徵文(一)|“電力系統中的電力電子技術”專題徵文

“電能綠色變換”作為實現高質高效電能利用與消費的重要手段,是優化能源結構、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在“電能綠色變換”過程中,高質量、高可靠及高可控的電力電子變換系統可看作其“心臟”。在此背景下,研究面向工業用電領域的特種電力電子變換器與控制技術、面向新能源發電領域的電力電子變換器與控制技術以及智能電網下的多端口電力電子系統與穩定控制技術等,是實現“電能綠色變換”的重要途徑,同時也是從製造大國向製造強國轉變的關鍵動力,以及新能源利用與智能電網建設的核心內容,是保障我國能源安全和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支撐技術之一。

為此,由浙江省電力學會主辦,《浙江電力》編輯部承辦,特開展“電力系統中的電力電子技術”專題徵文活動,共同促進我國電力電子技術在電力系統中的發展。本次徵文特邀湖南大學馬伏軍教授、浙江大學陳敏教授、上海電力大學趙晉斌教授擔任聯合特約主編(排名不分先後),共同主持“電力系統中的電力電子技術”專題,希望與作者、讀者一起探討電力系統中電力電子技術、電力傳動技術等領域的新理論、新技術、新成果,展示電力電子變換和控制技術的發展水平及今後的發展方向。

1. 專題徵稿範圍(包括但不限於此)

(1)面向太陽能、風能、電池儲能等新能源發電領域的電力電子變換器及控制技術;

(2)面向軌道交通、冶金、石化、海洋、航空航天等領域的特種電力電子變換器與控制技術;

(3)配電網有源濾波、無功補償和諧波治理等領域的電能質量與控制技術;

(4)高壓、大容量模塊化多電平變換器拓撲結構與控制技術;

(5)智能電網中的電力電子變換技術,如直流配電網、交直流混合配電網、多端口能量路由器等;

(6)電力電子系統的建模與穩定性控制,如含多逆變器微網建模與穩定性控制、多端口變換器系統的建模及穩定性控制等。

(1)論文重點突出、論述嚴謹、文字簡練,避免長篇公式推導(必要的推導可列入附錄),篇幅控制在6000~8000字(包括圖表)為宜。

(2)請寫明論文題名的英譯文、作者姓名的漢語拼音以及作者單位的英譯文,同時附3~8箇中英文關鍵詞和200~300字的中文摘要及其英譯文。摘要請採用第三人稱寫法,應是一篇獨立短文,包含與論文同等量的主要信息,一般應包括目的、方法、結果、結論四要素。

(3)引言中研究目的清晰明確,詳細介紹國內外研究背景,對現有其他研究者的工作進行正確的評述;闡述自己的觀點,並對自己的研究思路做一總體介紹,引言字數不少於1000字。

(4)研究設計和方法敘述清楚,數據合理並被正確地分析和解釋;比較所提出的方法和現有方法的優缺點。

(5)來稿請用Word排版,格式儘量與《浙江電力》一致。

(6)獲得國家、省(部)級基金資助或屬於各級電力公司科技項目的論文,請以“基金項目:”作為標識註明基金或科技項目名稱,註明其對應項目編號,多項基金應依次列出;並附第一作者簡介,包括:姓名(出生年份),性別,學位,職稱,所從事工作或研究方向,聯繫電話,E-mail信箱等。

(7)參考文獻應選用正式出版物上發表的文獻,不要引用尚未公開出版的資料和產品說明書,數量建議在15條以上,且大多應為5年之內的文獻。如引用已經發表的有關文獻中的文字、圖表等內容,必須在文後列入參考文獻,並在正文中標註。文後參考文獻項請按GB/T 7714-2015《文後參考文獻著錄規則》依次列出。

(8)論文中所用文字、圖表等均出自作者本人所作,不存在侵害他人著作權問題。

(9)本刊對來稿有權作技術性或文字性修改,請勿一稿多投。來稿經審定確定採用後,即通知作者。

該專題投稿截止日期2019年1月31日,擬於

2019年3月出版

投稿時請備註“電力系統中的電力電子技術”專欄

投稿郵箱: [email protected][email protected]

5. 專題負責人

馬伏軍教授:[email protected]

陳敏教授:[email protected]

趙晉斌教授:[email protected]

童凱(浙江電力):[email protected]

6. 特約主編介紹

徵文(一)|“電力系統中的電力電子技術”專題徵文

馬伏軍,博士,現為湖南大學電氣學院副教授、博士生導師、嶽麓學者。主要研究方向為高效、綠色電能變換與控制技術,主持承擔了國家青年自科基金項目1項、中德博士後交流基金項目1項、湖南省研究生創新基金重點項目1項、湖南大學青年教師培養計劃項目1項,並作為課題組主要成員參加了國家“十一五”科技支撐項目子課題《高速鐵路供電系統綜合補償及諧波抑制技術》、國家“973”計劃項目子項《微網及含微網配電系統的電能質量分析與控制》等。

近年來,在IEEE、IET、《中國電機工程學報》等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相關論文80餘篇,其中SCI收錄論文27篇,其中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發表SCI論文13篇,在IEEE trans. Transportation Electrification發表封面長文1篇,發表之後長期處於該期刊的Top10 popular papers之列,被重點推送和宣傳;以第一發和第二明人授權國家發明專利21項,其中以第一發明人授權國家發明專利13項; 獲得2014年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排名第3)、2013年中國機械工業科技一等獎1項(排名第4)、2018年國家科技創新團隊獎(排名第15),2014年中國專利金獎和湖南省專利一等獎各1項(本人排名第7),2017年湖南省科技創新團隊獎(核心骨幹)、十八屆芙蓉學子科研創新獎(負責人)和2017年“湖南省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等獎勵10項。


徵文(一)|“電力系統中的電力電子技術”專題徵文

陳敏,博士,副教授,浙江大學電氣工程學院電力電子技術國家專業實驗室副主任。2000年7月畢業於浙江大學應用電子學系,獲學士學位;2006年12月取得浙江大學電氣工程專業工學博士學位。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在浙江大學電氣工程學院從事博士後科學研究,隨後留校任教。2013年獲得國家留學基金委與浙江大學新星計劃聯合資助,在丹麥奧爾堡大學能源技術學院從事為期兩年的訪問學者項目。作為項目負責人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2項,青年基金項目1項(結題優秀),國防軍工項目3項,省部級項目6項,國際橫向合作項目9項,參與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1項。目前已發表SCI/EI收錄的論文60餘篇,高被引論文1篇,獲得1項省部級科研成果獎勵,授權發明專利15項,申請中國發明專利4項,日本專利1項,其中5項專利權轉讓企業。擔任中國電源學會青年工作委員會委員,中國電源學會照明電源專委會委員,中國照明學會照明設計師專委會委員。浙江大學求是青年學者。

主要從事電力電子系統及其先進控制技術的研究工作,包括電力電子在電力系統中的應用、逆變器及其控制、可再生能源發電與併網(模塊化光伏併網變換器及系統)、電動車儲能與充電的雙向能量變換技術、高效照明驅動技術。

徵文(一)|“電力系統中的電力電子技術”專題徵文

趙晉斌,工學博士、三級教授, 上海市東方學者,浦江學者。1999年赴日本國立大分大學工學研究科電力電子與電力傳動專業留學,師從中野忠夫教授和鍋島隆教授, 從事開關電源控制策略和拓撲結構的研究。2005年3月獲得博士學位後,以研究員身份進入日本三大通信電源公司之一的歐利生電氣公司研究開發本部研究開發室工作,從事新能源併網技術,變流器建模和控制, 數據中心用直流開關電源和混合動力車載電源的研究。在13年海外的學習和工作中,和瑞薩科技,豐田汽車,日本電信電話公司NTT,東京電力等世界著名公司及日本新能源·產業技術開發機構NEDO等國家研究機構一起合作開展了多項重大研究項目,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此外,與大分大學、長崎大學、九州大學、大阪大學、NTT設施公司研究開發本部、富士電機,臺達等建立了長期、密切的合作關係。

迄今為止,在期刊和會議上發表高水平學術論文130餘篇(SCI收錄20篇、EI收錄95篇)。申請日本發明專利14項、其中授權10項。申請美國發明專利4項、授權3項。申請歐洲發明專利2項和中國發明專利37項,授權22項。獲得2015年度上海科學技術發明獎二等獎(第1)和2015年度上海市研究生優秀成果(碩士學位論文)。主持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和上海市科委重點科技攻關等二十幾項橫縱向項目。

現為中國電工技術學會理事, 電力系統保護與控制期刊編委, 新能源汽車供能技術期刊編委, 中國電工技術學會電動汽車充換電系統與試驗專業委員會委員, 中國電源學會新能源電能變換技術專業委員會和直流電源專業委員會委員,上海市電源學會理事,IEEE 會員、日本電氣學會會員、日本電子情報通信學會會員和中國電源學會高級會員。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Electronics、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y Applications、IET Power Electronics、IEEE Industrial Electronics Magazine、EPE Journal、電工技術學報、IEEE ECCE和IEEE APEC等國際SCI雜誌和會議審稿人。擔任IEEE ECCE-Asia IPEC2014 TPC member技術委員會委員,IEEE 39th Annual Conference of Industrial Electronics Society (IECON 2013) Session-DC Conversion Systems分會場主席。入選2010度上海市東方學者特聘教授,2012年度上海科委浦江計劃,2012年度上海教委市人才發展資金等多項人才項目。

主要研究方向為電力電子電路、裝置與系統,電力電子電路的智能化及模塊化控制技術,新能源消納與高效電力電子變換技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