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元偽品的造偽技術和常見作偽手段

真偽是任何一個收藏門類都繞不過去的問題。

近代銀幣偽品分為臆造品、仿製品、後鑄品、戲作品等幾種,另有改刻、鑲拼、加蓋幣等作偽手段。

銀元偽品的造偽技術和常見作偽手段

臆造品是偽造者自行設計的樣式。主要有兩類:一類是主圖景表現帝后、著名人物和歷史事件,配以奇詭的圖案、紋飾和文字;另一類是利用清代民國有些省份未開鑄銀幣或者沒有鑄齊的幣值,參照真品進行補鑄。

仿製品即仿照真幣樣式的偽品,仿照的大都是稀見幣。仿造品不僅成色、分量、圖案皆與真品相同,有時甚至比真品製作得還精美。上世紀40年代,上海有家“麒麟錢幣社”,經常製造仿品出售。其中一枚“福建官局造光緒元寶庫平七錢二分”銀元,製作尤為精美,藏界長期莫辨真偽。後作偽人之一的楊成麒從他口中才得知這枚銀元確為仿品。

對於臆造品,只要多看前人著作、熟知歷史就能鑑別,但要鑑別仿製品,目前只有看版別一法。鋼模易磨損,第一枚和最後一枚銀元會存在漸變式的差異。版別鑑定法就是,把所有真品的版別按秩序排列出,再將仿品一一對比。如果排不進任何版別中,則必是仿品。

後鑄品指在真品鑄行之後,利用真幣的幣模再鑄造一些。後鑄品可視為真品原模的複製品,如京局一元、五角、五分,均為後鑄幣。戲作品則是有人故意用不同銀幣的正面和背面的幣模,故意錯誤搭配鑄造,所以也稱為“錯版”。鑑定這類偽品,主要依靠造幣廠史料和當事人的回憶;另外可看它的工藝特點,尤其是齒邊和成色。

銀元偽品的造偽技術和常見作偽手段

高仿銀元文曹立憲紀念幣

改刻主要是利用真幣,增刪圖案文字,使之成為稀見幣。如在常見的“湖北光緒一元”背面鑲嵌“本省”二字,便成為少見的“湖北光緒本省一元”。鑲拼則是用兩枚常見的銀幣,各自磨去正面或背面,然後焊接、黏結,成為少見的錯版。加蓋幣是在普通銀幣上加蓋戳記等,最典型的就是在民國三年、九年的壹圓上加蓋“蘇維埃”戳記。

隨著計算機、3D打印等技術的進步,銀幣造偽技術也“日新月異”,收藏者不能墨守成規,而要不斷學習、與時俱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