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相:好人往往過得不好,“壞人”反倒如魚得水!原因一定要看!

真相:好人往往過得不好,“壞人”反倒如魚得水!原因一定要看!

電影《芳華》裡,劉峰是個好人:吃餃子的時候,他挑爛掉的吃,把好的留給戰友;炊事班的豬跑了,他立馬放下手中的碗筷,去幫人家逮豬;戰友結婚,沒錢買沙發,他自己出錢買材料,又幫人家把沙發做好;就連極其珍貴的上大學的名額,他也讓給了別人......

就是這樣一個無私奉獻的“活雷鋒”,結局卻非常悲慘:自己還在底層混跡,老婆跟貨車司機跑了,最後,只能跟一生命苦的何小萍相依為命。

他是個好人,卻過得並不好。

我們鎮子上的老齊,也是個好人。老齊七十多歲了,很早就死了老婆,卻沒有再婚,一個人既當爹又當媽把三個孩子拉扯大。

後來,老齊聾了,他的兒女生活的也不幸福,對他也不是很孝順,現在老齊得了重病,一個人還得靠種地勉強度日。這個老人一生勤奮、節儉、剋制、整潔,待人古道熱腸,卻過著如此淒涼的晚年,所以我每次見到他的時候,都會特別難受。

因為,他是一個好人,卻苦了一輩子。

真相:好人往往過得不好,“壞人”反倒如魚得水!原因一定要看!

叢飛,曾經感動中國的歌手,一生參加了400多場義演,累計捐款300多萬,資助了183名貧困學生。他為了供貧困兒童上學拼命演出,耽誤了治療而最終死於胃癌,將生命的軌跡定格在了37歲。

在叢飛身患胃癌實在無法繼續資助時,一些他資助過的學生不僅沒有提供任何形式的支持,甚至拒絕承認被資助過。

更有受助學生的家長在催款時得知叢飛病重後,拋下這樣一句話:“什麼時候治好病出來掙錢啊?”

一個好人,不應該這樣被對待,他的人生,也不應該這樣收尾。

“我愛你不後悔,也尊重故事結尾”,是茅侃侃留給我們的最後一句話。之後,他就打開煤氣自殺了。誰都沒有想到,身為昔日80後創業標杆,34歲的茅侃侃,竟會以這種方式跟這個世界告別。

自殺之前,茅侃侃散盡全部身家,給員工發了工資。他揹負了原本並不屬於他的責任,然後以一種悲情的方式,給故事畫上了一個句號。

朋友說:侃侃是一個好人;員工說:他是一個好人;嗯,他是一個好人,但卻沒有機會再看一眼今年的花開。

如果好人的結局註定都是這樣,我不希望你當一個好人。

真相:好人往往過得不好,“壞人”反倒如魚得水!原因一定要看!

問題是,為什麼很多好人往往過的不好?

好人往往缺乏邊界感,容易濫情,不懂得拒絕別人。朋友講過,他父親是個好人,幫人幾乎到了“變態”的地步,有年大年初一,一家人正在吃餃子,有人在院牆外叫他父親去幫忙放鞭炮,他父親立馬放下飯碗,幾乎是一路小跑著去幫人家放鞭炮,很多時候,他為了幫助別人不惜耽誤自己家的事。好人的問題在於,總是覺得別人離不了他,把自己想的太重要,但其實,別人離了他也一樣可以活,地球少了他還是照樣轉。


好人往往有道德潔癖,容易把跟自己不同的人列為壞人,從而失去學習和合作的機會。好人容易活在一種道德假象裡,從而得到一種優越感,然後把跟自己不在一個圈子裡的人列為壞人,這種區分是很主觀的,也是很模糊的,但卻因此把人拒之門外,從而失去了跟不同的人交流和學習的機會,阻礙了自己的進步。


不持續提升能力,容易在情感裡面打轉,拎不清事兒。

當生活艱難的時候,好人總是說:我沒有辦法;壞人在改造自身方面永遠是鬥志昂揚,除了勤奮,更注重方法和結果。好人寧願一起去死,也不願思考如何過得更好,更不會去行動;好人情感豐富,不願意放棄任何一個弱者,壞人更加理性,相信弱肉強食。


如果可以,我不希望你當那樣一個好人,我祝願你成為這樣一個“壞人”:有原則、有邊界感;不固步自封、不拒絕跟人學習合作;有辦法、有行動力;一個幸福一生的“壞人”。


你的善良,需要有點鋒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