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浮核電站身後巨頭隱現:南海開發中那些不為人知的成就(三)

這事還是從我們的北方鄰居俄羅斯說起吧:2018年4月28日,俄羅斯首座浮動核電站"羅蒙諾索夫號"(Akademik Lomonosov)建造完工,從聖彼得堡出發,被拖往摩爾曼斯克裝載核燃料。

漂浮核電站身後巨頭隱現:南海開發中那些不為人知的成就(三)

該浮動核電站將於2019年開始為俄羅斯最北端城市佩韋克的一座鑽井平臺和一座海水淡化廠提供電力,排水量2,15萬噸的"羅蒙諾索夫號"上兩套改進的KLT-40反應堆可提供高達70兆瓦的電力或300兆瓦的熱量,供20萬人使用。

實際上,早在2014年,中船重工719研究所就掛牌成立了國家能源海洋核動力平臺技術研發中心,2016年初,中船重工719所又與中廣核就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共同推進海上核動力平臺項目建設。

漂浮核電站身後巨頭隱現:南海開發中那些不為人知的成就(三)

想象圖看起來很美,為了完成這一投資30億的首艘海洋核動力平臺示範工程,719所參照軍品研製的進度,制定了建設期為四年零三個月的實施時間表。按照此時間表,2018年底海洋核動力平臺示範工程將調試運行完畢,2019年將進入海上試運行和驗收移交階段。

要知道這玩意一旦建成,在全壽期40年內,在海上通過售電就可實現銷售收入約226億元。所以大家最終看到它的可能性還是比較大的,就是不知道渤海重工不知忙得過來不。

漂浮核電站身後巨頭隱現:南海開發中那些不為人知的成就(三)

2017年,中國核電與中國船舶工業集團、大型發電設備企業上海電氣集團等5家國有企業,通過旗下企業設立了新公司"中核海洋核動力發展有限公司"——其中江南造船廠出了一億。

上圖是中核海洋核動力發展有限公司展示的浮動式核電站沙盤模型。中國海上漂浮核電站身後,巨頭真是扎堆。

前面說過一家是中廣核和中國船舶重工合作要生產海上核動力平臺,另外一家則是中核跟江南造船廠旗下的中核海洋核動力發展有限公司要生產的浮動式核電站。

漂浮核電站身後巨頭隱現:南海開發中那些不為人知的成就(三)

僅就海上石油鑽採方面的電力需求而言,未來國內這一市場規模就超過1000億元。如果說中廣核和船舶重工瞄準的是渤海灣每年將形成500億元的核動力裝備製造產值,那另外500億的南海市場,顯然中核和江南船廠的算盤了。

漂浮核電站身後巨頭隱現:南海開發中那些不為人知的成就(三)

在海南省三沙市的永暑礁、美濟礁、渚碧礁,有著深水遠程補給、深海原油開採,以及能源供應需求,而海上漂浮核電站,無疑是最好的解決方案。

漂浮核電站身後巨頭隱現:南海開發中那些不為人知的成就(三)

永興島海水淡化工廠,用電大戶,不可或缺。至於其他的島上裝備,你懂的,畢竟,民用的海上漂浮核電站才是最經濟的解決方案不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