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討論MVP的時候,到底在討論些什麼?

最近經常有人在留言或者私信裡問我類似的問題:

“假如火箭戰績最終排在西部第三,哈登有機會拿到MVP麼?”

“為什麼掘金戰績這麼好,約老師的MVP排名卻這麼低?”

“為什麼鵜鶘戰績不好,總覺得濃眉帶隊能力不行,差點什麼。”

這三個問題,我想絕非一兩個球迷心中會想,類似的問題恐怕在相當多球迷心中在反覆提出,也是SHH話題裡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那麼,我們在討論到類似的話題時,到底在聊些什麼呢?

1.到底什麼是帶隊能力

當我們討論MVP的時候,到底在討論些什麼?

所以我們先得搞清楚一個大家沒事就會提的概念:到底什麼是帶隊能力。這個能力在我們評價球員時,特別涉及到評選MVP時,經常成為球迷們看重的首要能力——但沒有一項數據可以量化帶隊能力,甚至到底什麼是帶隊能力,球迷們在討論時,大家心中想的基本概念都未見得是一致的。通常來說,大家默認的帶隊能力應該是指以球隊核心交出的球隊成績。但對於“球隊核心”和“球隊成績”,不同的球迷看法又不一樣,比如二當家也算球隊核心,但能不能參與帶隊能力的討論?球隊成績是特指常規賽戰績還是季後賽走到哪?這兩個標準不理清,聊的時候,標準就會存在差異。

即使把“球隊核心”和“球隊成績”的標準統一了,依然有新的問題——怎麼去評價隊友能力?這又立刻會聊到“抱團”和“隊友CBA”兩大概念了。球星扎堆的時候,帶隊能力就因為“抱團”變得無法評價,而隊友到底是不是CBA,又要撕扯到沒完沒了,結果只在於你的立場是吹還是黑,聊到最後必然是爭吵不休。

再往深了說,又有“單核帶隊”和“雙核帶隊”的爭論——三巨頭模式通常被球迷們劃歸到抱團裡。一般球迷認為,“單核帶隊”當然比“雙核帶隊”含金量高,更突顯當家球星能力。但如果把隊友能力量化,會不會有這樣的疑問:

一個王配一堆A,這也是單核帶隊。兩個王配一堆數字牌,這也是雙核帶隊。如果球隊可以圍繞當家核心打造出每個位置都是王牌角色球員,輪轉深度極佳的陣容,那戰鬥力比兩王炸帶CBA更強,好像也完全說得過去,這時候就真的可以強行認為“單核帶隊”高於“雙核帶隊”麼?

這是常見的忽略角色球員差異,造成的標準不統一。

你看,所謂的帶隊能力,是個細思極恐的概念,想捋清楚可費了勁了。我也不想給這個能力下一個準確、量化、可以自洽的定義,或者說,我根本做不到。

依照過往的經驗看,帶隊能力其實是個從結果反推過程的能力,往往是因為某個球員成功了,他的帶隊能力也就因此被認可了,而沒能成功的球員,說一千道一萬,你給他找多少理由證明他有多強,球迷們還是不認可——假如保羅至今沒有摸到西決天花板,那麼你吹保羅帶隊有多強,立刻就有人跳出來一句:“現在帶隊二輪就有人吹了?”不管你怎麼反駁,這樓層的點亮數字都會讓一切大段證明變得蒼白無力。同樣的,諾維茨基如果沒有帶隊拿到總冠軍,那麼他MVP賽季被黑八這事得反反覆覆被拿出來高潮,軟硬之爭贏的一方一定是硬,而現在諾維茨基“單核”奪冠了,球迷們就能送出SHH最高評價“沒得黑”了。

競技體育終歸是個成王敗寇的領域,講道理遠沒有出成績管用——真很殘酷,並不公平,但這很真實。

所以,所謂“帶隊能力”,概念上,那就是不清不楚,但結果上,帶隊總冠軍的就可以壓住沒戒指的;進總決賽的壓分區亞軍;分區決賽的壓二輪;你要是進不了季後賽,根本沒人跟你談帶隊——什麼?你隊友CBA?對不起,球迷們壓根懶得看一支樂透球隊啥陣容。

好,我說了這些,你們應該清楚了——當你在探討一個唯結果論的話題時,其實沒有必要上數據,擺事實,被人用“不能光看數據”、“這個球員只是刷數據而已”這樣的話回懟沒什麼意思。

所以現在我可以回答濃眉帶隊能力不行的問題了——那就是我說啥都卵用沒有,球迷們要的是成績。各種美國媒體專家把濃眉放在聯盟T1級別裡,國內球迷們總會說那是老美偏愛濃眉,縱然濃眉現在真實正負值高居聯盟第1,攻防兩端都擁有極其現代化的能力——內線球員不能像外線持球大神那樣關鍵時刻拿球無限carry,不代表全場的綜合貢獻就不大,拋棄唯關鍵時刻論是很重要的理性看球前提——但鵜鶘排名西部第12,球迷們可不會管鵜鶘到底有多少傷病,陣容深度有多差,陣容缺陷有多大——我們這有遇事問責一把手的習慣,球隊戰績不好,你個人能耐再大都要被質疑,這已經遠不是數據問題、技戰術問題、甚至籃球問題,

這是競技體育唯結果論的殘酷性,還有一點我們的文化習慣。

2.要建立MVP級別球員的概念

當我們討論MVP的時候,到底在討論些什麼?

那麼,“假如火箭戰績最終排在西部第三,哈登有機會拿到MVP麼?”

大家在思考MVP的問題時,沒必要自己先落入一個條條框框中——多年來根據MVP評選結果,大家腦子裡已經形成了一些MVP的默認硬件條件,在美國媒體投票前,自己在腦子裡就已經約束了自己。

大家腦子裡最重要的硬件條件是:

第一,戰績要好,怎麼也得分區前三吧。威少因為雷霆戰績不夠拿了MVP被黑到死——當然,球迷們質疑他的地方不只是戰績——被球迷們認為打破了以往MVP評選的隱性標準。但威少能拿獎,其實恰恰說明了MVP評選並沒有戰績隱性標準,只不過常年經驗累積,很多人已經習慣的往上套用了;

第二,數據要好看。這個數據要好看什麼概念呢?不是各種高階數據牛逼,最重要的是基礎數據列出來炸裂,得分、籃板、助攻,三個基礎命中率——這些最直觀,對於大部分人來說沒有門檻,一目瞭然。問題就是,基礎數據雖然重要,但我們現在越來越知道,一個球員的貢獻遠不是基礎數據能反映得了的,各種高階數據作為評價球員的輔助必不可少,只是一些球迷不瞭解高階數據,一些球迷不信任高階數據,一些球迷根本不知道有高階數據——作為一個普通球迷,也沒義務知道這些,作為媒體,放低討論門檻保證有足夠多球迷參與,遠比科普高階數據有熱情,所以沒有新聞播報時會給你念一串高階數據,媒體文章題目用“30+10+10”,“180俱樂部”這些直觀醒目,深入人心的概念要有效的多。

把這兩個硬條件擺出來後,我想另外兩個問題也可以找到答案了。

毫無疑問,哈登的表現是MVP級別的,而當你討論MVP的話題時,不帶上哈登的唯一理由是火箭還沒進季後賽呢——大部分球迷,根本沒辦法接受一個非季後賽球隊的球員被放在MVP評選名單裡,即使哈登的個人情況幾乎無可置疑:

你要質疑一個剛剛拿到MVP,如果沒有宇宙勇就帶領球隊殺入總決賽,並且有極大概率拿到總冠軍的球隊領袖的“帶隊能力”麼?

你要質疑哈登以62.4%真實命中率場均拿到31.5分,進攻真實正負值聯盟獨自一檔的數據麼?

你都不會質疑,你所質疑的不過是火箭的戰績,而每個人又清清楚楚的知道出問題的不是哈登,這支上個賽季65勝的火箭本賽季陷入困局,責任人是非常清晰的——哈登是實實在在的被拖了後腿。

所以,沒什麼好疑問的,哈登就是MVP級別的表現,火箭是西部第10也好,西部第3也好,還是西部第1,這都不會有什麼區別——作為沒有投票資格的我們,與其先拿條條框框去限制自己的思維,還不如建立一種MVP級別的概念

——拿不拿獎我們決定不了,重要是,他的表現是那個水準。

約基奇則是另一個層面上,我們陷入了條條框框。

當我們討論MVP的時候,到底在討論些什麼?

掘金西部第一,約基奇是掘金老大,球隊核心,領袖——第一條硬標準滿足了。但約基奇的基礎數據是18.2+10.2+7.4,看慣了各種逆天數據後,對於球迷們來說,約基奇的基礎數據無法令人心潮澎湃,在潛意識裡,也很少有人把約基奇放進聯盟最佳行列裡討論,在自我約束的條條框框下,約基奇也被排除在MVP話題的討論範圍內了。

這比哈登的情況,更加令人生氣——因為約基奇甚至連數據都很炸,只不過大部分球迷並不關心高階數據,也未必能從肉眼感受到約基奇對比賽有著怎樣不可磨滅的貢獻——約基奇的真實正負值聯盟第3,僅次於安東尼戴維斯和哈登,掘金球員圍繞在他周圍打出手遞手、空切和擋拆,是毫無疑問的進攻體系核心,並且接近於球迷們津津樂道的自帶體系類型;防守端是掘金重要的籃板球保障,有著遠比遲緩行動力厲害的高超選位技巧和下手時機。

我甚至都不想提掘金的傷病問題——掘金這賽季有遠超預期的球隊深度,但約基奇帶各種陣容的能力還是超乎想象的出色。

所以,“為什麼掘金戰績這麼好,約老師的MVP排名卻這麼低?”

偏見唄。

3.觀念的禁錮

當我們討論MVP的時候,到底在討論些什麼?

跳出條條框框,擺脫傳統觀念的束縛,這話說起來容易,實現起來困難重重,媒體從來也不指望球迷們真的全部成長為理智球迷,懂球帝——討論止於調高,如果話題沒有了爭議,哪有百樓千樓的撕來撕去?

事實上,球迷自己也不願意討論氛圍變得過於嚴謹理性——球迷是業餘愛好者,隨性而為的發言,憑印象講上兩句是理所應當。

事實上,任何領域都是如此,淺嘗輒止的群體是話題討論的主體,對於媒體來講,把調子起的太高讓主體參與不進去,就會失去最寶貴的資源——流量。

所以,真人秀才會那麼火,明星們也會通過各種渠道塑造接地氣的形象——弄個討論希區柯克、黑澤明、昆汀的節目,粉絲們參與不進來,沒流量。

所以,MOBA類遊戲才會從正反補一盤1小時發展為只有正補一盤20~40分鐘,最後到手機就能玩,出裝不動腦——這樣才有流量。

這麼說好像又悲哀了?

沒辦法,這就是最基本的社會規律,任何領域都是金字塔結構,塔尖上研究的跟塔底下議論的從來不是一回事。發燒友們在一塊研究——小眾、優越;普通愛好者在一塊聊——休閒、熱烈。塔底人群的選擇才決定了風向,而塔尖上的人只能帶帶風向,還未必帶得動。

所以,我們在討論MVP這類話題的時候,到底在討論些什麼?

兩個思路,看你要怎麼聊:

你要小眾點的,那我們聊影響力、聊高階數據、聊一個球員實際的比賽價值,忽略戰績的條條框框,不強行匹配投票評委的習慣,不迎合球迷們的口味——可量化的我們儘量量化,然後保證邏輯自洽;

你要大眾點的,那我們聊“帶隊能力”、聊戰績、聊30+10+10和180俱樂部、聊噱頭、聊評選習慣——符合眾望所歸的,也就是MVP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