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馳援:金融市場吹響紓困民企“集結號”

改革開放40年來,民營經濟已成為市場經濟最富活力、最具創造性的重要力量。在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換擋”為高質量發展的當下,馳援紓困優秀民企,助力民營經濟實現跨越式發展,已成為金融市場眾多參與者的共識。

多方驰援:金融市场吹响纾困民企“集结号”

10月下旬以來,從中央到地方政府,從金融委、一行兩會到各大金融機構,紛紛密集發聲,一系列促進民企發展的政策陸續出臺,其中鼓勵信貸傾斜、建立考核激勵和容錯機制、設立民營企業債券融資支持工具、建立紓困基金等措施均劍指民營企業和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央行行長易綱將上述舉措總結為“三支箭”,即信貸支持、債券融資支持工具和股權融資支持工具。

長短相濟:政策“組合拳”頻出

“信心比黃金更重要”。針對部分民企融資難、融資貴問題,監管層長短相濟,頻施“組合拳”,助民企信用擴張落到實處,讓市場主體增強了信心。

今年6月,人民銀行、銀保監會、證監會、國家發改委、財政部聯合印發《關於進一步深化小微企業金融服務的意見》。《意見》從貨幣政策、監管考核、內部管理、財稅激勵、優化環境等方面提出23條短期精準發力、長期標本兼治的具體措施,督促和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小微企業的金融支持力度,緩解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切實降低企業成本,促進經濟轉型升級和新舊動能轉換。

貨幣政策方面,今年人民銀行4次降低法定存款準備金率,釋放資金合計3.65萬億元,同時還運用MLF提供流動性新增1.76萬億元,以更好地支持實體經濟,使經濟週期性所產生的一些收縮效應得到緩解。

針對民營企業融資難問題,人民銀行設計了“三支箭”來支持。第一支箭是增加民營企業的信貸,通過增加再貸款和再貼現額度、調整宏觀審慎評估的參數來支持商業銀行對小微企業和民營企業的貸款。1月至11月,人民幣新增貸款超過15萬億元,比去年同期多了2.14萬元。

第二支箭是民營企業債券融資支持工具,這相當於一個信用緩釋工具,有利於民企債的順利發行。11月份以來,民營企業的發債恢復了正常。最近,已經成功發行了幾十只民營企業債券,金額達到幾百億元。

第三支箭是研究設立民營企業股權融資支持工具,緩解民營企業股權質押風險,穩定和促進民營企業股權融資。

針對民營企業面臨的“融資高山”,11月7日,人民銀行黨委書記、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提出,初步考慮對民營企業的貸款要實現“一二五”的目標,即在新增的公司類貸款中,大型銀行對民營企業的貸款不低於1/3,中小型銀行不低於2/3,爭取3年以後,銀行業對民營企業的貸款佔新增公司類貸款的比例不低於50%。

總體來看,監管的指引體現在,幫助銀行從“懼貸、難貸、惜貸”到“敢貸、能貸、願貸”。過去,不少銀行信貸人員要對貸款負責,稍有不慎,將對不良貸款追償負有連帶責任。而與國企等具有“軟性預算約束”的機構相比,民企償貸壓力更大,相應的,為其放貸風險更高。為此,郭樹清給出了“五指成拳”:一是“穩”,即穩定融資、穩定信心、穩定預期;二是“改”,即改革完善監管考核和激勵約束機制;三是“拓”,即拓寬融資渠道;四是“騰”,即加大不良資產處置,盤活信貸存量;五是“降”,即通過減免服務收費等降低企業融資成本。

多方合力:金融機構支持加碼

在政策引領下,銀行、保險、券商、基金等各大金融機構積極響應,陸續出臺針對民企的金融支持舉措,提升民營企業金融服務可獲得性,降低融資成本。

《金融時報》記者梳理發現,11月份以來,工、農、中、建四大銀行率先推出了支持民企政策,共計78條。隨後,多家股份制銀行也密集發聲支持民營企業。例如,中信銀行發佈14項舉措,其中包括加大債券服務力度,豐富股權融資服務,為民營企業量身打造國際金融服務,積極開展貸投聯動、科創基金等普惠類創新服務;興業銀行則發佈支持民企19條,包括髮揮自身綜合經營優勢和在投行領域的競爭優勢,推動優質民營企業債券發行成功率的提升,促進融資利率迴歸理性,並利用非金融企業債務融資和企業資產證券化等工具,幫助民營企業通過債券、存量資產融資,優化資產負債表。

從各類銀行做法看,民生銀行小微金融事業部總經理周伯婷認為,大型銀行更側重於廣泛覆蓋,而全國性股份制銀行更注重產品創新和效率,地方性銀行則主要支持當地小微客戶。

來自中國基金業協會的最新消息顯示,截至11月12日,共有11家證券公司設立的11只證券行業支持民企發展系列資產管理計劃在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完成備案,成立規模總計228.21億元。中基協還表示,下一步將大力支持證券基金經營機構發揮資產管理專業優勢,積極參與化解上市公司股票質押風險,支持具有發展前景的民營企業渡過難關,長期健康發展。

險資方面,11月9日,新華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發起設立的“景星”系列專項產品在中保保險資產登記交易系統有限公司完成登記,該系列專項產品目標總規模100億元,旨在發揮保險資金長期穩健投資優勢,化解優質上市公司股票質押流動性風險。在此之前,國壽資產、太平資產和人保資產已經先後設立了紓困上市公司股權質押風險專項產品,目標規模分別達到200億元、80億元和300億元。

重在治本:構建長效機制勢在必行

在政策發力方向確定,尤其是多個部門“幾家抬”局面形成後,民企面臨的融資堅冰正在逐漸鬆動。但業內人士同時認為,緩解民營企業融資難題不僅是短期為其紓困,對商業性機構經營行為,不應以非市場化手段管理,需要出臺更多的治本之策,建立長效機制。

“提升銀行業金融機構對民營企業融資意願仍屬治標舉措,而核心仍依賴於促進中小企業自身經營改革政策,如稅收與社保邊際改善、降低企業稅負。”華泰證券大金融首席分析師沈娟認為,首先需解決小微企業“活下來”的問題。銀行作為市場化機構,會在風險與收益平衡原則下加大對企業融資支持力度。

興業銀行行長陶以平表示,當前為推動解決民營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市場各方在創新增信工具、設立擔保機構、債轉股等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這些還處於風險緩釋、風險分擔甚至風險轉移層面,更重要的是圍繞降低民營企業融資風險做文章。既要進一步激活、用好社會大數據,減少信息不對稱,也要進一步打擊惡意逃廢債、套現“跑路”等行為,增加失信違約成本,更要持續改善民營企業營商環境,增強民營企業經營發展穩定性和確定性。

需要強調的是,除政策支持之外,還必須充分運用市場機制,在市場競爭中促進實現資源的有效配置,實現優勝劣汰,依靠市場競爭,發揮市場的激勵和淘汰作用,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優化資源配置。

正如人民銀行副行長潘功勝所說:“解決民營企業、小微企業融資難,需要金融機構和企業雙向發力。一些企業在發展過程中,因拋棄主業、過度融資等因素陷入困境。因此,未來企業在審慎經營、依法經營、合規經營、誠信經營以及提高專業化能力和水平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多方驰援:金融市场吹响纾困民企“集结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