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直心”?——佛教术语佛学辞典简释

什么是“直心”?——佛教术语佛学辞典简释

《维摩诘经》曰:“直心是道场”、“直心是菩萨净土”,《楞严经》第一卷亦云:“汝今欲研无上菩提,真发明性,应当直心,酬我所问。十方如来,同一道故,出离生死,皆以直心;心直言故,如是乃至终始地位,中间永无诸委屈相。”。

什么是“直心”?——佛教术语佛学辞典简释

此“直心”当作何解?有人解作“心直口快”、“直性子”之“直”。

什么是“直心”?——佛教术语佛学辞典简释

我们不妨观察观察“心直口快”、“直性子”之人,就会发现:这类人往往不顾及别人的自尊与情面,脾气较暴躁,对自身情绪的调控能力较差,遇事言行比较冲动,事前不计后果,事后懊恼不已。

什么是“直心”?——佛教术语佛学辞典简释

我们再继续观察:人为什么会暴躁?因为执著于自我,贪执于自己五官或心理的感受。当所遇之人或事,违背了自己内心所期待的五官或心理的感受预期时,就会着急、上火、发脾气,通过言行将内心的不悦渲泻出来。“心直口快”、“直性子”之“直”,是没有思虑他人感受与言行后果,直抒内心不快之“直”;“心直口快”之“快”,是刹那之间还未作顾及他人感受与言行后果的短暂思虑,言语就冲口而出之“快”。由此可见,“心直口快”、“直性子”所体现出来的是贪、嗔、痴烦恼,是六道轮回的根源,绝非如来“出离生死”之“直心”。

什么是“直心”?——佛教术语佛学辞典简释

我们再来看,人为什么有曲迎、谄媚之心呢?通过观察,我们就就会发现:曲迎、谄媚之心,其实质同样体现的是对“我”的执著,是出于希图获得或者继续保持符合自己心中预期的那些感官与心理的感觉。一旦这些希图不能获得或者保持,内心就会感受到挫折,从而引发内心的烦躁、不安、痛苦。由此烦躁、不安、痛苦而导致新的业行。而之所以会执着自我、并由此导致烦躁、不安、痛苦与新的业行,皆时因为对“色、受、想、行、识”五蕴的真相没有正确的认知,不知道其实质是苦、空、无常的。知道因此,曲迎、谄媚之心,同样是贪、嗔、痴的产物。

什么是“直心”?——佛教术语佛学辞典简释

因此,《维摩诘经》曰:“直心是道场”、“直心是菩萨净土”之“直心”,以及及《楞严经》第一卷中所说之“直心”中之“直”,是“正”之别称,无邪、无偏、无曲、无谄、无杂夹,是为“正”,是为“直”。贪、嗔、痴、慢、疑,是为偏、是为邪、是为杂夹、是为不直、是为不正。此处之“直心”,是指断离“贪、嗔、痴、慢、疑”垢染的清净菩提心。

什么是“直心”?——佛教术语佛学辞典简释

我们再来看看佛学辞典对“直心”的诠释:

什么是“直心”?——佛教术语佛学辞典简释

FROM:《佛学大词典》

【直心】:指质直而无谄曲之心。乃一切万行之根本。诸经论广用此语,各处用例所诠指之旨趣虽有出入,然皆本其“正直无虚假”之意,而随各处经文大旨广申弘义。如《维摩经》中所说“直心是道场”、“直心是菩萨净土”,即指其不虚假;另如《大乘起信论》,以直心为十信成就菩萨所发三种心(直心、深心、大悲心)之一,即视之为正念真如妙法之心,而与《观无量寿经》所说之“至诚心”含意相同;《六十华严》卷二十三以之为清净纯一、专心企求佛道之“菩提心”;《六祖坛经》以之为自性显露之心;日本净土真宗则视之为“他力之信心”,即对弥陀本愿救度力的真实信赖、毫无犹豫疑滞之心。[《维摩经》卷上、《华严经疏》卷十八、《大乘起信论义记》卷下](参阅“三心”532)

什么是“直心”?——佛教术语佛学辞典简释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编

【直心】:(术语)正直而无谄曲之心也。《维摩经·佛国品>曰:“直心是菩萨净土。”同曰:“直心是道场。”《楞严经》一曰:“十方如来同一道故,出离生死,皆以直心。”《注维摩》一:“肇曰:直心者,谓质直无谄,此心乃是万行之本。什曰:直心,诚实心也,发心之始始于诚实。”

什么是“直心”?——佛教术语佛学辞典简释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 编)

【直心】:正直而无谄曲的心。

什么是“直心”?——佛教术语佛学辞典简释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直心】:直心者,谓心常质直,离诸谄曲,能行正法,即是菩提之心也。

什么是“直心”?——佛教术语佛学辞典简释

FROM:《禅宗语录辞典》V1.3 (中华佛典宝库编)

【直心直行《宗门武库》】:师云:山僧待人志诚,须是资质是始得,此是一超直入如来地。参禅须是直心、直行、直言、直语。心言直故,始终地位中间,永无诸委曲相。祖师西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僧问云门:“如何是佛?”门云:“干屎橛。”拟议思量已曲了也,何况脱空耶!

什么是“直心”?——佛教术语佛学辞典简释

什么是“直心”?——佛教术语佛学辞典简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