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省級行政區 為何這樣劃界?

中國的省級行政區 為何這樣劃界?


翻開一幅中國地圖,我們可以發現我國的省級界線有兩種情況:一部分是相當符合自然地理區域界線的,如太行山分隔了河北、山西;武夷山分隔了江西、福建;南嶺山脈正好是廣東、廣西同福建、江西、湖南的天然界線。

但是也有一些省界卻完全不符合自然地理區劃,明顯的例子是,秦嶺之南的漢中盆地不屬於地理條件更接近的四川,而是屬於秦嶺之北的陝西;江蘇、安徽不僅跨長江南北,而且包括淮河流域;太湖流域卻又分屬江蘇、浙江;稱為“河南”的河南省又有相當一部分在黃河之北。

中國的省級行政區 為何這樣劃界?

很顯然,行政區劃的形成並不僅僅決定於自然地理因素,還受到政治、經濟、文化等各種因素的制約,而政治因素往往起了主要的作用。

1.漢中盆地為何劃歸陝西

自古以來,秦嶺曾經是不同行政區的天然界線。早在二千多年前的秦朝,秦嶺以北是首都咸陽所在的內史(首都所在地區的郡級單位),而秦嶺之南則是漢中郡。西漢和東漢期間(公元前206年一公元220年),長期穩定的建置是:秦嶺以北為右扶風、京兆尹(首都所在地及其毗鄰的兩個郡級單位)和弘農郡三個單位,秦嶺以南依然是漢中郡。漢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分全國為十四個監察區,秦嶺以北的三個單位都屬於司隸校尉部,漢中郡則隸於益州刺史部。

東漢後期,這些監察區演變為行政區,但這條界線始終沒有改變。秦漢以後很長一段時間裡,這條界線也一直沒有改變。從秦朝開始直到南宋末年,這條界線維持了近一干五百年。但在元朝統治四川以後,就將設在漢中盆地的興元路劃歸陝西行省。從此,漢中盆地和關中盆地就一直處於同一個行政區。明代的陝西布政使司和清代的陝西省都包括漢中盆地的漢中府、興元府。

將秦嶺以南的漢中劃歸陝西,就使四川失去了北方的天然屏障,不易形成一個完整的割據區。在政治、軍事中心在北方的情況下,這樣無疑會有利於北方對秦嶺南部以至整個四川盆地的控制。

由於漢中與四川之間的聯繫比與關中的聯繫更加便利和頻繁,漢中的自然條件與四川的相似之處比與關中的多,因而儘管漢中盆地劃入陝西已經七百多年了,其經濟、文化、語言等方面還是更接近於四川。

中國的省級行政區 為何這樣劃界?

2.明太祖朱元璋的大手筆

從秦朝至元朝近一干六百年間,長江下游與淮河流域基本不屬於同一行政區域,長江南北也大多不在一個行政區之中。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口的增加,這一地區的經濟、文化逐漸接近並超過了北方原來發達的地區,因此行政區劃也出現了相應的變化。唐朝(618-907年)開始直到元朝(1279-1368年),這裡的一級政區(道、路、省)比較穩定,也比較合理,而二級政區(州、府)則隨著經濟的開發而出現逐漸增設的趨勢。

元朝建立行省,每省轄境很大,建置變化也十分頻繁,但比較穩定的區劃是:江南歸江浙行省,江北至淮河流域歸河南行省。太湖流域在唐朝置有蘇、常、湖三州,北宋時又析置了一個秀州,但這些州始終隸屬於同一行政區。

這種狀況到元朝末年發生了根本的變化。至正十六年(1356年),朱元璋(明太祖)建江南行中書省,治應天府(今南京)。明洪武元年(1368年)建南京,周圍地區劃為直隸中書省。由於南京是首都,所以朱元璋要在周圍建立一個相當大的直隸地區。長江三角洲是全國最富庶的地區之一,又緊靠南京,自然在劃入範圍,所以原來江浙行省太湖周圍地區,也即以後的蘇州、松江、常州、湖州、嘉興各府統統劃歸南京直隸。

由於嘉興、湖州二府直隸南京,新建的浙江行省在浙西只剩下杭州、嚴州二府,省會杭州處於省境的邊緣。大概朱元璋也覺得不太合適,因此在洪武十四年(1381年)將湖州、嘉興二府劃歸浙江。這樣對浙江固然有利,但是從此太湖流域不再屬於同一個行政區了。

明成祖遷都北京後,南京一直作為明朝的陪都,南直隸繼續存在,對於“太祖高皇帝”劃定的區域誰也沒有敢變動。清朝初年完全沿襲了明朝的區劃,只是將南直隸的名稱改為江南布政使司。但治理上的需要還是導致康熙六年(1667年)江南布政使司被分置為江蘇、安徽兩個布政使司(通稱省)。不過,由於兩省的分割是自南至北分為東西兩半,所以兩省的轄境都是從淮北直至江南;太湖流域分屬江、浙兩省的局面也沒有改變。從明初至今,這種狀況已經持續五百年了。

中國的省級行政區 為何這樣劃界?

3.河南省為何名不副實

黃河是一些政區之間的天然界線,有的地名如河東、河西、河南、河北就是以它們相對於黃河的位置而得名的。

西漢時設河南郡(故地在今河南省境內,郡治洛陽,在今洛陽市),顧名思義,轄境應在當時的黃河水道之南。事實也的確如此,河南郡與河內郡就是以黃河為界的。以後儘管政區變化頻繁,但河南的名稱一直存在著,而且到隋朝(589-618年)為止,河南郡只限於黃河以南。

唐朝以洛陽為東都,因此給予洛陽與首都長安相似的特殊地位。洛陽所在的洛州改稱為河南府,轄境也因之而擴大。但河南府的東、南、西三面已分別接近相鄰的鄭州、汝州、陝州的治所了,南、西二面又為山地所限,所以就越過黃河向北擴展,將王屋山南的王屋、濟源、河清、河陽、溫等縣劃人河南府;還將河北太行山東南的懷州劃歸河南府所屬的都瓷道(道是府、州以上一級的政區)。

到洪武三年(1369年)三月置北平行省,將臨時劃歸河南、山東分省的地區重新劃出。但最先歸河南的這三府卻沒有劃出,而是正式隸屬於河南省了。同時,河南省的開封府也划進了黃河北的幾個縣。清朝基本維持原狀,只是在這三府與直隸(今河北)所屬的府之間做了一些交換。這一結果就一直延續到新中國成立後,河南省的“河南”之名不副實,也已有五百多年了。

中國的省級行政區 為何這樣劃界?

以上這些界線的變動開始都是出於封建統治者的私利或者一時權宜之計,但卻能維持幾百年不變。這一方面固然是由於封建政權因循守舊,習慣於維持原狀;另一方面也說明這些變動在當時的條件下也有一定的合理性。

中國的省級行政區 為何這樣劃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