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大考臨近,銀行融資借道永續債,謹防“互持”風險

​銀行二級資本債流動性差收益低,此前相當一部分是銀行間通過影子銀行互持,銀行間關聯風險較大,有“虛增”資本之嫌。因此,分析人士指出,在創新資本補充工具的時候,要考慮吸引合格投資者,防止虛增手段

資本大考臨近,銀行融資借道永續債,謹防“互持”風險

《財經》記者 龔奕潔 楊秀紅/文 袁滿/編輯

在資本大考臨近與銀行信貸增長的背景下,2018年以來,銀行募資補血的動作密集如潮。新型資本補充工具永續債或將拓寬銀行補充渠道。

12月25日,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金融委)辦公室召開專題會議,研究多渠道支持商業銀行補充資本有關問題,推動儘快啟動永續債發行。永續債是補充非核心一級資本的工具。在目前國內商業銀行只有發行優先股一種補充其他一級資本的方式的情況下,永續債破冰可能可以緩解銀行業“其他一級資本較薄而二級資本偏厚”的結構性問題。

一些銀行已經開始研究永續債發行。今年4月份哈爾濱銀行公告稱,擬發行150億元永續債,6月份中國銀行股東大會批准了發行400億元人民幣或等值外幣的減記型無固定期限資本債券(即永續債)。中國銀行回覆稱“正持續研究永續債發行方案”。哈爾濱銀行則回應《財經》記者稱“已完成了整套申報材料的準備工作,待監管部門明晰業務准入細則後,正式報送監管部門進行審批。”

業內人士指出,永續債從大型商業銀行開始試行的可能更高,一方面是永續債對發行主體要求較高,另一方面四大國有商業銀行作為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也將迎來TLAC(總損失吸收能力)的規則生效,達到更高更嚴格的資本充足率和債務槓桿要求。

境外商業銀行發行有較多實踐,但國內銀行業尚無發行先例。多位分析人士指出,原因在於《公司法》對債券期限的限定與巴塞爾III對銀行業一級資本工具的“無到期日”要求矛盾。商業銀行永續債的規則落地,需要解決久期、定價、投資者要求、風險資本認定等多個方面的問題。

但《財經》記者瞭解到,銀行二級資本債流動性差收益低,此前相當一部分是銀行間通過影子銀行互持,銀行間關聯風險較大,有“虛增”資本之嫌。因此,分析人士指出,在創新資本補充工具的時候,要考慮吸引合格投資者,防止虛增手段。

信貸擴張加“彈藥”

銀行資本水平與其資產規模擴張和資產質量變化都有直接聯繫,商業銀行永遠表現出對資本的飢渴。2018年以來,銀行募資補血的動作密集如潮。僅四季度,就有多家中小銀行上市,中國銀行優先股華夏銀行定增方案獲證監會批覆通過,興業銀行優先股成功發行,浦發銀行、交通銀行、平安銀行、中信銀行可轉債發行獲證監會發審委審核通過,中國銀行、長沙銀行、中信銀行也先後拋出優先股發行方案。

多位業內人士指出,銀行迫切補充資本的原因,來自多方面。一是銀行業將迎來資本充足率大考,國有大行也面臨TLAC的壓力;二是支撐表外回表,和進一步信貸擴張的需要;三是在經濟下行壓力下,銀行業做好“過冬”準備。此外,成立理財子公司、金融資產投資子公司等,也需要投入資本金。

補充資本規模與風險加權資產規模增長成正相關。穆迪指出,銀行業風險加權資產持續快速增長,對銀行業資產質量和資本管理都造成挑戰。穆迪測算,風險資產增速高於銀行業資產規模增速,反應出影子銀行與同業業務收縮,而信貸加速擴張,對銀行業資本計提造成重大壓力。

據央行數據,今年前11 個月,累計新增貸款15.1 萬億元,同比增長11.5%。信貸擴張,一方面來自非標與表外業務回表;另一方面則來自信貸擴張、支持經濟的需要。

民生證券李鋒曾經測算,回表造成的資本壓力並不大。2017年底商業銀行資產規模190萬億,而銀行理財所投資的非標規模總計4.8萬億,若表外非標全部回到表內信貸,則銀行業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將從10.75%下降約0.3個百分點。而從前11個月社融數據來看,表內信貸增長並抵消表外和非標回表的的規模。證明回表對於資本的壓力影響有限。

但11月信貸規模較10月份翻番,表示在政策要求支持實體經濟、支持民企和小微等的背景下,市場預計信貸或將持續放量,這也代表風險加權。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董希淼指出,加強資本補充,減輕銀行信貸的資本約束,有助於改善貨幣政策的傳導機制,實現“寬貨幣”向“寬信用”轉變。

8月份,銀保監會就曾經發聲,表示將督促銀行適當提高利潤留存比例,夯實核心資本,積極支持銀行機構尤其是中小機構多渠道補充資本,打通商業銀行補充一級資本的渠道,增強信貸投放能力。

資本大考臨近,銀行融資借道永續債,謹防“互持”風險

大考將至

2012年原銀監會頒佈《商業銀行資本管理辦法》(1號文),要求到2018年末,系統性重要銀行資本充足率、一級資本充足率和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分別不得低於11.5%、9.5%和8.5%,其他銀行在這個基礎上分別少1個百分點,即10.5%、8.5%、7.5%。

國內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正在測評中,隨著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的監管與名單落地,部分銀行或將面臨更高的資本充足率要求。若以國有大行和股份制銀行來要求,從上市銀行截至三季度末的數據來看,華夏銀行的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及一級資本充足率未達標,民生、中信、光大三家銀行的一級資本略低於要求。

儘管四大國有大行的資本能力已遠遠超過《商業銀行資本管理辦法》的考核要求。但是,作為全球系統重要性商業銀行,中國銀行、工商銀行、建設銀行與農業銀行還要遵循金融穩定理事會(FSB)制訂的“總損失吸收能力(TLAC)”原則。TLAC將從2019年1月1日起生效,但對機構的要求不同,天風證券孫彬彬曾推斷,工農中建四大行面臨的達標期限為2022年底達到16%、2025年底達到18%。從四大行的三季報來看,截至2018年9月末,只有建行的資本充足率達到16%

除提高利潤留存補充核心資本外,四大行今年頻發千億資本補充方案。3月份,農行宣佈定增計劃,募資1千億元全部用於補充核心一級資本,並於6月完成。8月工行拋出1000億元的優先股發行方案,10月中行擬發行1200億元優先股。

截至2018年三季度末,商業銀行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為10.80%,一級資本充足率為11.33%,資本充足率為13.81%。從銀行業總體的資本水平來看,滿足考核的壓力不大。但穆迪諸蜀寧等指出,中小銀行的資本水平仍明顯落後於國有銀行,而在眾多中小銀行中,資本充足水平也形成分化。

以農商行為例。1000多家農商行總體來看,資本充足率達到13%,高於股份行與城商行水平,但今年以來,不少農商行被曝不良率高升,資本充足率跌到監管標準以下。如山東鄒平農商行2017年不良貸款率為9.28%,資本充足率跌至7.12%;貴陽農商行不良率高達19.54%,資本充足率從11.77%跌至0.91%;河南修武農商行2017年不良貸款率20.74%,資本充足率跌到了-0.75%。

資本大考臨近,銀行融資借道永續債,謹防“互持”風險


永續債如何落地

隨著次級債券與混合資本債券退出市場,目前商業銀行主要的資本補充方式有利潤留存、IPO、增資擴股、優先股、可轉債與二級資本債。但是可用來補充其他一級資本的途徑基本只有優先股。

資本大考臨近,銀行融資借道永續債,謹防“互持”風險

監管機構早已暗示銀行永續債將破冰。今年2月底,央行公告(3號文)指出,銀行業金融機構發行資本補充債券包括但不限於無固定期限資本債券和二級資本債券。3月,銀保監會發布《關於進一步支持商業銀行資本工具創新的意見》(8號文),明確將為銀行發行無固定期限資本債券、轉股型二級資本債券、含定期轉股條款資本債券和總損失吸收能力債務工具等資本工具創造有利條件。

銀行業整體資本充足率樂觀,但“其他一級資本較薄而二級資本偏厚”,這樣的結構看似穩健,實則脆弱。今年以來,上市銀行已發行350 元優先股,計劃發行優先股金額達3310 億元。

優先股發行門檻高、需要經過銀、證兩部門監管審批,銀行業補充其他一級資本的難度較大。而門檻低的二級資本債近年來發行火爆,許多銀行尤其中小銀行多依賴二級資本提高資本充足率。市場認為,永續債是補充非核心一級資本的工具,但發行門檻介於優先股與二級資本債,可以優化銀行業資本結構問題。

資本大考臨近,銀行融資借道永續債,謹防“互持”風險

一些銀行已經開始研究永續債發行。今年4月份哈爾濱銀行公告稱,擬發行150億元永續債,6月份中國銀行股東大會批准了發行400億元人民幣或等值外幣的減記型無固定期限資本債券(即永續債)。

中國銀行26日晚回覆媒體稱“正持續研究減永續債發行方案”。哈爾濱銀行回應《財經》記者時稱“目前,我行已完成了整套申報材料的準備工作,待監管部門明晰業務准入細則後,將正式報送監管部門進行審批。”

但業內人士指出,永續債從大型商業銀行開始試行的可能更高。目前兩家銀行的主體信用評級都較高——大公對中國銀行的信用評級是AAA,聯合資信給哈爾濱銀行的主體信用評級是AAA。但是上半年剛A股折戟的東北城商行相比,中國銀行似乎更受青睞。

永續債在中國也有五年發展歷程。據東方金誠統計,從2013年10月武漢地鐵集團有限公司發行首單永續債以來,截至2018年8月末,市場存量已達到1.39萬億元。從發行主體來看,永續債發行人主要集中於重資產、負債率較高的高資質國企(AA+以上)。

根據興業研究,巴塞爾協議III推出以來,境外銀行業機構已有較多發行實踐,減記型與轉股型兼而有之。而國內暫無銀行永續債發行案例,原因在於《公司法》對債券期限的限定和巴III對銀行業“一級資本工具”的要求矛盾。

根據《商業銀行資本管理辦法(試行)》和巴塞爾協議III要求,其他一級資本工具必須具有次級性、對非累積的紅利和息票支付有充分靈活性、沒有到期日和激勵贖回機制,以及損失吸收機制等條款。同時,我國《公司法》第七章第一百五十三條:“公司債券是指公司依照法定程序發行、約定在一定期限還本付息的有價證券”。

國內非銀企業非行的永續債,一般採取在約定贖回日發行人不予贖回則繼續存續的期限模式,比如“5+N”循環模式。但銀行永續債落地,首先要解決認定和期限模式的問題。

永續債的定價亦是市場關心的問題。“低了沒人買,高了銀行又受不了。”一位銀行人士指出。

興業研究郭益忻建議,根據5年循環的安排,永續債定價模式可比照優先股,採用發行日5年期國債+固定點差來確定。銀行永續債期限長、流動性較差,且含有減記或轉股等吸收損失條款,需要提供較厚的溢價方可有效吸引投資者認購。依照海外慣例,可減記的永續債的融資成本高於二級資本債和優先股。

謹防銀行“互持”風險

作為資本市場產品,誰是銀行資本補充工具的購買者?

興業研究郭益忻指出,目前除可轉債投資者範圍相對較廣,二級資本債、優先股則更多地是通過金融機構相互之間投資居多。但未來的銀行永續債如果繼續按目前方式發行,一方面金融機構本身承接能力有限,另一方面也不利於風險的分散。

根據中債統計數據,截至2018年11月末,二級資本債存續規模達1.85萬億元,其中基金的持有佔比68.5%、商業銀行持有佔比28.7%。

但一家基金公司負責人告訴《財經》記者,銀行資本債券的流動性差、收益低,市場受歡迎程度低;雖然從持有率上看,基金持有最多,但是專戶基金的資金來源仍然是銀行。一位券商固收副總的回覆則更直接:“銀行資本債基本都是銀行之間通過影子銀行互持”。

一位前銀行資管部從業者透露,銀行間有不成文的君子約定,即某銀行買入另一家銀行的二級資本債券,交易對手行會在該行發行二級資本債券時買入。

1號文第三十三條明確指出,商業銀行之間通過協議相互持有的各級資本工具,或銀監會認定為虛增資本的各級資本投資,應從相應監管資本中對應扣除。但1號文發佈之時,影子銀行剛萌芽,當時的監管更多針對銀行直接投資,對於機構間通過嵌套資管計劃互相持有資本債券,是否屬於“虛增”資本,沒有明確說法與處置方向。

穆迪副總裁、高級分析師諸蜀寧認為,此類問題應當在資管新規實行的現在將有所改善——資管新規明確對資管產品穿透管理,並清理通道業務。此外,諸蜀寧指出,永續債的發行將滿足一些投資者對於長期穩定、票息高的債券配置需求。

諸蜀寧還指出,這也反應出,在拓展銀行資本融資渠道的同時,如何拓展資本工具的合格投資者並增強產品的投資吸引力,是非常重要的議題。保險機構被禁止投資銀行二級資本債券,但該類債券一般久期長,確然缺乏合格投資者。


資本大考臨近,銀行融資借道永續債,謹防“互持”風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