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擁有一流人才的十大高校,它們又是如何排名的?

真正擁有一流人才的十大高校,它們又是如何排名的?

劉冷絲

欄目絲說教育改革

高層次人才一般是具有高學歷,在某一領域或學科具有突出的專業素養和技能的優秀人才,他們具有豐富的科研經驗和傑出的創新能力,具有優秀的綜合能力和一定的學術影響力, 能夠發揮學術團隊建設和科研帶頭作用,同時也是國際學術交流和學術融合的紐帶。

國內高校大多將引進人才分為三個層次,即傑出人才、領軍人才和優秀人才。

真正擁有一流人才的十大高校,它們又是如何排名的?

十大高校的院士排名

第一個層次是傑出人才,主要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人文、社科等領域具有相當學術地位和成就的學術大師。

第二個層次是領軍人才,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國家“千人計劃”創新人才長期項目入選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國家級教學名師。

真正擁有一流人才的十大高校,它們又是如何排名的?

十大高校領軍人才排名

第三個層次是優秀人才,國家“千人計劃”青年項目入選者、國家“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青年項目入選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

但是,很多局外人並不瞭解,高校引進的這些高端人才並不是一蹴而就的,還存在種種需要解決的弊端。

真正擁有一流人才的十大高校,它們又是如何排名的?

十大高校長江學者排名

其一,引進的高端人才與原有校內教師有待進一步融合。

為了吸引人才,高校一般對引進人才提供優厚的待遇,良好的平臺,聘任較高的專業職稱,配套一定的科研經費,並解決住房、配偶、子女等安置問題。很顯然,引進人才和校內教師之間存在待遇上的差異、晉升上的衝突、研究上的分歧,很容易產生隔閡與矛盾,在工作中出現相互推諉、互不信任的情況。

這種狀況不僅會影響到雙方的工作積極性,破壞教師隊伍的穩定,而且還不利於高校整體學科建設與學術環境的健康發展。

真正擁有一流人才的十大高校,它們又是如何排名的?

十大高校青年人才排名

其二,引進人才很積極,引進之後卻缺乏後續的培養和平臺搭建。

很多高校引進了高層次人才以後,就沒有以前那麼積極的態度了,往往忽略後續的培養。引進的人才具有高學歷、高水平,但是隨著社會的進步、科技的發展,他們必須要通過不斷的學習和鍛鍊才能充實和提高自己,才能跟得上國際最新的學術動向,適應前沿科學技術的發展。

高校如果忽視對人才的培養,人才得不到繼續學習發展的機會,原有的學科優勢無法進一步提高,思想上故步自封,學術上停滯不前,優勢反而變成劣勢,人才對工作滿意程度日益降低,也容易造成人才的再流失。

同時,如果不給引進的高端人才配備和培養一個高效率的團隊,未能建立起相應的平臺,某一個高端人才的力量難以得到好的發揮。

真正擁有一流人才的十大高校,它們又是如何排名的?

北大的秋天

其三,對高端人才的考核機制或多或少存在難以解決的問題。

高校對高層次人才的考核,大多基於科研考核、學科建設和日常考核三個層面。科研考核方面,主要是發表論文的數量與質量,科研課題的級別與數量,科研經費的量化考核。學科建設方面主要是學科發展、團隊建設、國際學術交流等活動。日常考核方面,主要是授課課時、研究生培養等。

但是,很多針對高端人才考核還是集中於常規考核的內容,並沒有針對性的高層次人才專項考核機制,考核並沒有達到應有的效果,高層次人才定位不明確、影響不突出,無法將其比較優勢完全發揮出來。

真正擁有一流人才的十大高校,它們又是如何排名的?

清華園的秋天

高校在引進高層次人才之後,應該充分利用好自身的學科優勢和學術平臺,加強學術團隊建設。

單一的個體研究,往往容易出現工作環境孤立、專業技術瓶頸等問題,效率低、成效差,為了改變這一局面,引進人才需要積極主動地融入高校學科團隊中,才能夠展現出他們非凡的研究能力和創新意識。隨著各類學科的交叉性、融合性日益增強,不同的學科、不同的領域之間需要不斷融合、相互協作,充分發揮團隊的作用,才能獲得更大的收益。有些高校在人才引進過程中嘗試引進“人才團隊”,通過這種途徑迅速彌補某一學科的弱勢,這對於高校綜合實力的快速提升具有一定的意義。

真正擁有一流人才的十大高校,它們又是如何排名的?

中山大學的秋天

高校對引進的高端人才需要加強協調與服務。高校為了更好地實施“人才強校”的人才戰略,需要全方位 的協調與服務,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制定出一系列的人才待遇、激勵、考核、晉升等方面的政策,充分激發各類人才的創造力,讓原有人才和引進人才都能得到很好的培養與發展,營造一個和諧團結的學術環境,為學校的建設和發展共同努力。

敬告劉冷絲所有文章如有錯漏和最新信息,作者將在首發媒體評論版塊及時更正和補充,也請各位網友批評指正,謝謝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