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遺產——瘦西湖:園林之盛,甲於天下!


瘦西湖原名保障湖,清乾隆年間,揚州的鹽業興盛,瘦西湖由於年長日久,湖心淤塞,鹽商便出資疏浚,並在東西岸興建起許多亭臺樓閣。由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不同時代的城濠連綴而成的帶狀景觀,並始終與大運河保持著水源相通的互動關係。201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長堤六百餘米,三步一桃,五步一柳,桃柳相間。每當陽春三月,春花繽紛爛漫,柳絲婀娜起舞,飛揚如煙。相傳當年隋煬帝楊廣為到揚州,下令開挖南北大運河,河道開挖好之後,翰林學士虞世基建議在河兩岸種植柳樹,一來可以遮蔭,同時也可以保護堤壩。隋煬帝當年還親手栽了一株柳樹,並賜姓為“楊”,後來人們便稱柳樹為“楊柳”。

吹臺,又名釣魚臺,是一處深入瘦西湖湖心的小亭子。四壁皆門,三面為滿月洞門。是中國園林“框景”藝術的代表作品。可以正面的圓洞中看到五亭橋橫臥波光,也可以在南邊的圓洞中看到巍巍白塔,洞中借景的畫面正好對應了“三星拱照”的名稱。吹臺原來是演奏絲竹樂器的地方。劉海粟老先生暢遊瘦西湖,遊至吹臺,根據乾隆皇帝逛到這兒釣過魚的典故留下墨寶,從此以後,瘦西湖將吹臺改名釣魚臺。


五亭橋有"中國最美的橋"之稱,是古代橋樑建築的傑作。因橋上建亭,故又名五亭橋。五亭橋始建於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是仿北京北海的五龍亭和十七孔橋而建的,又叫蓮花橋。五亭橋一共有著15個橋洞。這15個橋洞,洞洞相連,洞洞相通。說是每到滿月之夜,五亭橋下十五個橋洞中每個洞都含著一個月亮。難怪中國著名橋樑專家茅以升這樣評價:中國最古老的橋是趙州橋,最壯美的橋是盧溝橋,最具藝術美的橋就是揚州的五亭橋。

大虹橋是清代二十四景之一,始建於明崇禎年間,橫跨保障湖水,原橋為木質紅欄,故名紅橋。清代乾隆年間改建為石橋,如長虹臥波,改名虹橋。現已改建為7.6米寬的3孔低坡青石橋。

鳧莊位於瘦西湖公園內白塔腳下的一個小小的島嶼,位於五亭橋東側,建於1921年,原是鄉紳陳臣朔的別墅。鳧莊之勝在環於水而又鳧於水,反映出當時的園主人希望自己的生活可以自主沉浮,如今這裡有平臺雕欄,可以露天而坐,憑水而眺。西側有一道曲廊拂水,可以於此仰視橋亭之美,俯視游魚之樂。


小金山是揚州瘦西湖二十四景之一,為瘦西湖中一小島,原名長春嶺,建於清代中葉。當時揚州豪紳為了打通瘦西湖至大明寺的水上通道,在瘦西湖之西北開挖了蓮花埂新河,挖河的土堆成了一座小山,這就是今天的小金山。小金山四周環水,水隨山轉,山因水活。山頂有"風亭"一座,是全園最高點。

熙春臺在蓮花橋南岸,汪氏所建。"熙春臺"相傳是揚州鹽商為清代皇帝祝壽的地方。為給皇帝祝壽,花費萬金建築如此金碧輝煌的樓臺,可見當年揚州鹽商的富有。

據說有一天,乾隆在瘦西湖 乘船遊覽,船到五亭橋時,忽然對揚州陪同的官員說:“這裡多象京城北海的瓊島春陰啊,只可惜差一座白塔”。本地的鹽商聽到後,立即請畫成圖,然後連夜趕工用白色的鹽包為基礎,外面覆蓋白色紮成一座臨時的白塔。第二天清晨,乾隆連連感嘆“人道揚州鹽商富甲天下,果然名不虛傳”。待乾隆走後,當地便正式的按北海白塔建造了今天我們看到的這座白塔。


徐園1915年建於原“桃花塢”舊址,是辛亥革命時期大軍閥徐寶山的私人園子。門額書“徐園”兩字,一楷一草,別有風味,為吉亮工所書。"徐園"作為瘦西湖的屏風,使景區由序幕拉開,進入盛景,構園手法十分高超。

“二十四橋”出自唐代著名詩人杜牧的詩句“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X”。二十四橋由落帆棧道、單孔拱橋、九曲橋及吹蕭亭組合而成,中間的玉帶狀拱橋長24米,寬2.4米,橋上下兩側各有24個臺階,圍以24根白玉欄杆和24塊欄板.

“石壁流淙”是徐贊侯修建的宅子,在揚州販鹽發家,成了大鹽商。據記載,乾隆乙酉年間,乾隆來到這裡,看到景色如此美麗,於是給它起了個名字:“水竹居”,並御筆一揮,寫下了“柳堤系桂雙,散步俗塵降。水色清依榻,竹聲涼入窗。幽偏誠獨擅,攬結喜無雙。憑底靜諸慮,試聽石壁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