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路是如何改變福建的?地球知識局

鐵路是如何改變福建的?地球知識局

(⊙_⊙)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與地理

地球知識局——福建千年第一線

NO.720-福建千年第一線

製圖:孫綠 / 校稿:貓斯圖 / 編輯:棉花

福建省地處海陲,南北分別毗連浙江和廣東。然而農耕時代的福建,經濟發展遠遜於兩個沿海鄰居。究其原因與交通閉塞不無關係——閩省省界上綿亙千里的武夷山、太姥山等山脈將對福建腹地形成了“半包圍”之勢,成為天然的交通制約。

鐵路是如何改變福建的?地球知識局

歡迎來湖州玩,但是咋去呢

這一點有類四川“蜀道”,然而福建腹地還聳立著鷲峰山-戴雲山-博平嶺山脈,將八閩大地一分為二,比蜀地更為艱險。亙古千年,福建人想要到內地或者內地人想要去福建,除了少數翻越崇山峻嶺的山路(如仙霞關)之外,只能依賴灘多水急的閩江水系和波濤無常的大海。繁瑣的交通轉運,也讓福建在歷史上顯得與世隔絕。

這種情況到了1957年才發生了變化,福建終於有了第一條通往內地的安全、可靠的運輸大動脈——鷹廈鐵路。

鐵路是如何改變福建的?地球知識局

羽檄爭馳圖備戰

鷹廈鐵路開工於1954年,但其實早在1949年,在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上,閩籍愛國僑領的陳嘉庚就向大會提出了修建福建鐵路,紓解福建交通困境,促進經濟開發的提案。這一提案獲得通過,而且得到毛澤東親筆批示“福建築路的正確意見,當為徹底支持”。

胡建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人物

鐵路是如何改變福建的?地球知識局

但與鷹廈鐵路的經濟意義相比,其軍事意義更為當局看重: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國民黨政權退居臺灣,在福建外海佔有金門、馬祖二島,隨時有“反攻大陸”的可能。與臺灣一海之隔的福建頓時從原來在國防上無足輕重的沿海省份變成了危如累卵,羽檄爭馳的備戰一線。尤其是和金門近在咫尺的廈門更是成了兩支武裝對抗的最前沿。

不得不說,近在咫尺的馬祖金門

也令臺灣島更加“離不開”大陸

鐵路是如何改變福建的?地球知識局

前方急需得到各種軍用物資,以應對隨時可能到來的戰爭,通往福建的運輸動脈重要性可以想見。

然而依賴當時的陸路交通和閩江交通,不但運力有限,且自然災害和地質災害頻發,並屢有特務破壞事件,交通時斷時續,用於戰備顯然緩不濟急。

南平市閩江上的水運樞紐

雖能直通福州,然而水運能力有限

但在之後南平再次成為通向福建沿海的鐵路樞紐

鐵路是如何改變福建的?地球知識局

東海和臺灣海峽雖無山險相隔,一則新中國甫一成立,一窮二白,不具備大規模海運的能力;二則當時的新中國缺少東海和臺灣海峽制海權與制空權,大規模運輸船隊可能遇襲,風險太大,因此海路也不在考慮之列。

1950年美軍第七艦隊進入臺灣海峽

鐵路是如何改變福建的?地球知識局

在這一背景下,修築一條從內地通往福建沿海的鐵路就成了當時的“最優選項”。

但由於朝鮮戰爭爆發,財政預算吃緊,因此修築福建鐵路一事數年內未能動工。但鐵道部還是根據毛澤東批示對福建鐵路進行了初步勘測並提出了東線、中線、西線方案,最後本著節省成本,發揮效益,縮短里程(東線比中線短62公里,比西線短144公里)等考慮,選擇了東線方案,即“老鷹廈”線。

這條線的起點位於江西鷹潭,在該地與既有的浙贛鐵路接軌,經江西資溪、福建省光澤、邵武、順昌、南平、沙縣、永安、漳平至廈門,全長697.7公里。

這麼修進來也是不容易

(中間大量曲折山路圖中略過)

鐵路是如何改變福建的?地球知識局

該路的修築凸顯了戰備用途——終點不是廈門火車站,而是經500米長的鴻山隧道(今廈門鐵路文化公園)繼續延伸至海濱,與鼓浪嶼隔海相望。這樣就可以在最短時間內將最多兵力和技術裝備投入廈門前線,給隔海對峙於大擔島、金門島的國民黨軍隊以巨大壓力,使其不敢造次。

如今的鴻山隧道

鐵路是如何改變福建的?地球知識局

臺灣當局對鷹廈鐵路的戰備意義當然也是洞若觀火,憑藉其空軍優勢(飛機數量多,飛行員經驗豐富,而且其主力戰鬥機“佩刀”F-86戰機性能優於新中國空軍的米格-15戰機),頻頻干擾鐵路修築。

1950~60年代初期中國臺灣空軍的主力戰鬥機

鐵路是如何改變福建的?地球知識局

雙方圍繞著這條鷹廈鐵路的修建展開了激烈的爭奪。

戰備鐵路拔地起

但其實比國民黨空軍干擾,更大的困難是修築鷹廈鐵路在工程技術上的兩大難題:一是如何克服重巒疊嶂的閩西閩中山地造成的交通阻隔,二是如何通過大海將鐵路修至廈門島。主持修路的王震將軍形容鑿通武夷山是“咽喉工程”,劈開分水嶺是“心臟工程”,如同讓鐵道兵做外科手術,難度可想而知。

全省就是一座山...

鐵路是如何改變福建的?地球知識局

當時的中國人採用蘇聯專家契契金的建議,大量使用爆破方式劈山填路,以節省人工和縮短工期;至於通過大海,修築單位採納了陳嘉庚通過杏林海灣長堤和海峽長堤進入廈門的方案。鐵路修築完畢後,海灣長堤和海峽長堤攜手綿延5公里,把杏林同廈門連接起來。

高集海堤

鐵路是如何改變福建的?地球知識局

在1990年以前,這條海峽長堤就成了廈門對外聯繫的唯一陸路通道。

廈門海堤首次通車場景

鐵路是如何改變福建的?地球知識局

最終,具有鋼鐵意志的鐵道兵部隊僅用了34個月即修築通車交付試運營,比原計劃提前1年零22天建成,創造了當時我國鐵路建設的最高速度。鷹廈鐵路運營後,鐵道兵部隊又用鷹廈鐵路節約的經費修建了從鷹廈線外洋車站至福州馬尾港的外福鐵路,將福建省會以鐵路與內地聯繫起來。

(南平-閩清段,亦有大量曲折路段圖中略過)

鐵路是如何改變福建的?地球知識局

可惜實際通車之後的效果並不令人滿意。由於所經之處多為高山峽谷,路陡彎多,鷹廈鐵路的平均運行時速僅有三、四十千米,從現在的眼光來看實在是有些尷尬。然而其在戰備方面的意義還是立竿見影地表現出來了。

蒸汽機車牽引的列車行駛在鷹廈線

鐵路是如何改變福建的?地球知識局

1958年正式運營後,鷹廈鐵路很快迎來了第一次show-time——金門炮戰。

炮彈還沒從後方運上來

暫時打炮只能用嘴

鐵路是如何改變福建的?地球知識局

鐵路是如何改變福建的?地球知識局

前期準備時,指揮部要求利用鐵路將超過2000車皮的軍用物資秘密運往廈門前線。為防止洩密,鷹廈鐵路沿線各單位都轉入了戰時狀態,凡參與裝卸、檢修、運輸工作的人員均經過嚴格審查並被要求嚴守秘密。鷹廈線沿途的崇山峻嶺和茂密植被也為行駛在鷹廈線上的軍列提供了天然保護。

在安全方面,解放軍增調了不少高炮部隊,嚴密掩護鷹廈鐵路重要的橋樑、隧道與卸車點,以策萬全。

駐廈門海堤附近的高炮部隊

為過往列車撐起了保護傘

鐵路是如何改變福建的?地球知識局

臺灣飛機雖然不停出動,但居然沒有捕捉到任何戰役臨近的情報。最終解放軍通過鐵路將大批物資秘密運往廈門前線,在金門炮戰中達成了戰術突然性,做到了“出其不意,攻其不備”。

對方接收到了炮火的教育

但是仍不悔改

鐵路是如何改變福建的?地球知識局

比運輸炮戰物資更加傳奇的,是鷹廈鐵路作為單線鐵路居然還運送過海軍艦艇到達臺海前線。

很少有人知道的是,炮擊金門實際上頗有“圍點打援”的味道,即通過炮擊金門國民黨駐軍“引蛇出洞”,誘使其國民黨海軍艦艇來援。這樣解放軍便可以逸待勞,半途截擊。為此,中央軍委決定秘密調東海艦隊12艘魚雷艇到廈門。

就是這種魚雷艇

鐵路是如何改變福建的?地球知識局

然而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按照常理,此類調度完全可以由艦艇從海路自行駛往廈門。然而從上海南下,自溫州外海洞頭島以南,廈門島以北以東的海域制海權、制空權均操諸國民黨海空軍之手。魚雷艇編隊一舉一動均在對方雷達監視之下,隨時可能遭到國民黨軍攔截。

經過反覆權衡,最終軍委決定利用鷹廈鐵路運送魚雷艇。為了做好偽裝,軍方決定拆卸魚雷艇上的部分設備和天線,在承載魚雷艇的平板車上搭木架再外罩帆布。最終,解放軍利用鷹廈鐵路直通大海的有利條件將12艘魚雷艇由上海千里轉運至廈門和平碼頭,在鐵路運輸史上書寫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沿途的崇山峻嶺

為行駛在鷹廈線上的軍列提供了天然保護

鐵路是如何改變福建的?地球知識局

步入歷史塵埃

改革開放之後,隨著海峽兩岸之間軍事對峙堅冰的逐漸融化,鷹廈鐵路的戰備意義逐步讓位於經濟意義。然而鷹廈鐵路初建為戰備線,線路技術標準低,面對爆炸性增長的商品流通需求根本不敷使用。

為此,經國務院批准,國家計委作出鷹廈線電氣化改造的重大決策,將其納入第三批世界銀行貸款項目。之後,這項工程被列為國家“七五”、“八五”期間的重點建設項目。

改造後的鷹廈鐵路

鐵路是如何改變福建的?地球知識局

1993年,鷹廈鐵路完成了電氣化改造,成為華東地區第一條電氣化鐵路。然而“計劃趕不上變化”,由於經濟發展迅速,剛改造完的電氣化鐵路很快又不能滿足需要了,而且隨著標準更高的諸多新鐵路和高鐵開通運行,鷹廈鐵路的客運價值越來越低,一些車站也撤併關停,漸漸不復往昔崢嶸光景。

20世紀80年代以來,福建省陸續修建了峰福、贛龍等鐵路,出省通道增至4個,鷹廈線在福建經濟發展中的作用開始減弱。在新的高鐵線路規劃中,鷹廈線北段將和昌福高鐵(南昌——福州)合併,鷹廈線的歷史使命已經基本完成。

目前,老鷹廈線到達廈門站後,經鴻山隧道至海邊的鐵路已經廢棄,鴻山隧道也成為了一處遊人休閒納涼的好景點。然而誰又能知道僅僅幾十年前這裡還是硝煙瀰漫,黑雲壓城的炮戰現場呢?

鐵路是如何改變福建的?地球知識局

海峽兩岸化干戈為玉帛,才有了經濟繁榮百業昌盛的今天。而鷹廈鐵路如同久歷滄桑的長者,在做完了他的貢獻後,在安詳的微笑中逐漸走向歷史的塵埃,這也許就是一條戰備鐵路最理想的結局吧。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