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的我們》實時票房破10億,“退票風波”到底起了什麼作用?

5天9.78億票房、預售1.22億元,《後來的我們》無疑成了五一檔最大的贏家。

劉若英首次執導就獻出這麼好的成績,可見天后的實力確實不容小覷,不但歌好,演技好,做導演也好。也從側面說明,我們無論做什麼事情,用心積累,好好沉澱,歲月也終不會辜負我們,總有驚豔的一天。

《後來的我們》實時票房破10億,“退票風波”到底起了什麼作用?

《後來的我們》雖然登頂五一檔票房冠軍,但是近兩日卻深陷退票風波。4月28日上映首日,就出現貓眼刷票及退票38萬張、1300萬票房;淘票票9.16%退票率、2.11%改簽率的非常規數據。而淘票票平臺2018年整年退票率為3.17%、改簽率為0.63%。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這樣非常規的數據,是不是有人刻意為之,那刻意為之的目的又是什麼?

《後來的我們》實時票房破10億,“退票風波”到底起了什麼作用?

首先我們要知道,刷票及退票會造成什麼樣的影響。

影響票房的幾個重要因素。

第一是作品好壞。這個取決於創作團隊,如導演的實力、演員的演技、編劇的故事等等,要叫座首先得叫好,這些東西是外界無法干預的。

第二是排片率。排片率取決於營銷團隊,主要是院線和平臺。

一個作品創作好後,除了自身水準外,排片率幾乎決定著影片的命運,再好的作品沒有排片率也無法取得好成績。

而排片率主要是依據對市場價值的評估,以及一些前期市場調查,如想看度調查,預售情況。《後來的我們》正是因為上映前的想看人數為91.1萬,總預售票房1.2億元的數據,而獲得了首日43.8%的排片率。所以各大平臺的刷票及退票異常就不得不讓人懷疑,刷票之後得到很好的數據,排片率提升後再退票實現0成本,這確實是一筆再適合不過的生意。

第三是口碑。口碑的力量現在對一部電影的影響越來越大了,《大聖歸來》因為口碑成功完成逆襲就是很好的例子。

而“想看人數為91.1萬,總預售票房1.2億元”也足以影響一定的口碑了,這麼好的數據,只要看過後沒有人罵,也就是肯定了影片的優秀。

所以《後來的我們》如此異常的數據,這麼優秀的成績,確實很值得懷疑。

那麼這部作品水平究竟怎麼樣呢?我們看看國內一些比較權威的平臺數據。

豆瓣評分5.9分(此前評分曾高達7.2分),總計87665人評價。

淘票票評分7.9分,總計655844人評價。

貓眼評分8.1分,總計663378人評價。

豆瓣評分按10分計的話,6分算是及格,7分算是優秀。我們找些國產情感影片做個對比,《失戀33天》豆瓣評分7.4分,《梔子花開》豆瓣評分4.1分。可見《後來的我們》不上不下,但是國內的情感影片向來都難讓人滿意,偶爾能出一兩個優秀的片子,都需要長時間的積累,所以單從評分看,個人覺得6分左右比較符合《後來的我們》實際情況,也就是說,這部劉若英首次執導的影片,是及格了。

觀影后網友的評論也是褒貶不一,主要分成兩派。

一派大多是說不知所云,過度販賣情懷,影片過於矯情。這部分觀眾多是年輕群體,尚未成家,感情沒有安家落戶,對影片中很多場景沒有經歷過,因此無法感同身受。

《後來的我們》實時票房破10億,“退票風波”到底起了什麼作用?

另一派則感嘆影片很走心,很多共鳴。同時被戳中淚點,很多場景都看得淚目,這部分觀眾多是已經成家的人,但是感情未必那麼完整,心中總有遺憾,影片中很多場景都似曾相識,彷彿就在講述自己的故事。所以這部分觀眾就非常認可這部電影。

《後來的我們》實時票房破10億,“退票風波”到底起了什麼作用?

“可是後來我們什麼都有了,可是卻沒有了我們。”

“我真的已經很努力想變成你想要的樣子。”

“但我已經不是我原來的那個樣子了。”

“為什麼沒有一個故事,從頭到尾都是幸福的。”

--《後來的我們》臺詞

《後來的我們》實時票房破10億,“退票風波”到底起了什麼作用?

總的來說,雖然深陷退票風波,但是《後來的我們》還是一部優秀的電影。畢竟有排片率也不一定就有票房,同期上映的《幕後玩家》排片為20.2%,票房僅為4410萬元,截止發稿時間,排片率19.92%,累計票房2.19億。截止發稿時間,《後來的我們》排片率52.18%,累計票房10.07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