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600年風雨—臨潁古譙樓煥發新生

跨越600年風雨—臨潁古譙樓煥發新生

跨越600年風雨—臨潁古譙樓煥發新生

這是臨潁哪裡?恐怕常住臨潁但是不常去城裡的也認不出來。在外的臨潁人更是認不出來了。

跨越600年風雨—臨潁古譙樓煥發新生

沒錯,這裡就是臨潁老城區的鐘鼓樓,又稱譙樓。跨越600年風雨—臨潁古譙樓煥發新生

看到這座譙樓以及它背後嶄新的商業街,你肯定想不到它已經有600年曆史了,譙樓位於臨潁縣老城東大街北側,這裡曾是臨潁老城區,如同其他城市的老城區一樣,安寧祥和,附近的鼓樓豆腐片遠近聞名。

跨越600年風雨—臨潁古譙樓煥發新生

跨越600年風雨—臨潁古譙樓煥發新生

見證滄桑600年

譙樓建築面積為168平方米,為磚築樓臺式建築。臺高6米,平臺東西長14.7米,南北寬9.5米;拱形門洞可以通行車馬行人。拱門上方有青石匾一塊,橫額為“譙樓”二字。拱門北面上方有“潁川古郡”陰刻石額一方。

譙樓始建於明清洪武三年,登上譙樓可遍觀全城景色。明嘉靖年間的《臨潁縣誌》記載:“譙者,樓之別名也,謂為高樓於門上以望遠,故曰譙樓。景泰二年重修譙樓,架層樓高五丈,鑄造鐘兩千斤,增置鼓大十圍,民興寢之便焉。”明天啟年間,知縣靳光先於譙樓兩側,建鐘鼓二樓。

譙樓遭受最嚴重的一次破壞是在崇禎年間。據記載,明崇禎十四年七月,農民領袖吳來慶、吳白蘭響應闖王李自成號召,率起義軍佔領臨潁縣城。十二月二十八日,明政府軍總兵左良玉突然兵臨城下。左良玉破城後,臨潁城內的很多建築,包括老縣衙和鼓樓、鐘樓都被毀了。

清康熙二年(1663年),知縣李馥先在舊址上重修譙樓。譙樓共分兩層,採用青磚綠瓦堆砌而成,底層中間用堅硬的石頭鋪就一條直線形通道,可容納行人、車馬通行。譙樓為青石階、青石欄杆,平臺上是木質結構宮殿式樓房,面闊3間,進深2間,雙層飛簷挑角,四角有鐵馬風鈴,周圍有明柱10根支頂,平臺上四周有磚砌花牆。自譙樓建成後,成為文人墨客的遊覽勝地,並留下了諸多詩篇。

譙樓歷經明景泰、成化、天啟,清康熙、乾隆等數次重修,是研究明、清兩朝歷史的重要證據。

600多年來,譙樓默默地矗立在那裡,見證了臨潁縣的榮辱興衰,見證了很多重大的歷史變革與滄桑。

1973年,譙樓被公佈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8年6月,被公佈為第一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16年1月,被公佈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如今的譙樓飛翬彩棟,巍峨壯觀,大氣中不失玲瓏,莊嚴中不失古樸,成了人們觀光遊覽的好去處。

鼓樓煥發新生

近年,這裡又大力建設,建成了鼓樓隋唐商業區

跨越600年風雨—臨潁古譙樓煥發新生

鼓樓隋唐商業區規劃面積5平方公里,針對區內基礎設施欠賬較多、群眾居住密集等現狀,以“城市雙修”為重點,以“村民自改委”自主改造為模式,同時整合南街村紅色文化區、鼓樓隋唐商業區、黃龍溼地保護區、休閒食品體驗區等各項資源,致力打造以鼓樓為中心的一代城文化旅遊中軸線。目前區內403戶居民拆遷安置基本到位,商業步行街主要工程和配套設施基本完成,按照“拆建修護並重”原則,對鼓樓南路109戶居民房屋外立面進行改造,計劃年內開街運營。該項目的實施,不僅繁榮了特色商業,完善了城市功能,提升了城市品位,也有力推動了新老城融合發展。

下面欣賞下美麗的鼓樓夜景,彷彿又回到了那歷史悠久的古臨潁

跨越600年風雨—臨潁古譙樓煥發新生

攝影:趙書傑

跨越600年風雨—臨潁古譙樓煥發新生

攝影:趙書傑

跨越600年風雨—臨潁古譙樓煥發新生

攝影:趙書傑

跨越600年風雨—臨潁古譙樓煥發新生

攝影:趙書傑

跨越600年風雨—臨潁古譙樓煥發新生

攝影:趙書傑

跨越600年風雨—臨潁古譙樓煥發新生

攝影:趙書傑

跨越600年風雨—臨潁古譙樓煥發新生

攝影:趙書傑

希望臨潁豐厚的歷史民俗文化也能在這裡與現代商業相結合,得到傳承,發揚光大。

跨越600年風雨—臨潁古譙樓煥發新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