗎?在政治上,楊修可以說是與孔融及禰衡等清議復古派是一路的,而曹操卻是與清議復古派背道而馳的改革派人物,其實呢我覺得你要政見不一樣也沒關係,只要你不讓你的領導知道,或者稍微收斂一點也沒關係,但是卻偏偏要讓你的領導知道,而且還要跟你的領導對著幹,甚至是很多人面前對著幹,這隻能說是你自己在找死。曹操曾經在楊修被殺後在寫給楊彪的信中羅列了一些楊修的罪狀,其提到“恃豪父之勢,每不與吾同懷,將延足下尊門大累”,這句話的意思簡單的來說就是楊修倚仗著父親家族顯赫的權勢,常常與我曹操不是一條心的,甚至有時候還揹著我幹些事情,我讓他改掉這個毛病,他不但不聽反而還變本加厲,甚至還要恨我,如果我現在不殺他,他勢必將會影響到你們弘農楊氏的名聲和安全,所以我幫你先殺了他。

曹操臨死之前為什麼一定要殺楊修?而不殺司馬懿呢?關鍵在於情商

4、楊修對曹家的家事太過於介入,自古以來皇家的事情,作為臣子的絕對不能太過介入,否則等待自己的只有死路一條,楊修則犯了這一個註定會死的錯誤,楊修被賜死的理由就是“交構罪”,“交構罪”即挑撥離間罪,即指楊修挑撥曹氏兄弟爭鬥所犯之罪。由此可見楊修對於曹家的事情參與的太多,已經讓曹操很是反感了,甚至已經到了要殺他的地步。

曹操臨死之前為什麼一定要殺楊修?而不殺司馬懿呢?關鍵在於情商

可以說楊修身為曹操的主薄,在某種意思上來說他就是曹操的心腹,可以說在立世子這個問題上,楊修沒有把自己放在曹操心腹這個位置上,他沒有擺正位置,反而是左右逢源,他一邊幫助曹植去陷害曹丕,一邊又幫助曹植去欺騙曹操,可以說他在間接的挑撥曹丕和曹植兄弟關係,以及曹植和曹操父子的關係,所以曹操為了能讓他死了之後,不讓楊修去鼓吹曹植對付曹丕,其實也就是造反,不至於出現曹家的江山變得不穩固,使得兄弟之間出現互相殘殺的鬥爭的情況出現,楊修就必須得死,再者楊修似乎忘記了曹操才是他現在的主公,曹操都還沒死,他就開始選新的主公,你讓曹操怎麼想啊?曹操本就多疑,楊修又是他以前敵人袁紹的外孫,能獲重用就已經很不錯了,可是楊修並沒有注意到這一點,反而更加鋒芒畢露的去幫助曹植去爭奪儲君之外,可以說從他幫助曹植那一刻開始,他就註定要死了。

曹操臨死之前為什麼一定要殺楊修?而不殺司馬懿呢?關鍵在於情商

而司馬懿沒有被殺,很大程度在於他並沒有在純粹的世子之爭中出謀劃策,而是幫助曹丕幹了許多真正的實事來樹立曹丕務實的形象。司馬懿當時主要的服務對象為曹操,而曹操派司馬懿入曹丕府中也是為了讓曹丕多向司馬懿學習。學習什麼呢?學習司馬懿處理政務的能力,例如屯田、耕種結合、邊疆將領考察,形勢分析等等。

所以綜上所述楊修之死是必然,首先參與世子之爭本就是個風險很大的事情,輸者往往性命難保。其次楊修用力用錯了方向,他沒有幫曹植改掉自己身上的缺點,相反的過於去揣摩曹操的心意,投機取巧,表現的過於明顯。甚至於教善良的曹植去斬殺門守,這一切都是曹操所忌諱的,於是曹操以交構罪賜死了楊修。反觀司馬懿,他教會曹丕要低調,只要曹丕不犯錯,論資歷,世子之位遲早是自己的。最後,這個目標果然實現。而結局是殘酷的,楊修被處死!楊修值得同情嗎?我覺得不值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