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宮一號就要回家了

據最新消息,再過10天,也就是4月3日左右,天宮一號空間實驗室就要返回地球大氣層銷燬了。在這值得紀念的歷史時刻特寫此文以祭之。

天宮一號就要回家了​天宮一號是我國第一個目標飛行器和空間實驗室,全長10.4米,直徑3.35米。重8.5噸,由實驗艙和資源艙組成。於2011年9月29日21時16分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是為了在軌驗證交會對接技術和空間實驗功能。入軌後首先於2011年11日3日與神舟八號無人飛船成功實現自動交會對接,


天宮一號就要回家了​接著於2012年6日18日和2013年6月13日分別與神舟九號和神舟十號成功實現手動交會對接。先後有6名航天員進入天宮一號,成功完成多項空間實驗,

天宮一號就要回家了​女航天員王亞平實現人類首次太空授課。天宮一號設計壽命2年,2016年3月21日,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發言人宣佈:天宮一號在軌飛行1630天后於3月16日功能失效,正式終止數據服務,共超期服役二年半。天宮一號仍在地面持續、密切監視之中。就這麼一條信息隨後引發了外媒的密切關注和過度解讀。他們認為中國已經對天宮一號失去控制,天宮一號又大又重,材料堅固,不能被大氣層燒燬,會對地面造成危害,把天宮一號正常壽命終結說成任務失敗。進而指責中國技術失利,不負責任等等,英國媒體還說天宮一號攜帶劇毒推進劑將危害地球環境,越炒越熱。今年初,中國航天專家空間實驗室總設計師朱樅鵬對此予以否認,他表示我國一直在監控天宮一號,主要是兩方面的應對措施,一是加強了對飛行器的地面監測和跟蹤預警。監測和跟蹤主要是地基的光學望遠鏡和雷達,達到百米的量級。二是預計在2018年上半年飛行器軌道壽命未期,使天宮一號主動離軌讓它墜落,其墜入大氣層後就會燒燬,剩餘殘骸將落入預定海域,不會危害地面。航天專家龐之浩說,運行在近地軌道的大型航天器退役,國際通行的做法是讓其受控墜落於南太平洋一處遠離大陸的深海區,那裡被稱為“航天器墓場”。
天宮一號就要回家了

俄羅斯“和平號”空間站

100多噸的俄羅斯的和平號空間站和進步系列貨運飛船以及美國的康普頓伽馬射線望遠鏡等都落於此。據悉我國的天宮一號將受控墜落於南太平洋。

實際上說天宮一號失控是毫無依據,至今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仍定期發佈其軌道信息,2017年12月17日――24日時,天宮一號其平均軌道高度為286.5公里,近地點277.6公里,遠地點300.4,傾角42.85度,姿態穩定,未發生形態異常。實際上上面那些外媒的流言並不可怕,因為他們多從政治角度,不值得一駁。最可怕的是有些外媒從所謂的技術角度來評判,比如說美國《紐約時報》2018年1月8日報道的加利福尼亞的“美國航空和航天公司”分析報告指出“天宮一號”3月中旬開始返程,需要幾周時間,有一個叫安德魯.亞布拉罕的稱這個空間站返回地球傷到人的概率並不大(的確,這麼多航天器墜落,歷史上只有一人曾被太空碎片擊中,但並沒有受傷。),但他話峰一轉,認為咱們國家對重返地球大氣層的精確預計能力有限,有關物體何時從太空返回的任何預測都必須將各種變量考慮在內,包括上層大氣密度和物體速度、位置、方向及其物理屬性,而且重返地球的位置是由時機決定,要預測物體會在哪裡隕落是非常困難的。如果差了半個小時就會到地球的另一邊。


天宮一號就要回家了​​

墜落中的美國天空試驗室

1979年美國的天空實驗室由於誤判,在受控墜落時比預計的晚了半個小時,結果沒落到預定約南太平洋,而是落到澳大利亞沙漠。

龐之浩說,讓大型航天器受控墜落是門技術活,與返回式衛星和飛船返回有同有異,我國對此有豐富的經驗,除了多次精準控制神舟飛船和返回式衛星的平安返回,2014年11月1日,探月三期的再入返回飛行試驗器以第二宇宙速度從月球返回,在大氣層打“水漂”的方式準確平安著陸於內蒙古預定著陸區。在受控墜落方面,2009年遠隔40萬公里控制嫦娥一號衛星撞擊月球“豐富海”地區,


天宮一號就要回家了​而2017年9月我國又控制“天舟一號”貨運飛船離軌,經過兩次制動進入大氣層燒燬,殘骸墜落於“航天器墳場”,
天宮一號就要回家了​受控墜落時,首先要在合適的位置、角度、姿態下,向航天器發出制動指令,讓其產生適當的制動力,以離開當前軌道,進入墜向落區的軌道,各方面都需要進行精心計算。我國專家表示,相比上面所說的各種返回和墜落,天宮一號再入墜毀相對簡單,只需控制在廣大無人海洋區即可,從以上可看出我們國家對此次天宮一號再入大氣層墜毀信心十足,也再次證明天宮一號目前是受地面控制的,因為專家講這次天宮一號受控墜落時要先調個頭,變成倒退狀態,讓原本朝後的推進器向前點火,通過反推實現制動離軌。如果說失去控制,怎麼能實現上述動作。綜上所述,我們應該相信我們國家,相信我們的專家的能力,一定會讓天宮一號精確受控,準確墜落墳場,在未來的幾天裡,讓我們共同期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