贊丹,從風車王國走出來的工業旅遊小鎮

風車、木鞋、被綠植環繞的小鎮······荷蘭贊丹,與阿姆斯特丹僅一河之隔,卻散發著與大城市不同的獨特魅力。如今,這座曾經的工業小鎮成功轉型為工業旅遊小鎮,吸引著無數遊客慕名參觀。

荷蘭風車歷史

荷蘭全國四分之一國土在海平面以下,為了保證地面乾燥,幾百年前荷蘭人就發明了風車,利用風車抽水排澇,方便又節省能源。除了排水,荷蘭人還把風車的動力廣泛應用於工業生產,如用於鋸木廠、榨油廠、造紙廠和磨坊等。如今新式風車不但功能更強,而且成了一種景觀。贊丹小鎮桑斯安斯風車村裡目前現有八座16-19世紀建成的古老風車,其中五座緊靠桑河而建,遠遠望去連成一排,與河邊經典的荷蘭式小屋相映成趣,成為桑斯安斯最具標誌性的風景線。

由於使用功能不同,幾乎所有風車的造型都獨一無二,很難找到兩座一模一樣的。還在運作的五座風車,分別用於鋸木、榨油、磨染料、磨芥末粉和排水。

贊丹,從風車王國走出來的工業旅遊小鎮

荷蘭風車博物館

桑斯安斯風車村是荷蘭著名的旅遊目的地。它位於阿姆斯特丹城以北15公里,依贊河而建,是一座秀美的古老村莊,同時亦是荷蘭風車的露天博物館。有著“荷蘭風車博物館”之稱的桑斯安斯風車村建於1574年,最初用來阻擋西班牙軍隊的進攻。1961年至1974年,許多原贊丹鎮的老建築被搬運到桑斯安斯進行重建,原有的工廠重開,其後許多新的建築也相繼出現。

木鞋製作

除了風車,木鞋也是荷蘭的象徵之一。

荷蘭人穿木鞋的原因很簡單,因為地勢低窪,穿木鞋可以起到防潮兼保暖的作用。在村莊的木鞋作坊內,還設有專人為遊客展示傳統木鞋的加工流程。木鞋師傅將一塊木料放在刨木機上,很快就鑽出一個適合腳掌的洞,然後熟練地磨光表面,很快,一雙未經油漆的素木鞋就做成了。但後面還有好多道工序,通常要塗抹數次光油,才能防潮耐穿又美觀。

贊丹,從風車王國走出來的工業旅遊小鎮

桑斯安斯博物館

桑斯安斯博物館於1998年建成,保存了桑斯安斯河畔的眾多歷史文化。博物館在2009年擴建後還增加了Verkade體驗館,設有桶匠作坊、Jisper之家和織工之家三個參觀點,用聲光系統生動地展示著世界上最早工業區桑斯鎮的風車排水和工業操作流程。

特色木結構民居

沿著村中河邊小路前行,便可以看見一棟棟極具小鎮風貌特色的民居傍河而立。小屋是木質結構,綠色和灰黑色的牆體配上橙紅色或灰色的屋頂,外加高高聳立的煙囪,荷蘭傳統的田園風光便在大片的綠色草坪底板上勾勒而出……

綠色樂高小屋堆疊出城市地標,贊丹因特爾酒店

作為贊丹小城的門面擔當,由設計師Wilfried van Winden設計的因特爾酒店是遊客到訪贊丹的首選打卡地。酒店兼具現代與傳統特色,於2010年竣工。整個酒店由贊丹地區傳統的標誌性木製房屋堆疊組成,看起來就像是放大版的樂高模型,成為贊丹市區眾所矚目的焦點。

綠色是贊丹的標誌色彩,在風車、廠房、住宅上有著廣泛的應用。於是建築師用了四種不同彩度的綠色來鋪滿整座大酒店,並配以白色的屋簷和橘色的斜頂屋頂,將荷蘭傳統建築樣式進行線條與造型的簡化後拼貼在一起,頗具視覺衝擊力。 酒店建築屋頂上的藍色房子,被放在了轉角處最顯眼的位置。這唯一的藍色小屋,緣於法國印象派大師莫奈對贊丹藍屋描繪的作品。1871年,莫奈在贊丹地區居住了約半年,在那段時間裡,他創作了該地區的25幅油畫;而當他來到贊丹城中,面對滿眼的綠屋,卻畫了一幅藍房子。

酒店建築邊上的層層瀑布和錯落天橋,把單一的小運河變成了多層次、有節奏的玩味空間,瀑布緊挨著酒店餐廳的玻璃窗,潺潺流水聲也讓這裡充滿自然情趣。

酒店落成開放後備受矚目,同時也受到不少爭議。有人覺得把小鎮做成旅遊樂園的形式太過火,但不得不承認,正是這種將傳統工業小鎮成功轉型為現代化的工業旅遊小鎮造就了荷蘭贊丹風車小鎮的品牌影響力。讓傳統工業的歷史文化影響力通過工業旅遊的方式持續影響後人,傳播於後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