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研究」中國化工行業2018年度研究報告及展望

聯合資信評估有限公司 化工研究小組

「行業研究」中國化工行業2018年度研究報告及展望


一、化工行業整體發展情況

化學工業涉及的領域相當廣泛,廣義的化學工業包括化學品及化學制品的製造、焦炭和精煉石油產品的製造、基本醫藥產品和醫藥製劑的製造、橡膠和塑料製品的製造、紙和紙製品的製造、基本金屬的製造、其他非金屬礦物製品的製造等諸多部門。化工行業在幾乎所有制造行業扮演了重要角色,其行業運行情況關係國計民生。自2016年2月以來,化工行業整體綜合景氣指數保持在100以上的良性水平,尤其是2018年以來,行業供給端產能擴張緩慢,且持續的環保壓力導致部分中小產能出清,需求端保持相對穩定;成本端化工原材料原油、天然氣、煤炭價格中樞向上,對化工產品價格形成高位支撐,行業整體維持較高景氣度。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截至2018年10月底,中國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製造業企業單位數23447家,資產總計7.6萬億元,同比增長6.5%。


「行業研究」中國化工行業2018年度研究報告及展望


據國家統計局統計,2018年1~9月,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製造業累計實現營業收入55232.70億元,同比增長11.30%,主要系受供給側改革持續推進、下游供需情況改善影響;行業平均資產負債率為55.73%,較2017年增長1.07個百分點,除了化纖投資民營煉化導致資產負債率提高外,其他子行業資產負債率基本穩定;累計實現利潤總額4076.20億元,較上年同期下降9.85%;行業毛利率為16.35%,較上年同期小幅下降0.67個百分點,但仍維持在歷史較高水平。以化纖行業為例,2018年前三季度,化纖行業運行質量總體良好,化纖行業主營業務收入和利潤總額均實現同比增長,5月份起,利潤總額由負增長扭轉為正增長。2018年1~9月化纖行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5909億元,同比增長14.40%;利潤總額285.00億元,同比增長22.30%;行業利潤的增加,主要歸功於產品價格的上漲和下游需求的增長;行業銷售利潤率為4.82%,比去年同期上升0.31個百分點。與行業總體利潤額和利潤率增加相對的,是行業虧損面同比增加6.03個百分點至20.47%,虧損企業虧損額33.2億元,同比增長62.75%,體現了盈利能力較強的優質企業與劣勢企業出現兩極分化。行業平均資產負債率為60.18%,較2017年增長2.81個百分點。

從行業的整體平衡性來看,部分子行業的產能過剩現象仍然存在,低效、落後、排放不達標的產能需要繼續退出市場,行業的供給側改革仍在進行之中。從年初開始,行業整體的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同比數據有向上復甦的跡象,但是復甦較慢,3季度增速有所上漲但仍處於低位。截至9月份,基礎化工行業(包括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製造業、化纖製造業、橡膠和塑料製品業)的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累計達到17126億元,同比增長4.64%,行業投資增速在經過長達7年的向下調整後開始顯露覆蘇跡象,但整體仍處於低位。

對比各子行業的綜合投入,化工各子行業投資和發展逐步分化。滌綸、其他橡膠製品、民爆用品、鈦白粉、其他纖維、氨綸、聚氨酯、粘膠等子行業在建工程增速較快,表明這些子行業在持續擴張。此外,行業在建工程大幅增長源於榮盛石化、恆力股份等公司在建工程增加。根據中銀國際證券數據,化工行業在建工程在2014年達到3603.07億元,達到歷史高點。隨後,全行業在建工程投資持續下降。2017年在建工程為2532.09億元,同比下滑5.46%;2018年前三個季度化工行業在建工程為3581.17億元,同比上升31.34%。剔除滌綸板塊的在建工程數據後,2018年前三季度化工行業在建工程為2639.31億元,同比小幅上漲2.39%,為2015年以來首次增速轉正,顯示行業擴產投資逐漸開始。

由於化工行業天然的複雜性,本報告將化工行業按照石油化工行業(不含成品油煉製)、煤化工行業、鹽化工行業和化肥行業進行劃分,並分別予以論述。

二、各子行業發展情況

1.石油化工行業(不含石油煉製)

石油化工行業除石油煉製工業外,主要以生產烯烴(乙烯、丙烯類產品)、芳烴(PX、PTA等)等產品,下游產品主要包括塑料、紡織材料等,在我國經濟民生中佔據重要位置。

行業運行

乙烯是重要的基礎化工原料,工業上主要應用於生產聚乙烯、環氧乙烷、乙二醇、苯乙烯等,主要終端需求為塑料、製藥、紡織品、塗料等多個行業。我國乙烯工業起步於20世紀60年代,我國最早開工的乙烯工廠為位於蘭州的蘭化公司和上海的高橋石化,當時地方上有很多小型石化廠,總體生產工藝落後,汙染嚴重。上世紀80年代中國石化總公司成立,恢復了大慶、齊魯、揚子和上海4套30萬噸/年的乙烯工程建設,當時我國的乙烯產能為96萬噸/年,產能90%以上集中在中國石化總公司。1998年,我國按區域組建中國石油和中國石化兩大集團公司,我國開始了五大乙烯生產基地的第二輪改造,包括燕山、上海、揚子、齊魯、茂名,經過20多年發展,我國乙烯產能已經超過2300萬噸/年,產能分佈上集中在新疆、東北(黑龍江、遼寧)、華東(江蘇、浙江)和華南(廣東)。截至2018年9月底,位於新疆的獨山子石化產能達到122萬噸/年,位於黑龍江的大慶石化產能達到120萬噸/年,位於遼寧的撫順石化、華錦石化、藍星瀋陽化工和遼陽石化產能合計達到240萬噸/年,位於江蘇的揚巴石化和揚子石化產能分別達到75萬噸/年和70萬噸/年,位於浙江的鎮海煉化產能達到100萬噸/年,位於廣東的茂名石化、中海惠州殼牌和廣州石化產能合計達到215萬噸/年。


「行業研究」中國化工行業2018年度研究報告及展望


丙烯與乙烯相同,同樣是重要的基礎化工原料,主要用於製取丙烯腈、環氧丙烷和丙酮等化學品,主要應用在生產多種重要有機化工原料、合成樹脂、合成橡膠及多種精細化學品。我國華東區域是丙烯最主要的消費市場,日本、韓國、臺灣成為我國主要的貨源地,經過多年的發展,國內丙烯產能形成了以華東區域山東地方煉廠作為領軍者、華北和東北均有分佈、西北、華南及華中地區產能較小的特徵。截至2018年9月底,我國丙烯產能約達到3400萬噸/年。目前,我國丙烯生產企業集中度不高,國內生產規模較大的企業主要有萬華化學、鎮海煉化、東明石化、寧波海越、渤海化工、海偉石化、京博石化、神馳化工、錦西石化、中天浩業,十家企業丙烯產能合計達到592.9萬噸/年,大約佔到全國總產能的17%。從區域上來看,以山東地方煉企為代表的華東地區產能佔比最高,該區域產能合計達到832.6萬噸/年,國內其餘地區產能規模相對較小。

「行業研究」中國化工行業2018年度研究報告及展望


「行業研究」中國化工行業2018年度研究報告及展望


甲苯是有機化工的重要原料,廣泛應用於燃料、醫藥、農藥、火炸藥、助劑、香料等精細化學品的生產,也應用於合成材料工業,目前甲苯30%用於生產各類調油、16%用於生產硝基甲苯和鄰甲苯、15%用於生產塗料和染料、12%用於生產農藥和醫藥、10%用於軍工和輕工工業。對二甲苯(PX)主要用於製造對苯二甲酸,可用於化工及製藥工業,也是用於生產聚對苯二甲酸二醇脂(PET)的重要中間體—精對苯二甲酸(PTA)的主要原料,PET是一種常用的化學合成纖維,PET樹脂是一種重要的透明塑料原料,用於生產飲料、食用油脂包裝、平板顯示器基材、車用和建築用太陽膜等,目前國內其用於生產PTA的PX佔到其全部需求的95%以上。下游需求市場決定了甲苯及PX的生產及消化主要集中在華東地區。

截至2018年9月底,我國甲苯產能合計在1300萬噸/年左右,區域分佈上,產能主要分佈在沿海省份,華東區域佔49%左右,華南和東北地區各佔15%左右,其餘地區產能相對較小。長期以來,由於我國對安全環保、生態環境的關注,社會公眾對PX持抵制態度,我國PX工業發展緩慢,我國PX產品供給一直依賴於日本、韓國進口。截至2017年底,我國PX產能約在1400萬噸/年左右,產能分佈在山東青島、浙江寧波、上海、新疆烏魯木齊、江蘇南京、河南洛陽、天津、遼寧瀋陽、海南洋浦半島、福建泉州、漳州、廣東惠州、江西九江等地區,產能主要集中在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下屬子公司,三大集團PX產能合計佔比達到60%左右。隨著業內專家對PX產品的科普,逐步打消了社會中對於PX產品“含劇毒”的觀念,外加我國化學工業發展的客觀需要,國內多家大型化工集團開始投入對PX項目的投資建設。目前,國內處於在建過程中並且有較大可能性投產的重大PX項目包括恆力集團2000萬噸/年煉化一體化項目(可年產450萬噸PX)、浙江石油化工4000萬噸/年煉化一體化項目(含兩期共800萬噸/年PX)、兵器工業集團精細化工項目年產PX140萬噸、中石化海南煉化100萬噸/年PX項目、北部灣揚帆能化100萬噸/年PX項目、中化泉州100萬噸/年乙烯及煉油改擴建項目(含80萬噸/年PX)、盛虹集團1600萬噸/年煉化一體化項目(含280萬噸/年PX)、華電榆林50萬噸/年PX項目、中石化塔河煉化100萬噸/年PX項目和河北新華聯化2000萬噸/年煉化一體化項目(含兩期共400萬噸/年PX)等,預計到2020年末,我國將達到3500萬噸/年的PX產能規模,我國將從進口國變為出口國。

「行業研究」中國化工行業2018年度研究報告及展望


「行業研究」中國化工行業2018年度研究報告及展望


上下游供需

2017年,我國乙烯產量為1821.80萬噸,同比增長2.28%,乙烯產品表觀消費量2036.85萬噸,同比增長4.67%,乙烯產品進口量為215.68萬噸,同比增長30.19%,乙烯產品出口量為0.63萬噸,同比下降23.17%,我國乙烯產品對外依存度為10.56%,同比上升了2.09個百分點。2018年1~9月,我國乙烯產品累計產量為1377.20萬噸,同比增長1.34%,乙烯產品表觀消費量為1561.92萬噸,同比增長2.91%,乙烯產品進口量為184.74萬噸,同比增長15.96%,乙烯產品出口量為0.02萬噸,同比下降96.83%,我國乙烯產品對外依存度為11.83%,同比上升了1.37個百分點。乙烯需要在零下100攝氏度存儲,商品量較少,主要以聚乙烯、乙二醇、苯乙烯等衍生產品形式流通,目前,我國乙烯產品總體處於供不應求狀態,較大程度依賴進口,考慮乙烯衍生產品,我國乙烯對外依存度將更高,國內大型化工企業基本實現乙烯自供,部分非煉化一體化裝置需要外購乙烯及其衍生產品。乙烯產能投放主要依靠低成本原料及下游需求驅動,美國及中東採用乙烷裂解制乙烯,具有成本優勢,東北亞與西北歐的石腦油裂解制乙烯工藝在低油價下同樣具有成本優勢,我國受資源稟賦影響,主要通過煤制甲醇制乙烯或外購甲醇制乙烯的生產工藝製備乙烯產品,該工藝成本較高,且易造成環境汙染,當油價上行至60美元/桶以上情況下煤制烯烴才會有相對優勢。另外,乙烯裝置投資規模較大,建設週期較長,同時,我國乙烯物流並不發達,主要依靠日本、韓國的貿易商。多種原因共同導致了我國乙烯產品長期對外依存度較高的局面。

2017年,我國丙烯產品累計產量為2571.73萬噸,同比增長15.00%,丙烯產品表觀消費量為2596.57萬噸,同比增長14.29%,丙烯產品進口量為319.45萬噸,同比增長10.05%,出口量為0.17萬噸,同比增長3318.04%,我國丙烯產品對外依存度為12.30%。2018年1~10月,我國丙烯產品累計產量為2476.25萬噸,同比增長16.37%,丙烯產品表觀消費量為2732.12萬噸,同比增長14.75%,丙烯產品進口量為231.82萬噸,同比下降5.53%,丙烯產品出口量為0.34萬噸,我國丙烯產品對外依存度為8.48%。近年來,我國丙烯需求增長呈現加速態勢,我國丙烯表觀消費量由2014年的2168.00萬噸上升至2017年的2596.57萬噸,而從2016年開始,乙烯盈利能力開始優於丙烯,國外企業投資以乙烷裂解制乙烯為主,丙烯裝置投資量非常少,在需求快速增長和國際供給端增速放緩的背景下,國內開始大量投入丙烯產能,2014年至2017年,我國丙烯年產量由1845.74萬噸上升至2571.73萬噸。

2017年,我國甲苯產量達到853.36萬噸,同比增長20.93%,甲苯表觀消費量為896.54萬噸,同比增長14.71%,甲苯進口量為50.90萬噸,同比下降33.37%,出口量為7.72萬噸,同比增長1654.55%,我國甲苯對外依存度為4.82%。2018年1~10月,我國甲苯產量為825.15萬噸,同比增長17.73%,甲苯進口量為27.54萬噸,同比下降38.32%,甲苯出口量為0.94萬噸,同比增長0.86萬噸。總體上來看,國內甲苯市場基本上供需平衡,僅有少量需求依靠進口。近年來,甲苯下游需求格局有所變化,調油仍然為甲苯市場最主要的需求,但受供給側改革、成品油過剩及稅改等諸多因素影響,甲苯調油需求有所下降,國內新增煉化產能主要為煉化一體化,甲苯歧化作為一體化裝置中製備芳烴的重要環節,未來將帶來甲苯新的需求增長點。

2017年,我國PX產量為1000萬噸,同比增長6.38%,表觀消費量為2440.32萬噸,同比增長12.43%,我國PX進口量為1443.82萬噸,同比增長16.80%,出口量為3.50萬噸,同比下降38.16%,我國PX對外依存度達到59.02%。全球70%左右的聚酯消費集中在我國,PX為生產聚酯的重要原料,我國PX需求市場十分巨大,而受長期以來我國社會對PX觀念的影響,國內PX產業發展一直停滯不前,供給存在較大缺口,我國長期依賴進口,對相關下游產業發展十分不利。隨著國內對PX認知的提升及下游產業發展的需要,國內多家大型化工企業已開始投入PX建設項目,我國PX產品長期依賴進口的困局將被打破。

產品價格

由於基礎化工產品多來自於石油化工,乙烯衍生產品、丙烯、甲苯及PX價格在大趨勢上與國際原油價格走勢基本一致。國際原油從2015年底開始觸底反彈,開始了新一輪上漲週期,布倫特原油期貨結算價在2018年10月最高上漲至86.29美元/桶,在2015年底該數值為37.28美元/桶。我國基礎化工產品市場也跟隨國際大宗商品開啟了一輪上漲週期,2017年整年及2018年前三季度,乙烯衍生品、丙烯、甲苯及PX在價格上整體上持續上漲,2018年9月底,苯乙烯、乙二醇、丙烯、甲苯及PX市場價格分別達到11935元/噸、7430元/噸、9767.50元/噸、7010元/噸和10880元/噸,2017年年初上述產品價格分別為9840元/噸、7905元/噸、7874.38元/噸、5510元/噸和7210元/噸。2018年10月,受國際政治環境變化影響,美國製裁伊朗、主導沙特石油增產、俄羅斯與沙特減產協議談判未果等因素使國際油價主導權由歐佩克逐漸轉移到美國手中,特朗普政府為促進美國經濟,降低企業成本,主導了新一輪的油價調整,國際油價開始一路下跌。截至2018年11月底,布倫特原油期貨結算價已下跌至58.71美元/桶,國際主要化工產品價格也隨之調整,我國乙烯衍生產品、丙烯、甲苯及PX產品分別下跌至8225元/噸、5770元/噸、7305元/噸、5165元/噸和8280元/噸。

「行業研究」中國化工行業2018年度研究報告及展望


「行業研究」中國化工行業2018年度研究報告及展望


終端市場

乙烯、丙烯、甲苯、PX產品重要的下游應用為生產各類聚酯,終端市場主要為塑料產品和紡織服裝。我國塑料製品行業已經度過高速發展期,2012年起,我國塑料製品年產值增速降至個位數水平並呈下降趨勢,2011年,我國塑料製品年產值增速高達22.40%,2017年已降至3.40%。目前,我國塑料製品行業處在產品邁向中高端的發展時期,主要是通過新材料、新技術來提高產品特性。新材料可能是一些性能更高的全新材料,如高強度、輕量化的碳纖維,也有可能是在傳統材料中加入其它添加材料改善原有性能,兩種方式都會對原傳統塑料製品材料形成擠出效應。紡織服裝行業方面,隨著我國勞動力成本提高,服裝產業向東南亞、南亞市場轉移的趨勢較為明顯,我國紡織服裝業固定資產投資額增速由2015年的22%下降至2017年的7%,2018年前十個月,該指標更是呈負增長。同時,我國社會零售總額增速也呈現下降趨勢,在全國房價回調、房屋租金上升的背景下,公眾隱形財富水平下降帶來了消費意願的下降,紡織服裝行業對上游化工產品需求的拉動作用有限。同時,2018年,國際貿易環境劇變,中美貿易戰爆發,對我國基礎化學品終端市場出口有較大影響,仍需關注未來國際局勢對行業基本運行的影響。

2.煤化工行業

煤化工行業主要代表性產品為甲醇、焦炭、煤制油等,其中焦炭是作為重要的工業原料,按用途可分為冶金焦(高爐焦、鑄造焦和鐵合金焦等)、氣化焦和電石用焦,廣泛應用於鋼鐵、有色、化工、機械等行業,其中冶金焦主要起到還原劑、發熱劑和料柱骨架的作用,而鋼鐵企業高爐用冶金焦用量佔焦炭消費總量的85%左右,是焦炭最主要的應用。


「行業研究」中國化工行業2018年度研究報告及展望


行業運行

根據智研諮詢數據顯示,焦炭產能從2010年的4.54億噸上升至2016年的6.90億噸,年均複合增長率達7.20%。產量方面,2010年至2016年焦炭產量從3.88億噸上升至4.49億噸,年複合增長率僅為2.50%,導致焦炭行業產能利用率逐年下降,2010年產能利用率高點為85.40%,而2016年產能利用率只有65.10%,結果就是產能過剩問題日趨嚴重。根據中國煤炭資源網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焦炭產能為6.50億噸,較2016年下降約4000萬噸,自2011年以來首次出現下降。雖然環保限產等因素導致2017年焦炭產量同比下滑3.30%,但由於焦炭產能從高點回落,2017年行業產能利用率同比增長1.20個百分點至66.3%,政府持續淘汰落後產能以及嚴格限制新增產能,加上行業自身的市場化出清,焦炭行業的產能利用率有見底回升的跡象。

產能分佈方面,由於焦炭存在運輸半徑的限制,焦化企業主要集中在煤炭主產區或鋼鐵主產區,根據Wind和中泰證券研究所的數據顯示,2017年焦炭產量超過1000萬噸的省份共有11個,合計產量3.45億噸,佔行業總產量比重80%。其中,山西、陝西、山東、內蒙古、河南作為煤炭主產區2017年產量分別排第1、3、4、5、6名,佔比分別為19.43%、9.39%、9.12%、7.06%、5.31%,合計佔比50.43%。河北、遼寧、江蘇作為鋼鐵主產區,2017年產量分別排第2、7、8名,佔比分別為11.16%、5.14%、4.78%,合計佔比21.08%。

行業集中度方面,根據生意社的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前10家鋼鐵企業粗鋼產量合計3.07億噸,佔全國產量比重約37%。根據煤炭工業協會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前10大煤炭企業原煤產量14.90億噸,佔全國產量比重約為42%。但是根據南華期貨網給出的數據顯示,前10大焦炭企業累計產能6950萬噸,佔統計產能約13%,與鋼鐵和煤炭行業相比,焦炭行業的產能集中度明顯過低,直接導致的結果就是焦化企業在煤-焦-鋼的產業鏈中的議價能力低下,也導致焦化企業的利潤不理想。

自國務院印發的《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計劃》並要求“2+26”城市、汾渭平原 11 城市以及長三角地區等重點區域嚴禁新增鋼鐵、焦化、電解鋁、鑄造、水泥和平板玻璃等產能以來,重點區域加大獨立焦化企業淘汰力度,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實施“以鋼定焦”,力爭 2020 年煉焦產能與鋼鐵產能比達到0.4左右;重點區域實施秋冬季重點行業錯峰生產。《京津冀及周邊地區 2018-2019 年秋冬季大氣汙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方案(徵求意見稿)》指出,河北、山西省全面啟動炭化室高度在4.3米及以下、運行壽命超過 10 年的焦爐淘汰工作;河北、山東、河南省要按照 2020 年底前煉焦產能與鋼鐵產能比達到0.4左右的目標,制定“以鋼定焦”方案,加大獨立焦化企業淘汰力度。“2+26”城市在秋冬季期間(2018年10月1日—2019年3月31日)焦化企業出焦時間需延長至36小時以上,相當於限產 30%左右,與2017-2018年秋冬季環保限產要求基本相同。總體看,佔據行業50%產能的重點城市環保限產常態化將有效抑制行業開工率,“藍天保衛戰”對於“2+26”重點城市、汾渭平原11城市以及長三角省市焦化企業必須達到大氣汙染物特別排放的硬性要求,河北、山西省全面啟動炭化室高度在4.3米及以下、運行壽命超過10年的焦爐淘汰工作,而4.3米及以下焦爐產能佔行業一半比例,政策將加大獨立焦化企業淘汰力度,中期來看行業去產能將有望提升行業產能利用率的水平。

上下游供需

原料供應方面,生產1噸焦炭大約消耗1.3~1.4噸煉焦煤,其中1/3焦煤佔35%、主焦煤佔20%、肥煤佔30%、瘦煤佔15%,從2018年1~10月焦炭、主焦煤和1/3焦煤的價格走勢來看,主焦煤和1/3焦煤的價格與焦炭價格相關度較高,並且存在一定的價格傳導機制,從價格數據來看,一般焦炭的價格的上漲或下跌需要1個月左右的時間傳導至焦煤和主焦煤的價格,2018年1~10月焦炭的景氣度較高,也使得焦煤和1/3焦煤的價格在高位區間震盪,其中京津唐主焦煤價格在1700元/噸到1800元/噸之間波動,京津唐1/3焦煤的價格在1300元/噸到1550元/噸波動。


「行業研究」中國化工行業2018年度研究報告及展望


下游需求方面,2018年以來,隨著鋼鐵行業產能削減目標的逐步完成以及環保常態化限產措施的執行到位,鋼材市場整體呈現“弱供給”態勢。從普鋼標準品價格方面看,以螺紋鋼、高線、冷、熱軋卷板為代表的產品價格已經逐步恢復到2010年以前的相對高位。此外,方坯的價格也逐步由2015年1900元/噸的歷史低點恢復至2010年前的4000元/噸相對高位。從歷史數據看,煤-焦-鋼產業鏈存在價格傳導機制,一般是最下游的鋼鐵價格先上漲,然後約1個月後,傳導至焦炭價格上漲,焦炭價格落實上漲1~2個月後,最上游的焦煤價格開始上漲。出口方面,2018年1~10月,全國出口焦炭及半焦炭776萬噸,同比增長 27.63%,主要得益於較高的國際冶金煤價格、印度等新興國家需求旺盛以及人民幣匯率貶值等因素。


「行業研究」中國化工行業2018年度研究報告及展望


產品價格

價格方面,2018年1季度由於採暖季限產延長,市場下游需求集中釋放預期落空,鋼鐵企業、焦化企業庫存均處於高位,北方部分地區鋼廠高爐復產延期,去庫存速度明顯不及預期,焦炭價格持續下降,到3月底,焦炭價格跌至1821元/噸;隨後,2018年2季度,除行業供需情況外,環保問題也成為市場關注點,受2018年5~6月中央環保督查“回頭看”政策和上海合作組織峰會召開不同程度的限產影響,北方部分地區環保檢查頻繁,焦化企業庫存處於低位,且由於下游鋼鐵企業利潤處於高位,補充庫存意願強烈,復產積極性高,焦炭價格於4月底見底後持續上漲,到2018年6月底,焦炭價格達到新一輪高點,為2241元/噸。進入2018年3季度,鋼材市場進入弱勢,鋼鐵企業焦炭庫存增加,焦炭價格開始下跌,到2018年7月30日,焦炭價格降至2002元/噸,進入8月後,隨著環保限產範圍的不斷擴大,各種環保政策頻出,國務院印發《國務院關於印發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的通知》;8月份出爐《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018-2019年秋冬季大氣汙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方案(徵求意見稿)》,對焦炭市場的持續上漲形成明顯支撐,同時焦化企業庫存持續降低,焦炭價格開始強勢上漲,8月底焦炭價格達到2419元/噸的高峰。進入9月後,隨著鋼鐵企業焦炭庫存增加和焦炭供應略有增加,焦炭供應偏緊狀態明顯轉變,但焦化企業開工受限,庫存不高,焦炭價格雖然有所下跌,但下降幅度不大,到2018年10月底達到低點2304元/噸後,開始反彈,到2018年10月31日,焦炭價格上漲至2435元/噸高點。

總體看,受益於環保限產抑制焦化行業開工,下游鋼鐵行業集中度高,環保設備相對完善,焦炭供給收縮力度大於需求,疊加下游鋼廠利潤處於不錯水平,使得2018年1~10月焦炭行業景氣度較高。但同時行業政策壓力仍然較大,仍然是影響行業運行的最主要因素,產業結構調整仍有待深化。

3.鹽化工行業

鹽化工產業集中在工業鏈條中游,主要指生產PVC、燒鹼的氯鹼工業和生產純鹼、小蘇打的純鹼工業。鹽化工行業的主要產業鏈上游為原油、原鹽、焦炭、電石等大宗商品,下游為管材、型材、氧化鋁、玻璃、無機鹽等鹽化工的消費領域,而產業鏈以PVC(聚氯乙烯)+燒鹼、純鹼兩條產業鏈為重要核心。

行業運行

2017年,中國PVC和燒鹼產能分別為2406萬噸(包括糊樹脂137萬噸)和4102萬噸,其中,PVC產能在經過連續3年的淨減少後,2017年轉變為淨增加80萬噸(新增產能108萬噸、去產能28萬噸),國內PVC生產企業為75家,單個企業平均生產規模已上升至32萬噸/年的水平;燒鹼產能則淨增加157萬噸(新增產能183.5萬噸、去產能26.5萬噸),國內燒鹼生產企業為160家,單個企業平均生產規模提升至26萬噸/年。產能利用率方面,經過行業過剩與殘酷淘汰,燒鹼、PVC行業已經進入了相對平衡的運行週期,2014年以來隨著PVC裝置開工率的提高、燒鹼產能增速放緩和燒鹼下游需求的快速增長,國內燒鹼裝置開工率不斷提升,2017年,燒鹼裝置開工率已達到82.03%,2018年1~10月燒鹼裝置開工率為81%,開工率繼續保持高位;不過由於年初氧化鋁採暖季限產及鋁土礦因環保督查導致供應不足,燒鹼重要的下游產品氧化鋁產量增速放緩,當期燒鹼裝置開工率同比有所下滑。目前,我國燒鹼行業總體處於供需合理狀態。

燒鹼生產過程中,含氯產品與燒鹼存在著產能配套問題,產能互相制衡。我國西北地區大型氯鹼企業均為“PVC+燒鹼”聯產企業,生產方面以PVC為主,燒鹼則是副產品,氯鹼裝置開工方面往往選擇“以氯定鹼”模式,PVC市場變化在影響企業開工方面更具主導性;而山東和河南等地多以配套氧化鋁產業的氯鹼企業為主,氯鹼裝置開工方面則傾向於選擇“以鹼定氯”模式,燒鹼市場變化在影響企業開工方面更具主導性。從氯鹼行業發展模式和全國產能分佈情況來看,“PVC+燒鹼”配套發展模式和西北地區產能佔比更為突出。

純鹼行業生產工藝分為聯鹼法、氨鹼法和天然鹼法,三種制鹼工藝中,氨鹼法對環境汙染較大,且消耗大量的自然資源,原鹽的利用率較低,生產的副產品氯化鈣用途較小,大部分作為廢渣處理;聯鹼法較氨鹼法汙染較小,原鹽利用率較高,且與合成氨工業相互匹配,且副產品氯化銨可以用作生產複合肥的原料,在我國大規模生產有很好的適用性;天然鹼法毛利率最高,生產工藝較為簡單,成本不及聯鹼法、氨鹼法一半,且汙染小,但資源稟賦的原因制約了其發展,我國天然鹼主要分佈在河南桐柏縣與內蒙古。我國純鹼生產以聯鹼法和氨鹼法為主,原料主要是工業鹽和合成氨,而天然鹼法,成本優勢明顯,故資源稟賦決定了公司成本控制能力。

自2013年以後,國內純鹼產能幾乎沒有淨增長,開工率逐年提升。2013年以後,由於行業產能過剩,部分高成本裝置退出生產,近年來全國純鹼產能維持在3000萬噸左右,產量則保持了相對較高的增速,2017年產量為2716萬噸,近5年複合增長率達3.1%,純鹼的供需關係明顯偏緊,近年來開工率維持高位,2017年平均開工率達到90%。


「行業研究」中國化工行業2018年度研究報告及展望


上下游供需

鹽化工行業上游主要為煤炭、石油和鹽產業,從產業鏈特徵看,鹽化工行業的生產路線決定了其對於資源的依賴程度,資源優勢明顯的企業擁有更強大的成本控制能力和更強盈利能力。處於產業鏈中游的鹽化工行業受上游原料和下游行業擠壓明顯。以氯鹼行業為例,成本端來看,每噸PVC需要消耗1.4噸電石、500度電力,電石及電力均來自於煤炭,故電石法PVC和燒鹼對於成本端電力、煤炭敏感性較高;乙烯法PVC中乙烯成本約佔總生產成本的七成以上,對石油價格敏感程度較高;而PVC另一重要原料原鹽產能持續過剩,市場競爭充分,來源豐富,價格較為穩定。故對於PVC和燒鹼行業,煤炭、電力和原油價格直接影響生產成本。我國產能以電石法作為絕對主力,佔比超過全國產能比重的80%。擁有煤炭資源、電力資源的電石法生產企業,將得以有效降低原料成本。

氯鹼產品下游需求相對分化,PVC與聚乙烯(PE)、聚丙烯(PP)、聚苯乙烯(PS)和ABS合稱為五大通用塑料,廣泛應用於建築用管材、板材和型材製造,與建築行業和宏觀經濟聯繫十分緊密;而燒鹼則主要應用於氧化鋁、造紙、印染等領域,其中,氧化鋁與燒鹼關聯度更為密切,氧化鋁行業開工率會直接影響燒鹼企業的生產狀況。2018年中國燒鹼市場整體走勢弱勢向下,行業成交重心處於歷年高位水平,進入到2018年之後,中國燒鹼行業持續攀漲的勢頭降溫。前三季度中國南方燒鹼行業的需求面較為疲軟,北方雖有氧化鋁行業的支撐,但下游氧化鋁呈現穩增長態勢,採購方對燒鹼的壓價態度始終堅決。進入四季度後,因北方氧化鋁行業新增產能釋放和南方燒鹼下游需求的恢復,中國燒鹼市場逐漸恢復,但又迎來了氧化鋁現貨價格的持續回落,故整體提升空間較為有限。

玻璃是純鹼的重要下游,對純鹼需求佔比約50%(含平板玻璃與日用玻璃,每噸玻璃約消耗純鹼0.2噸)。純鹼的其他下游還包括無機鹽、洗滌劑、氧化鋁等。終端消費領域主要為房地產和汽車,二者都在2016-2017年經歷了政策性變化帶來的快速增長,在需求拉動下,純鹼行業的開工率也提升至接近九成水平,行業處於緊平衡狀態。

產品價格

2017年,房地產投資增速下滑導致PVC下游需求趨弱,同時由於環保政策導致行業開工受限,PVC價格整體出現回落,截至2017年4月底,PVC價格回落至上半年最低點的5567元/噸;2017年5月以來,由於氯鹼企業在氣溫較高時期集中檢修、原料成本上漲以及國務院啟動第四批安全生產巡查等因素影響,PVC價格持續上漲,截至2017年9月底已超過7000元/噸;2017年10月至年末,由於前期價格上漲過快疊加進入冬季後北方地區需求量下降,下游企業採購節奏有所放緩,而氯鹼企業在氣溫較低的安全運行條件下基本保持了高負荷運行,供需有所失衡,PVC價格下跌至6317元/噸。進入2018年,PVC產品需求趨弱,PVC價格隨行業庫存和企業檢修週期而持續盤整,不過受益於PVC產量增速下滑,PVC價格整體仍呈現上漲趨勢,截至2018年10月底,PVC價格上漲至6551元/噸。燒鹼方面,2017年國內燒鹼市場延續了2016年下半年開始的上行走勢,燒鹼價格持續高位運行,截至2017年底,華東地區片鹼(96%以上)價格已上漲至4750元/噸;2018年1~10月,由於氧化鋁採暖季限產及鋁土礦因環保督查導致供應不足,燒鹼重要的下游產品氧化鋁產量增速放緩,燒鹼需求趨弱導致當期燒鹼價格有所回落,截至2018年10月底,國內片鹼(96%以上)價格下降至4400元/噸。


「行業研究」中國化工行業2018年度研究報告及展望


純鹼方面,純鹼行業2017年以來價格波動較大,除環保限產和季節性檢修影響外,房地產與汽車行業需求對純鹼價格影響最大。從2016年開始,隨著去產能進行,純鹼價格振幅較大,2017年7月,純鹼行業已出現供應短缺,當月總需求已達到245萬噸以上(含15萬噸出口),而產量最多在 230 萬噸/月,價格出現暴漲。2017年12月份,受部分下游行業限產以及北方房地產行業季節性停工影響,內需下降至170萬噸/月左右,庫存快速累積,價格暴跌。2018年4月份以來,純鹼價格再次波動,截至2018年10月底,國內輕質純鹼價格修復至1868元/噸。


「行業研究」中國化工行業2018年度研究報告及展望


總體看,經過多年行業整理與淘汰,中國鹽化工行業已經從過去嚴重的產能過剩轉而進入了相對健康平衡的發展階段,隨著惡性競爭環境得以改善,處於產業鏈中游的鹽化工行業將更多受下游地產、汽車等行業景氣度影響,價格預計仍將難言平穩。另外近年來供給側改革不斷推進和環保督查力度較大,現有生產企業仍將面臨較大的環保政策壓力。

4.化肥行業

化肥行業是按照用途分類的化工子行業,是化學肥料的簡稱,是用物理或化學方法制成的含有一種或幾種營養元素的肥料;主要用於農業,根據肥料所含元素的不同,主要分為氮肥、磷肥、鉀肥和複合肥。化肥是農業發展中不可或缺的一個元素,是關係農業生產發展和農民切身利益的基礎性行業,按照施用量從高到低依次是氮肥、複合肥、磷肥和鉀肥,複合肥為含有兩種或兩種以上營養元素的肥料,近年來施用量有所增加。

化肥行業作為農業的主要上游行業,在國民經濟中有著特殊的地位,其需求具有剛性支撐。由於生產過程需要消耗大量的電能,還會產生氨氮、硫化物等導致水質惡化的廢棄物,對水資源造成汙染,化肥行業屬於高能耗、高汙染行業,同時,其對資源的依賴性較強,同屬於資源消耗型行業。例如,氮肥企業分為氣頭和煤頭生產企業,分別以天然氣和煤炭(無煙煤、粉煤)為主要原料,天然氣和煤炭在生產成本中佔到70%左右;磷肥企業以磷礦石和硫磺為主要原料,二者在生產成本中佔到80%左右。化肥的生產和消費具有顯著的地域性特徵,我國化肥企業的佈局主要是由原材料分佈決定的。其中,西南地區擁有豐富的天然氣和磷礦資源,因此聚集了眾多以氣頭為主的氮肥企業和磷肥企業;青海地區由於擁有中國絕大部分的滷水資源,因此鉀肥企業主要集中在青海地區;山西、山東等地區擁有較為豐富的煤炭資源,因此聚集了很多以煤頭為主的氮肥企業。中國的化肥消費同樣具有明顯的地域特徵,主要集中在長江中下游和黃河中下游農業生產省份,其中河南、山東、江蘇、河北、湖北、安徽、四川和湖南八省的化肥消費量最大,約佔全國用量的50%以上。化肥是季節性消費的商品,每年春秋季是化肥銷售的旺季,為保證化肥企業生產積極性、穩定產品價格,緩解化肥常年生產、季節消費的矛盾,我國從2005年開始實行化肥淡季商業儲備制度,大多數化肥生產和流通企業都要承擔相應的淡季儲備職能。


「行業研究」中國化工行業2018年度研究報告及展望


「行業研究」中國化工行業2018年度研究報告及展望


近年來,我國化肥行業發展迅速,行業總產能快速擴張,氮肥、磷肥和複合肥產能過剩問題突出,而鉀肥由於生產原料資源短缺,國內自給率不足50%,主要依賴進口。2016年開始,我國在環境保護方面要求顯著提升,落後產能逐步退出市場,化肥行業整體產能過剩的狀態有了明顯改善。

行業運行

氮肥的生產在化肥生產中始終居於舉足輕重的地位,氮肥的消費量佔全球化肥消費量的60%左右,遠高於其他肥種,尿素作為含氮量最高的中性速效氮肥,是我國目前用量最大的氮肥品種,不但可以作為單一肥料,還可以與磷肥、鉀肥混合製成複合肥料。

根據尿素的生產工藝,尿素工藝可分為“煤頭”和“氣頭”,尿素合成的關鍵原料是合成氨,而合成氨首先需要氫氣和氮氣製造合成氣。目前流行制合成氣一般有兩種原料,一種是天然氣,一種是煤炭。全球一般以天然氣為主,而我國由於富煤、貧油、少氣的資源特徵,導致我國70%左右的尿素產自煤炭。自2016年下半年供給側改革起,煤炭價格快速上漲,目前價格已處於近年高位。煤炭價格的高位運行增加了氮肥企業的生產成本壓力。由於煤炭價格高企、環保嚴查、需求下降等原因,尿素企業被迫減量、轉產或停車,2018年上半年尿素裝置開工不足6成。

尿素產能產量方面,受近年來淘汰落後產能及環保趨嚴的影響,我國尿素產能2015年以來下滑較快。根據Wind數據,截至2017年底,全國尿素產能7330萬噸/年,同比下降4.93%;2017年產能利用率為72.40%,同比下滑7.90個百分點。產量方面,受產能下降及產能利用率下滑的影響,2017年我國尿素產量2629.36萬噸,同比下降9.20%;2018年1~3月,我國尿素產量560.41萬噸,同比下降15.10%。


「行業研究」中國化工行業2018年度研究報告及展望


磷肥是以磷礦為原料生產的含有作物營養元素磷的化肥。目前,市場上磷肥主要是以磷酸一銨(MAP)和磷酸二銨(DAP)為代表的高濃度磷肥。我國磷肥行業長期面臨產能過剩和無序競爭的問題,加之近年來環保要求從嚴及下游需求減少的影響,企業開工率低迷。

全球磷礦資源分佈較為集中,主要集中在北非摩洛哥等、中國、中東及美洲地區。摩洛哥的儲量佔絕對優勢,中國儲量世界排名第二,約佔4.7%,2017年,我國磷礦石產量為1.2億噸左右,佔全球磷礦石產量的46%。我國磷礦資源主要分佈在雲貴川鄂四省,四個省份的基礎儲量佔到全國的85%以上,其中雲南基礎儲量佔全國的19%左右、貴州20%左右、四川15%左右、湖北31%左右,四個省份的產量佔全國的98%左右,產量按高低排序依次為貴州、湖北、雲南和四川。


「行業研究」中國化工行業2018年度研究報告及展望


磷肥產量方面,受原材料產量下滑及價格上漲的影響,主要磷肥產量下降,產量增速呈現加速下滑趨勢。2017年,磷酸一銨產量為2258.51萬噸,同比下降3.27%,為近幾年來首次出現負增長;磷酸二胺產量為1768.71萬噸,同比下降3.25%。進入2018年,磷肥產量增速大幅下滑,2018年1~11月,磷酸一銨累計產量為1552.13萬噸,同比下降25.27%;磷酸二胺產量為1384.22萬噸,同比下降15.90%。

鉀肥屬於資源開發型行業,上游資源和產能分佈高度集中,呈現寡頭壟斷的格局,下游主要包括小麥、水稻、玉米和大豆等糧食作物,水果、蔬菜以及油棕甘等經濟類作物佔比不斷提升。鉀鹽資源方面,全球鉀鹽資源分佈集中於加拿大和俄羅斯兩國,我國鉀鹽資源較少,資源有限。根據國土資源部統計,截至2017年底,我國鉀鹽(KCl)探明儲量10.27億噸,約佔世界總儲量的2%左右,主要集中在青海和新疆兩省,其中青海察爾汗鹽湖以氯化鉀為主,新疆羅布泊鹽湖以硫酸鉀為主,且多為滷水鉀鹽礦,主要由青海鹽湖工業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鹽湖股份”)、藏格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藏格控股”)等公司壟斷。

長期以來,國際鉀肥市場一直由兩大鉀肥銷售聯盟所壟斷和控制,分別為北美地區的Canpotex和東歐地區的BPC。Canpotex由北美三大鉀肥生產商—加拿大鉀肥公司(PotashCorp)、加拿大加陽公司(Agrium)和美國美盛公司(Mosaic)共同組建;BPC由俄羅斯的烏拉爾鉀肥公司(Uralkali)和白俄羅斯鉀肥公司(Belaruskali)共同組建,2012年兩大聯盟鉀肥產能分別佔全球的42%和33%。雖然國際鉀肥供應充足,但兩大聯盟通過限產保價等策略維持了鉀肥市場的價格繁榮。2013年,全球第二大鉀肥生產企業俄羅斯烏拉爾鉀肥公司宣佈退出BPC,全球第二大鉀肥銷售聯盟破裂,鉀肥價格大幅下滑50%至200美元/噸。


「行業研究」中國化工行業2018年度研究報告及展望


我國鉀鹽行業在鉀鹽品位、產業規模、產品質量等方面在世界上均處於弱勢地位,缺乏定價能力和競爭實力。長期以來國內鉀肥大量依賴進口,進口依存度常年在50%以上,近年來,國內氯化鉀產能產量不斷攀升,總產能為950萬噸,其中鹽湖股份(500萬噸)和藏格控股(200萬噸)佔比70%以上,國內近幾年產能利用率在90%以上,進口依存度也逐步降低到40%左右。產量方面,2017年,我國鉀肥產量為599.69萬噸,累計同比增長0.30%;2018年1~8月,我國鉀肥產量為405.58萬噸,累計同比增長3.10%。總體看,近年來我國鉀肥產量呈現波動增長的趨勢,增速保持平穩。


「行業研究」中國化工行業2018年度研究報告及展望


產品價格

價格方面,受原材料成本上漲及行業淘汰落後產能的影響,2016年底以來尿素價格整體呈快速上漲的趨勢,至2017年年初到達高點2128.20元/噸,之後價格開始下滑,4月中旬尿素價格跌至1960元/噸左右,後期由於尿素企業裝置集中檢修以及傳統農需啟動等原因,價格開始持續回升。進入2018年,尿素價格整體呈現波動增長趨勢,截至2018年11月30日,尿素(小顆粒)市場價升至2141.40元/噸。


「行業研究」中國化工行業2018年度研究報告及展望


磷肥行業價格受制於上游資源情況較為嚴重,近年來,政策性限產帶動磷礦石價格上漲。湖北、四川、雲南自2017年起陸續出臺磷礦石相關減產政策,貴州則出臺以渣定產,限制磷肥生產,導致國內磷礦石2017年、2018年1~9月產量同比分別下滑15%、30%,各地也相應減產,湖北、四川力度較大。根據百川資訊的報價,貴州30%磷礦石車板含稅價格自2018年初以來累計上漲32%。在原材料價格上漲的帶動下,主要磷肥產品價格2016年底以來呈增長趨勢,截至2018年12月4日,磷酸一銨的現貨價從2016年底的2100元/噸升至2415元/噸,磷酸二胺的現貨價從2016年底的2550元/噸升至2900元/噸。


「行業研究」中國化工行業2018年度研究報告及展望


鉀肥價格方面,早期國際鉀肥行業由Canpotex和BPC兩大卡特爾控制,隨著2013年BPC的瓦解,鉀肥銷售格局由“價格優先”轉變為“數量有限”,形成價格低點,除2015年價格出現小幅回升外,近年來氯化鉀價格均處於較低水平,國內主要廠商生產價格同進口價格實行同步調整,近年來多處於1800~2300元/噸的區間震盪,中國氯化鉀進口價格主要由中國聯合談判小組與國外供應商談判確定。2018上半年,鉀肥價格呈現持續上漲趨勢,其中國產鉀肥價格上漲更為明顯。此輪漲價主要受氯化鉀貨源緊張影響,進口方面,進口氯化鉀大合同未籤,國內貿易商捂盤惜售,上半年氯化鉀總體進口量雖同比大幅增長,但月均進口量呈下降態勢,一季度氯化鉀月均進口量達91.4萬噸,但是第二季度大降至60萬噸以下,進口氯化鉀漲價預期明顯。國產方面,國內氯化鉀主要供應商青海鹽湖由於礦源問題產量大減,上半年產量同比減少約16%,因此青海鹽湖在上半年多次就氯化鉀進行提價。截至2018年5月底,國產氯化鉀市場價格增長至2178元/噸,進口氯化鉀價格為2142元/噸。


「行業研究」中國化工行業2018年度研究報告及展望


局部行業政策

2017年12月15日,財政部公佈了《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關於2018年關稅調整方案的通知》(稅委會〔2017〕27號)內容。國務院決定,自2018年1月1日起,適當調整磷礦石和氮磷鉀三元複合肥出口關稅,其他原料和其他肥料進出口關稅政策保持2017年水平。2018年度,中國對磷礦石出口仍然實行配額管理,配額總量80萬噸;出口關稅從20%下調至10%。對列明含鉀的肥料及原料繼續徵收出口關稅,硝酸鉀和磷鉀二元複合肥從價按5%稅率徵收,硫酸鉀、氯化鉀從量按600元/噸徵收,其他鉀鹽和鉀礦從價按30%稅率徵收。氮磷鉀三元複合肥由20%從價計徵調整為從量按100元/噸徵收。

2018年4月,生態環境部印發了《關於加強固定汙染源氮磷汙染防治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通知》要求,各地要以重點行業企業、汙水集中處理設施、規模化畜禽養殖場氮磷達標排放整治為突破口,強化固定汙染源氮磷汙染防治;重點流域要以實施排汙許可製為契機和抓手,嚴格控制並逐步削減重點行業氮磷排放總量,推動流域水質改善。到2019年底前,基本完成氮磷排放重點行業企業超標整治工作。《通知》明確,將肥料製造、汙水集中處理、規模化畜禽養殖等18個行業作為氮磷汙染防治的重點行業,要求全面推進氮磷達標排放。重點開展磷化工和磷礦採選企業生產工藝及汙水處理設施建設改造,推進磷石膏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氮磷排放重點行業的重點排汙單位應於2018年6月底前安裝含總氮和(或)總磷指標的自動在線監控設備並與環境保護主管部門聯網。

國家推動化肥使用效率的提升來減少化肥施用量,將加快行業淘汰落後產能,加強行業集中度,利於龍頭企業的發展,嚴格的環境保護政策和強監管將進一步加快化肥行業中落後產能的出清。

三、重要行業政策與行業規劃

1.安全環保政策

化工生產具有高耗能高汙染的行業特性,近年來,國家針對安全及環保問題連續出臺多項政策以促進工業生產企業高效、綠色、可持續發展。

2016年7月18日,工業和信息化部正式公佈《工業綠色發展規劃(2016-2020年)》,提出大力推進能效提升、大幅減少汙染排放、加強資源綜合利用、削減溫室氣體排放、提升科技支撐能力、加快構建綠色製造體系、推進工業綠色協調發展、實施綠色製造+互聯網、提高綠色發展基礎能力、促進工業綠色開放發展等十大主要任務。根據《規劃》,到2020年,綠色發展理念將成為工業全領域全過程的普遍要求,工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學需氧量和氨氮排放量明顯下降,高風險汙染物排放大幅削減。

2016年9月29日,工業和信息化部關於印發《石化和化學工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以堅持創新驅動、安全發展、綠色發展、融合發展、開放合作為原則,推動石化和化學工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促進質量和效益提高。《規劃》提出的主要任務和重大工程包括實施創新驅動戰略、促進傳統行業轉型升級、發展化工新材料、促進兩化深度融合、強化危化品安全管理、規範化工園區建設、擴大國際合作等。

2016年12月5日,國務院印發《“十三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規劃提出到2020年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的目標,並確定了打好大氣、水、土壤汙染防治三大戰役等七項主要任務。規劃對於VOCs做了具體規定,要求重點地區、重點行業推進揮發性有機物總量控制,全國排放總量下降10%以上;完善揮發性有機物排放標準體系,嚴格執行汙染物排放標準;明顯降低長三角區域細顆粒物濃度;大力推動珠三角區域率先實現大氣環境質量基本達標;控制重點地區重點行業揮發性有機物排放;北京、天津等16個省實施行業VOCs總量控制,揮發性有機物綜合整治等。

2017年1月5日,國務院印發《“十三五”節能減排綜合工作方案》,明確了“十三五”節能減排工作的主要目標和重點任務,對全國節能減排工作進行全面部署。《方案》指出,要落實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基本國策,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為目標,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為動力,堅持政府主導、企業主體、市場驅動、社會參與,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到2020年,全國萬元國內生產總值能耗比2015年下降15%,能源消費總量控制在50億噸標準煤以內。全國化學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總量分別控制在2001萬噸、207萬噸、1580萬噸、1574萬噸以內,比2015年分別下降10%、10%、15%和15%。全國揮發性有機物排放總量比2015年下降10%以上。

2017年12月5日,國家發改委工業和信息化部於發佈《關於促進石化產業綠色發展的指導意見》,要求深入推進石化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佈局合理化、產品高端化、資源節約化、生產清潔化”為目標,堅持政策引導與市場推動相結合、優化佈局與園區建設相結合、優化升級與綠色生產相結合以及創新驅動與標準引領相結合。依據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城鄉規劃和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優化石化產業佈局,建設化工類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在沿海地區,適時在地域空間相對獨立、安全防護縱深廣闊的孤島、半島、廢棄鹽田規劃佈局大型石油化工產業基地;調整產業結構,加強科技創新,完善行業綠色標準,建立綠色發展長效機制,推動石化產業綠色可持續發展。

2018年1月16日,環境保護部發布《關於京津冀大氣汙染傳輸通道城市執行大氣汙染物特別排放限值的公告》,為加大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汙染防治工作力度,我國將在京津冀大氣汙染傳輸通道城市(2+26)執行大氣汙染物特別排放限值。其中對石化、化工現有企業以及在用鍋爐自2018年10月1日起,執行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顆粒物和揮發性有機物特別排放限值;煉焦化學工業現有企業自2019年10月1日起,執行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顆粒物和揮發性有機物特別排放限值。

2018年2月24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原材料工業司公佈《2017年石化化工行業經濟運營情況》,明確了2018年化工行業發展的六大重要方向,包括大力推進危化品生產企業搬遷改造工作、加快實施化工新材料補短板、開展化工園區智能化改造、推動化工行業兩化深度融合、提升服務能力,引導石化行業擴大投資以及發力“一帶一路”,提升行業“走出去”水平。

2016年3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審議通過《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綱要》,確立了長江經濟帶“生態優先、流域互動、集約發展”的思路,提出了“一軸、兩翼、三極、多點”的格局。2017年7月27日,工業和信息化部聯合國家發展改革委、科技部、財政部、環保部共同發佈了《關於加強長江經濟帶工業綠色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完善工業佈局規劃,實施長江經濟帶產業發展市場準入負面清單,明確禁止和限制發展的行業、生產工藝、產品目錄;改造和提升工業園區,嚴格沿江工業園區項目環境准入,完善園區水處理基礎設施建設,強化環境監管體系和環境風險管控,加強安全生產基礎能力和防災減災能力建設等。2018年4月底,習總書記指出“把修復長江生態擺在壓倒性的位置”。2018年7月23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印發《堅決打好工業和通信業汙染防治攻堅戰三年行動計劃》,提出優化產業佈局,落實京津冀和長江經濟帶產業轉移指南,指導重點區域和重點流域產業合理轉移,到2020年長江經濟帶中小型企業和存在重大風險隱患的大型企業搬遷改造工作基本完成,重點區域和重點流域力爭率先完成。其中,重點區域為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包括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石家莊、唐山、邯鄲、邢臺、保定、滄州、廊坊、衡水市及雄安新區,山西省太原、陽泉、長治、晉城市,山東省濟南、淄博、濟寧、德州、聊城、濱州、菏澤市,河南省鄭州、開封、安陽、鶴壁、新鄉、焦作、濮陽市等;長三角地區,包括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安徽省;汾渭平原,包括山西省晉中、運城、臨汾、呂梁市,河南省洛陽、三門峽市,陝西省西安、銅川、寶雞、咸陽、渭南市以及楊淩示範區等。重點流域為長江經濟帶上海、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慶、四川、雲南、貴州等11省。地方政策方面:2016年12月,江蘇省政府印發《江蘇省“兩減六治三提升”專項行動》,指出2018年底前原則上關停一批化工企業;完成太湖一級保護區化工企業的關停並轉遷工作;對規模小、產業關聯度低、安全環保基礎設施配套不完善、且持續整改仍不達標的化工園區,取消化工園區定位,園區內企業由地方政府限期搬遷或關停並轉。2020年6月前原則上完成搬遷一批、升級一批、重組一批化工企業。2020年底前,大幅削減宜興、武進兩地化工、印染、電鍍三個行業的產能、企業數量和汙染物排放總量。2018年5月,江西省政府印發《鄱陽湖生態環境綜合整治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指出除在建項目外,長江江西段及贛江、撫河、信江、饒河、修河岸線及鄱陽湖周邊1公里範圍內禁止新建重化工項目,周邊5公里範圍內不再新佈局有重化工業定位的工業園區;嚴控在沿岸地區新建石油化工和煤化工項目;嚴禁下游高汙染、高排放企業向上遊轉移。2018年,依法取締位於各類保護區及其他環境敏感區域內的化工園區、化工企業,限期整改有排汙問題的化工企業,推動化工企業搬遷進入合規園區。2020年,依法依規清除距離長江江西段和贛江、撫河、信江、饒河、修河岸線及鄱陽湖周邊1公里範圍內未入園的化工企業,依法關閉“小化工”企業,全面加強化工企業環境監管。2018年6月,湖北省政府印發《湖北省沿江化工企業關改搬轉工作方案》,指出2020年底前完成沿江1公里內化工企業關改搬轉(含關閉、改造、搬遷或轉產);2025年底前完成沿江1公里至15公里範圍內的化工企業關改搬轉。具體要求包括已在合規化工園區內,符合相關規劃、區劃要求,安全、環保風險較低,尚未達到安全和環保要求,經評估認定,通過改造能夠達到安全、環保標準的,須就地改造達標。不在合規化工園區內,安全、環保和衛生風險較低,尚未達到安全和環保要求,經評估認定,通過改造能達到安全、環保要求的,應就地改造達標,或通過搬遷進入合規化工園區(企業廠區邊界距江應大於1公里),達到規劃、區劃、安全和環保要求。不符合規劃、區劃要求,安全、環保風險較大,經評估認定,通過改造仍不能達到安全和環保要求的,須由地方政府依法責令關閉退出或轉產。

從行業環保政策來看,化工行業一直以來備受環保監管關注,政策法規頒佈密集,對行業提出越來越高的生產排放要求。政策從嚴對行業造成了一定的合規生產壓力與環保設備投資壓力,強監管下的環保處罰甚至可能造成企業停產停工,直接影響企業信用基本面(如“輝豐轉債”外部評級調降),應對環保管理能力較差、環保處罰記錄較多的企業予以更高關注。

2.新舊動能轉換政策

新舊動能轉換政策進程

2015年10月,李克強總理在召開的政府會議中對當時中國經濟進行了初步判斷:“我國經濟正處在新舊動能轉換的艱難進程中”, “新舊動能”開始正式出現在國家領導人講話中。

2015年12月,國家行政學院決策諮詢部副主任、研究員王小廣在“新舊動能轉換:挑戰與應對”一文中從新舊動能轉換必要性、新動能的主要來源和培育新動能的主要路徑等方面對“新舊動能”進行了系統闡述。

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有三處提及“新舊動能”,強調:做好“十三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工作,要加快新舊發展動能接續轉換;指出經濟發展過程必然伴隨著“新舊動能迭代更替”的過程,並對國內經濟形勢進行了初步判斷:長期積累的矛盾和風險進一步顯現,經濟增速換擋、結構調整陣痛、新舊動能轉換相互交織,經濟下行壓力加大。

2017年1月20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創新管理優化服務培育壯大經濟發展新動能加快新舊動能接續轉換的意見》,是我國培育新動能加速新舊動能接續轉換的第一份文件。

2017年3月6日“兩會期間”,李克強總理兩會期間參加山東代表團審議時指出,山東發展得益於動能轉換,希望山東在國家發展中繼續挑大樑,在新舊動能轉換中繼續打頭陣。

2017年政府工作報告有兩處“新舊動能轉換”,並提出做好2017年政府工作中要依靠“依靠創新推動新舊動能轉換和結構優化升級”,並提出“雙創”是推動新舊動能轉換和經濟結構升級的重要力量。

2018年4月18日,李克強總理在貫徹新發展理念培育發展新動能座談會上強調,實現經濟結構轉型升級,須加快新舊動能轉換。這種轉換既來自“無中生有”的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也來自“有中出新”的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兩者相輔相成、有機統一。

山東“新舊動能轉換”政策推行

2017年4月19日至21日,李克強總理在威海、濟南考察,總理充分肯定山東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成績,希望山東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加快推動新舊動能轉換,積極探索解決重點民生問題的改革經驗,為鞏固全國經濟穩中向好勢頭提供重要支撐。

2018年1月3日,國務院以“國函1號”文件批准《山東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建設總體方案》。這是黨的十九大後國務院批准的首個區域性國家發展戰略,也是我國第一個以新舊動能轉換為主題的區域發展戰略。《方案》提出,根據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現有基礎和發展潛力,充分發揮濟南、青島、煙臺三市經濟實力雄厚、創新資源富集等綜合優勢,率先突破輻射帶動,打造新舊動能轉換主引擎。

2018年1月12日,國家發展改革委《關於印發山東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建設總體方案的通知》。2018年2月13日,山東省人民政府發佈《關於印發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實施規劃的通知》,落實省第十一次黨代會部署,加快推進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通知》提出山東新舊動能轉換髮展布局的總體方向是以綜合試驗區為重點,覆蓋全省陸域和近海海域。堅持梯次擴散與節點輻射相結合,全面推進與集中集約相協調,加快形成“三核引領、多點突破、融合互動”的新舊動能轉換總體佈局。其中,綜合試驗區包括濟南、青島、煙臺市全域,以及其他14個設區市的國家和省級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以及海關特殊監管區。三核引領--發揮濟南、青島、煙臺市經濟實力雄厚、創新資源富集等綜合優勢,率先突破輻射帶動,打造新舊動能轉換主引擎。多點突破--以14個地市為重點,打造若干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區域經濟增長點,對各產業主要採取“佈局、壯大、改造和淘汰”四種手段。


「行業研究」中國化工行業2018年度研究報告及展望


山東地處黃河下游,東臨黃渤海,是我國由南向北擴大開放、由東向西梯度發展的戰略節點,在全國發展大局中具有重要地位,在推動新舊動能轉換上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山東的地位和自身條件,決定了山東在探索新舊動能轉換經驗模式、優化全國南北發展格局上的使命擔當。山東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建設,旨在探索新常態下新舊動能轉換的有效路徑和有益經驗,推動山東新舊動能轉換率先突破,加快新舊動能平穩接續、協同發力,為山東高質量發展打開新通道,並形成具有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從而在全國推動新舊動能轉換中發揮示範引領、輻射帶動作用。

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實施規劃中將“發展四新、促進四化、實現四提”定義為動能轉換的中心任務,其中“四新”為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山東將重點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新能源新材料、現代海洋、醫養健康、高端化工、現代高效農業、文化創意、精品旅遊、現代金融服務等“十強產業”。新動能指具有創新特徵、領先特徵的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舊動能則是指低效率、低質量、高耗能、高汙染的傳統產業和傳統經營管理模式。

新舊動能轉換的重點在於“轉”。(1)發展方式轉變。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經濟不再具備高速增長的條件,外延式發展已走到了盡頭。山東資源環境壓力加大,必須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切實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各個環節和全過程,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續的發展。(2)經濟結構轉型。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孕育著巨大的動能。面對國際產業分工格局和貿易環境的變化、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加快,面對國內生產要素成本上升和消費結構升級的新趨勢,山東必須加快經濟結構轉型,改變以往產業發展的方向和路徑,著力突破能夠有效提升國際分工地位和價值鏈層級的研發設計、營銷網絡、品牌培育、供應鏈管理等制約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環節,大力推進產業發展從規模擴張為主向質量提升為主轉變,由加工製造向創新創造轉變,由比較優勢向競爭優勢轉變。(3)增長動力轉向。經濟進入新常態後,市場需求約束明顯強化,投資驅動和出口驅動這兩個拉動經濟增長的舊動力已大大減弱。從外需來看,世界經濟正處於深度調整中,發達國家的“再工業化”、“製造業迴流”和去“虛擬經濟化”趨勢明顯,國際貿易競爭空前激烈,我國出口導向型的經濟驅動模式受到嚴峻挑戰。在這種情況下,必須以創新供給帶動需求擴展,以擴大有效需求倒逼供給升級,增強高端要素聚集發展功能和創新發展能力。(4)創新成果轉化。山東重要科技成果實現產業化的比例僅為20%左右,科技創新對GDP的貢獻率明顯偏低。因此下一步,應依託山東半島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濟青煙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範區等建設,強化科技同經濟對接、創新成果同產業對接,加快各類科技孵化器建設,創建知識產權試點示範園區,大力推動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為經濟發展新動能。(5)體制機制轉軌。市場的對內對外開放能夠釋放新動能。必須著力構建充滿活力、富有效率、更加開放、有利於新發展的體制機制。山東應在體制改革方面先行先試,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持續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提高政府效能,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建設國際化、高水平的營商環境,推行小政府大社會、小機構大服務,以及全過程、全方位、全天候“一站式”服務體系,形成科學規範的管理秩序和法治環境。

此外,要重點解決產業當前存在的高端化不足、智慧化不足、集群化不足、融合化不足、綠色化不足以國際化不足的問題。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鏈升級;依託互聯網提升智慧化產業服務;壯大龍頭企業,培育“雁陣形”現代產業集群;積極推動產業內部、產業之間、產業與金融的融合發展。推動傳統、現代、高端產業融合、三次產業融合,加快促進新技術和新興產業交叉滲透融合,推動基於網絡化、智慧化的多元產業“跨界融合”,加快推進新興信息技術與傳統優勢產業融合、製造業與服務業融合、農業一二三次產業融合、軍民融合、產城融合,形成多元化、多層次、多形式、多渠道產業融合發展的新模式;大力發展生態技術,推動農業、工業和服務業綠色發展,加快構建資源消耗低、環境汙染少的產業結構;更好利用全球資源,提升產業的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

2018年11月26日至29日,山東省委、省政府舉行推進新舊動能轉換項目落地第一次現場觀摩會。在濰坊舉行總結交流會中提出具有原創性、引領性的新項目,是提升一個地區經濟質量的關鍵。一些新興產業雖然規模還小,但發展潛力巨大,示範引領作用突出。省發改委主任張新文表示,“很多項目還是‘老樹發新枝’,‘無中生有’的少;在產業鏈上下游延鏈補鏈的多,原創性的少。”如果這種新動能太少,很容易碰到發展的天花板,經濟質量也難有質的提高。同時,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廳長於富華表示,作為沿海省份,山東的科技人才尤其是海洋科技人才不少,但在推動新舊動能轉換方面,還有很多工作要做。當下不少企業在制定產業發展規劃時,並沒有做到與招引人才同步推進,很多技術還是買來的、拿來的,這直接導致自身造血功能不足。自主創新能力是企業和政府今後都應重點關注的問題,各地必須進一步增強人才對新動能的支撐作用,讓產學研用更加緊密的融合。解決山東經濟結構性問題,促進高質量發展,“雙招雙引”(招商引資、招才引智)是一項具有根本性、關鍵性、帶動性的工作。會中企業家表示,企業上項目,單純靠優惠政策招商的方式已經沒太有吸引力了。現在企業最看重發展環境、產業配套、人才支撐。因此立足本地優勢,放大集聚效應是一項亟待加強的工作。

3.貿易戰對化工行業進出口影響

中美貿易戰時間梳理

2018年6月15日,美國政府發佈了加徵關稅的商品清單,將對從中國進口的約500億美元商品加徵25%關稅,其中第一批340億美元商品自2018年7月6日起實施加徵關稅措施,第二批160億美元商品開始徵求公眾意見。此後,中國批准對原產於美國的659項約500億美元進口商品加徵25%關稅,其中對農產品、汽車、水產品等545項約340億美元商品自7月6日起實施關稅政策,對其餘商品加徵關稅的實施時間另行公告。美方聲明稱,如果中國採取報復性措施,美國將繼續追加額外關稅。對此,中國將保留採取相應措施的權利。

2018年7月6日,美國對340億美元中國商品加徵25%的關稅政策生效,中美貿易戰正式啟動。美國對中國擬加徵關稅產品中,第一批340億美元清單中化工相關產品很少,僅包括部分輪胎及橡膠製品(應用於飛機),其餘多為間接涉及,如汽車、半導體、電池等。

2018年7月6日,中國對同等規模的美國產品加徵25%的進口關稅政策生效。

2018年7月11日,美國政府發佈了對從中國進口的約2000億美元商品加徵10%關稅的措施,幾乎覆蓋了化工上下游全產業鏈產品。8月2日,美國貿易代表聲明稱擬將加徵稅率由10%提高至25%。9月18日該政策生效。

2018年8月3日,中國決定對原產於美國約600億美元商品分4個等級加徵5%~25%的關稅。9月18日該政策生效。

2018年8月8日,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正式公佈對160億美元中國商品加徵25%關稅清單。第二批160億美元清單中,涉及化工產品有所增加,主要包括潤滑油及添加劑、聚乙烯、聚丙烯、聚異丁烯、聚苯乙烯、SAN、ABS共聚物、PVC、POM、PMMA、PTFE、含氟聚合物、PVA、聚酯、樹脂等。9月18日該政策生效。

2018年8月8日,中國決定對原產於美國約160億美元進口商品加徵關稅。中國公佈的關稅清單中,基本上全為石化化工相關產品,包括煤炭、原油、芳烴、酚類、油品等基礎能源產品,C3產業鏈的丙烷、丙烯腈、丙烯酸聚合物,聚乙烯(PE)、聚碳酸酯(PC)、聚氯乙烯(PVC)、PA66、PA6、環氧樹脂、聚醚等塑料及聚酯產品,黏合劑,有機硅,潤滑劑,活性劑,貴金屬催化劑,部分殺蟲劑等專用化學品。9月18日該政策生效。

這兩份名單中,部分化工產品竟出現了“雙殺”的情況,如,苯乙烯聚合物、聚異丁烯,出口要被美國加徵關稅,進口也需要加徵關稅,這對國內需要依賴進口原材料的下游企業來說將是一場巨大的考驗。長期以來國內多種化工原料依賴於進口,產品技術受制於人,隨著中美貿易戰的持續升級,多類進口化工產品價格猛增,甚至部分產品出現斷貨現象。

2018年5月份以來,中美雙方就貿易摩擦進行多次談判,中方多次申明,反對單邊主義和貿易保護主義做法,不接受任何單邊貿易限制措施,中方歡迎在對等、平等、誠信的基礎上,開展對話和溝通。

12月1日,在G20阿根廷峰會上,中美雙方就當前階段中美關係及中美貿易問題交換看法,雙方達成共識,停止加徵新的關稅。中美貿易戰暫停。

進出口影響

處在中美貿易戰風暴中心,能源和化工行業面臨著新考驗。從中美石化貿易額來看,2017年為476億美元,佔我國石化進出口總額的8.1%。

目前,中美石化行業存在產業結構差異,中國石化產業以加工貿易為主,能源稟賦導致行業原材料更為依賴進口,出口貿易則多為服裝、塑料製品、鞋類、輪胎等低利潤商品(我國化工產品整體出口比例相對較高,出口量/產量比例約為10.17%;出口比例較高的產品有三聚磷酸鈉、磷酸二銨、鈦白粉、R22、聚MDI、己二酸、硫磺、磷酸、TDI,分別為46%、37%、36%、33%、33%、33%、27%、27%和23%等);美國則以出口原油及基礎化學原料和高端化工品為主。短期來看,美國對中國徵稅清單中涉及的化工產品雖然覆蓋了全產業鏈,但中國出口量不大,且外資產品較多,整體附加值較低。但長遠來看,中美貿易摩擦對行業的間接影響會很大,且具有一定滯後性。從美國的擬加徵關稅清單來看,我國出口至美國量較大的傢俱、工程設備、玩具、紡織等都和化工息息相關。一旦下游產品進出口出現問題,將反過來波及上游的化工行業。

相比出口,我國從美國進口的能源和高端化工產品較多(我國化工產品進口量/消費比例約為7.15%,其中,氯化鉀、丙酮、苯乙烯、純苯等產品進口依存度較高,分別為59%、32%、30%、22%),進口產品的價格上漲和渠道轉移對國內市場影響更大。美國石油、天然氣等能源產品的競爭力非常強,也是我國重要的能源產品來源之一。

根據清單,我國對美國化工產品加稅清單中的化工品在2017年自美國進口總金額為95.58億美元,其中原油進口31.49億元,佔總金額的37.7%;其次是LPG,2017年自美國進口金額為18.48億美元,佔總進口額的20%。我國自美國進口原油的量今年還在繼續提升,美國原油出口對中國市場的變化會有較為敏感的反映,中美之間的貿易摩擦可能加大油價的波動。

如果大量能源產品被加入到我國政府的反制措施中,那麼國內採購企業就需要更多將目標轉向別的國家,比如中東地區、俄羅斯等。短時間內,這會對企業的採購成本和渠道選擇造成不小影響。一方面,我國採購企業需要迅速找到原料供應的理想替代者,並在不影響正常生產的情況下確保產品質量、數量;另一方面,其他能源供應國家的企業很有可能會藉機提價,增加我方採購成本。

從雙方發佈的首批加稅產品清單來看,涉及到我國自美國進口的83.54億美元化工品;而受影響的我國出口到美國的化工品約為2.35億美元。其中十種貿易額較大的產品被中美雙方同時列入清單,包括石化產業鏈的八種塑料類產品以及環氧樹脂、有機硅。美國從中國進出口化工品佔美國進出口化工品總額的比重在7%,而中國從美國進出口化工品金額佔中國化工品進出口總額比重分別為17%和26%,這反映了我國化工行業在總產值和國際競爭力上都和美國仍存在較大差距,中國對美國的依賴度要高於美國對中國的依賴程度。除石化上游需求外,還要注意中美貿易摩擦對國內乙醇和丙烷等項目的影響。乙醇方面,近年來中國從美國進口乙醇大量增加,而我國在之前提出的反制措施中就包括乙醇。也就是說,我國從美國進口乙醇關稅將進一步增加,這對國內乙醇項目的影響還是比較大的。丙烷方面,丙烷脫氫(PDH)項目是近年來投資熱點之一,PDH裝置對原料丙烷的純度要求非常高,我國相關資源相對匱乏,一些國產丙烷質量無法滿足PDH工藝要求。因此,國內建設的PDH裝置多依靠進口液化丙烷。最近3年,中東和北美貨源大約佔據了中國80%~95%的丙烷進口量,中美貿易摩擦很可能對一些慣有渠道造成衝擊,從美國採購原料的企業生產成本可能會上升。

4.國家級和省級化工園區規劃

發展七大石化產業基地

我國主要石化產品生產能力位居世界前列,但產業集約化、規模化、一體化水平偏低,高端石化產品發展滯後,供給存在結構性短缺,部分傳統領域行業產能過剩嚴重,短期內化解產能過剩的壓力巨大。因此,2014年9月,國土資源部的《石化產業規劃佈局方案》提出:“十三五”期間將推動產業集聚發展,重點建設七大石化產業基地,包括大連長興島(西中島)、河北曹妃甸、江蘇連雲港、上海漕涇、浙江寧波、廣東惠州、福建古雷。以及推進煉油廠和化工的一體化,乙烷和芳烴項目,建設工業園區,提升高效益化學品新材料的供應,及推動綠色和石化產業的高效發展。


「行業研究」中國化工行業2018年度研究報告及展望


隨著《石化產業規劃佈局方案》的順利實施,預計2020年我國煉油綜合加工能力為7.9億噸/年,乙烯、芳烴生產能力分別為3350萬噸/年、3065萬噸/年;2025年煉油、乙烯、芳烴生產加工能力分別為8.5億噸/年、5000萬噸/年和4000萬噸/年。屆時,七大基地煉油、乙烯、芳烴產能將分別佔全國總產能的40%、50%和60%,從而大幅度提高我國石化產業集中度,實現規模化、基地化佈局,增強企業和產業國際競爭力和市場抗風險能力,推動石化產業由大到強,從根本上推進產業實現提質增效、轉型升級。

未來,新建大型煉化項目,原則上優先佈局在七大基地。七大基地全部投射沿海重點開發地區,瞄準現有三大石化集聚區,同時立足於海上能源資源進口的重要通道:

(1)長三角:上海漕涇、浙江寧波、江蘇連雲港三大基地位於長三角地區,該區域經濟活力強勁、發展潛力巨大,是石化下游產品消費中心,也是當前國家實施“一帶一路”與長江經濟帶兩大戰略的關鍵交匯區域。

(2)珠三角:廣東惠州、福建古雷兩大基地位於泛珠三角地區,面向港澳臺,區位獨特,是國家實施“一帶一路”戰略的核心承載腹地。

(3)京津冀及周邊:大連長興島、河北曹妃甸兩大基地位於環渤海地區,是國家實施京津冀協同戰略的集中輻射區域。

重點省份相關政策

在國家的產業政策和規劃出臺後,沿海各省市也出臺了相應的產業規劃:

江蘇省2015年12月25日發佈了《江蘇省石化產業佈局方案》。第一,要做大做強沿海石化產業帶。按照國家規劃佈局,連雲港徐圩新區以大型煉化一體化項目為龍頭,打造資源高度集約,管理專業高效,具有世界一流水平和較強國際競爭力的產業基地。連雲港石化產業基地規劃面積約71平方公里,將以大型煉化一體化項目為龍頭和核心,以多元化原料加工路線為補充,規劃原油加工5000萬噸級、生產乙烯300萬噸級、芳烴500萬噸級,最終形成以清潔油品、三大合成材料、化工新材料、高端有機化工原料為主要產品,內部資源高效利用、公用工程配置高度集約的國際一流石化產業基地。第二,鹽城、南通等地應立足既有化工園區和產業基礎,加快本區域產業佈局優化和轉型升級,以承接江蘇沿江及國內外石化產業轉移為主線,通過多元化原料路線,重點發展精細及專用化學品、化工中間體、工程塑料、合成橡膠、高性能纖維以及其它功能性新材料。第三,有序推進南京老石化基地的調整和改造。南京地區石化產業發展歷史悠久,目前仍是國家重要的石化產業基地之一,已在江北、江南形成了揚子石化、揚巴公司、南化公司、金陵石化等高度關聯的石化企業集群。該地區合計原油年加工能力3050萬噸,乙烯年產能力155萬噸,對二甲苯年產能力140萬噸,醋酸年產能力170萬噸,均居國內同類地區前兩位。未來以建設國家級南京江北新區為契機,限制社會風險大、環境質量差、無發展空間的老石化化工企業繼續擴大規模,儘快淘汰落後生產裝置,加快向南京化工園或沿海園區轉移:同時要統籌規劃佈局南京產業園,承接南京地區部分石化產業轉移,與揚州化工園區聯動,共建共用,承接部分石化中下游深加工項目,為煉化一體化主體產業向更高水平發展騰出足夠空間。

浙江省2016年7月29日發佈《浙江省是有和化學工業“十三五”發展規劃》。第一,推進舟山綠色石化基地建設。目前總投資1730億元的舟山國際綠色石化基地煉化一體化項目已獲環評批覆和發改委核准批覆,力爭2018年一期投產運營,形成2000萬噸/年煉油、400萬噸/年對二甲苯、140萬噸/年乙烯生產能力;2020年二期建成投產運行;全部建成後,該項目總規模將達4000萬噸/年煉油、800萬噸/年對二甲苯、280萬噸/年乙烯。按魚山島綠色石化基地規劃佈局,遠期可形成1億噸的煉化能力。第二,推進做強寧波石化產業基地。充分發揮寧波基地的地域條件、港口資源、產業基礎等優勢,科學規劃和佈局鎮海、北侖、大榭三大區塊重大石化項目和下游延伸產業鏈。打通從原油到MDI、PTA產業鏈。第三,適度發展非石油基的化工原料項目。已建成的嘉興、紹興、寧波PDH、MTO等項目應積極優化和延伸發展高端先進高分子材料、高端化工專用化學品。鼓勵進口國外低碳資源進行深加工,積極推進進口乙烷氣裂解制烯烴的工業化裝置建設。適當控制甲醇制烯烴、甲醇芳構化、甲醇制油等非石油基項目新建。

廣東省2017年12月5日發佈《廣東省沿海經濟帶綜合發展規劃(2017~2030年)》。提出依託港口資源優勢,加快建設惠州、湛江、茂名、揭陽四大煉化一體化基地。其中,揭陽市加快推進大南海石化工業園;湛江市重點以鋼鐵、石化、造紙等重大項目為龍頭,打造湛江東海島重化產業循環經濟示範基地和海洋產業集聚區;茂名市著重依託石化產業基礎,延伸發展石化中下游產業,到2020年形成通達沿海經濟帶各地級以上市的一體化天然氣主幹管網,以及連接各大煉化基地、主要消費城市、成品油儲備基地的成品油輸送幹線。

山東省是全國地方煉廠最多的省份,盤踞著超過40家企業,總煉油能力在12410萬噸,佔到全國地煉總產能的70%。然而山東地煉在全球市場供銷中難有市場話語權,一方面,山東地煉因產業政策限制規模難以擴大,且群體數量有所下降。其中,中國化工一舉併購了正和集團、昌邑石化、華星石化、青島安邦、濟南長城等5家地煉;中化集團控股濰坊弘潤570萬噸產能;中海油吞併了山東海化。就在地煉紛紛獲得油權後、2016年以來,高青宏遠石化、石大科技石化有限公司、博興天宏新能源化工、東營聯合石化4家地煉被全國煉化龍頭吞食。另一方面,規模龐大、產業鏈齊全的石化基地日漸崛起。國家七大產業基地原油加工產能在1600~4000萬噸/年;且煉化一體,產業鏈長、規模優勢明顯。而山東作為中國石油煉化產能的最大省份,卻被排除在國家《石化產業規劃佈局方案》規劃的七大產業基地之外。目前山東地煉4成產品出售給中石化、中石油,其餘6成在國內銷售。但一旦七大石化基地建成,山東地煉成品油無論是南下還是北上均會遇到競爭對手強有力的阻擊,未來企業的生存將面臨前所未有的嚴峻挑戰。

對此,2017年9月1日,山東省經信委公開發布了《關於加快新舊動能轉換做強我省煉化產業組建山東煉化能源集團的覆函》,“同意地煉企業組建山東煉化能源集團有限公司”。山東省政府還提出:加快煉化一體化,使原油進口入園後,從煉油向開發生產下游產品延伸,拉長產業鏈條。既有利於減少多次運輸中的轉損耗、降低運輸成本、減少安全和生態環境隱患、節約土地等資源,形成大規模現代化生產,大幅度提高附加值。同時,還要化解過剩產能,優勝劣汰,為優勢產業集群發展騰出空間。

在化工行業產能增加有限的背景之下,化企入園背後高昂的搬遷成本必然促使產能和市場進一步向龍頭企業集中,這又客觀上導致龍頭企業所在的省份產業集群加強,強勢行業更加強勢。

四、2018年化工企業債券市場信用事件回顧

按照申萬行業分類,截至2018年12月1日,化工行業年內共發行各類債券合計157只,合計發行金額1107.3億元,包括公司債23只、企業債1只、中期票據23只、超短期融資券70只、私募債10只、可轉債9只、定向融資工具1只以及證監會主管ABS產品3只。涉及發行人54個,按照債項發行人主體級別劃分,除3只ABS產品和2只無主體評級債券外,152只含主體級別債券中,1只發行人主體級別為A+,5只發行人主體級別為AA-,28只發行人主體級別為AA,98只發行人主體級別為AA+,20只發行人主體級別為AAA。主體評級為AA+及以上的債券數佔比達到77.6%。而2017年全年化工行業發行各類債券161只中,發行主體評級為AA+及以上的債券數佔比僅為56.6%,由此可見,信用資質較佳的化工行業發行人在2018年金融去槓桿背景下表現更為活躍。

從債務期限來看,截至2018年12月24日,化工行業全部發行人債券餘額2526.22億元,其中1年以內到期債務1005.62億元,佔比39.81%,期限1~3年的債務1087.01億元,3~5年債務326.13億元,5年以上長期債務107.46億元;同期,全市場各類信用債存量373608.11億元,其中1年以內到期債務157426.29億元,佔比42.14%。對比之下,化工行業整體短期償付壓力小於全行業均值。截至2017年底,化工行業發行人平均資產負債率在53.64%,亦小於全市場發行人58.72的平均資產負債率,債務償還壓力稍低於均值。儘管如此,2018年,化工行業信用負面事件仍然較多,行業整體風險較高。

2018年年初以來,化工行業發生信用級別調整主體共17家,包括級別或上調主體7家和級別下調主體10家。從遷徙矩陣看,更多的企業在2017年級別由AA上調到AA+,級別下調情況較為複雜則較為複雜,調整原因各有不同。


「行業研究」中國化工行業2018年度研究報告及展望


級別上調方面,受2016年以來石油價格觸底反彈影響,石油化工企業毛利率大幅提升,該領域有3家主體信用級別上調;鹽化工由於基礎化工原料領域,企業信用水平受其經營主導產品的景氣度影響大,該領域有1家主體信用級別上調;農化行業主體出現上調1家,在化肥行業景氣度急劇下行後迅速反彈回升大背景下,全行業進入生產技術更替階段,產業鏈完整性、成本控制能力以及經營管理水平對公司信用水平影響較大;化纖行業經歷幾年的洗牌,業內龍頭凸顯,產業鏈完整的領軍企業經營情況較好,一般企業與龍頭企業之間的差距加大,該領域有1家主體信用級別上調;其他類型化工企業有1家主體信用級別上調,為從事玻璃纖維行業的中國巨石股份有限公司。

級別下調方面,2018年以來,共有10家化工企業涉及主體長期信用等級或評級展望的下調,其中3家為國有企業(2家國有企業為上市公司),7家為民營企業。企業具體情況如下:


「行業研究」中國化工行業2018年度研究報告及展望


整體看,化工企業主體長期信用等級或評級展望的下調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1、企業近年來盈利能力下滑,出現大幅虧損,經營性現金流惡化;2、受限資產佔比高,資產流動性弱,對公司再融資能力產生較大影響;3、債務負擔較重,到期債務續轉困難,債務集中償付壓力較大;4、安全事故、環保原因導致主要生產線停產限產,公司運營狀況不佳;5、對外擔保存在待償風險;6、民營企業的實際控制人被捕;7、存在借款逾期或債券實質性違約。

五、行業展望

2017年以來,化工行業整體保持了較好的運行狀態,但由於化工行業是聯繫上游資源行業與下游工業生產的重要紐帶,2019年,原油價格波動、國際關係與貿易摩擦、中國宏觀經濟形勢均將對化工行業整體產生多方面影響,同時各子行業供需變化將分別決定各自景氣度。基於各化工子行業運行特徵,我們認為:

在石油化工行業,2019年預計乙烯、對二甲苯供不應求局面將有所緩解,但供需不平衡仍將存在,隨著我國多個大型煉化一體化項目陸續成型,以及山東地區部分民營煉化企業的化工產能投產,部分基礎化學品可能會出現產能過剩,會面臨一定價格下跌的風險。在煤化工、鹽化工行業,行業發展矛盾已由業內內部競爭轉為與下游行業的供需矛盾,房地產等下游行業較弱的發展預期將對二者產生巨大壓力,2019年整體運行或將弱於2018年。在化肥行業,受益下游農業保生產、保穩定的總基調,預計2019年化肥行業仍將處於較為平穩的發展階段。

從企業信用風險來看,化工行業涉及國計民生,由於行業運行受多重因素影響,商品價格變化走勢較為不穩定,行業盈虧難以把握,總體仍呈現較大的週期性特徵,故對企業信用風險把控須輕視短時的盈虧,而重視企業的產業特徵、技術優勢與財務彈性;另一方面化工行業對政策敏感性強,且為安全、環保高風險性行業,故突發事件或政策事件易對企業信用基本面產生短時快速影響。另外,行業已經呈現出兩級分化態勢,優質企業與劣勢企業間信用質量差距拉大,需對信用基本面開始出現惡化的企業予以關注。整體看,2019年化工行業整體信用風險一般,行業展望為穩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