瘦西湖:以“瘦”為特徵的它,為何得名“園林之盛,甲於天下”?


乾隆元年,錢塘詩人汪沆來到揚州,在飽覽了揚州的美麗景色之後,他將瘦西湖與家鄉的西湖作對比,賦詩曰:“垂楊不斷接殘蕪,雁齒虹橋儼畫圖。也是銷金一鍋子,故應喚作瘦西湖。”

瘦西湖的格局在清代康乾時期已基本形成。實際上,瘦西湖是揚州城外一條比較寬闊的河道,原名保揚湖。

清朝時,康熙、乾隆二帝數次南巡揚州,當地的豪紳都紛紛建園接待,於是就有“園林之盛,甲於天下”的說法。

瘦西湖以“瘦”為特徵,河道時寬時窄,園林建築古樸典雅。

瘦西湖的建築完美地體現出了中國古典建築藝術的移步換景、相互因借的特點。自古以來,揚州就是文人薈萃之地,留下了很多美麗的傳說與故事。

瘦西湖主要有14大景點,包括五亭橋、二十四橋、荷花池、釣魚臺等。

圖為釣魚臺,釣魚臺深入湖心,原是演奏絲竹樂器之地,相傳當年乾隆皇帝曾在此釣魚。釣魚臺體量較小,它是中國名亭建築的典範,是中國園林“框景”藝術的代表之作。站在釣魚臺斜角60度,可在北邊的圓洞中看到五亭橋橫臥于波光之中。

圖為五亭橋,清詩人黃惺庵的《望江南五亭橋》中提到:揚州好,高跨五亭橋,面面清波涵月影,頭頭空洞過雲橈,夜聽玉人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