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印的技與道!

秦國原來僻處西陲,比較落後,帶有一定的保守性。相對於其他列國來說,其文字較多地保留了宗周的傳統正體。雖然秦印文字不免也有俗體,但是它比較側重於用方折、平直的筆法去改造正體,建立標準,而不是去創新。所以,其字形和正體有密切的聯繫。秦文字的正體後來演變成為小篆,其俗體則發展成為隸書。

秦印的技與道!

秦代官印與其前代戰國官璽明顯不同的是,秦以前印章稱為“璽”,“尊卑共之”,沒有例外;而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在加強中央集權制的同時,制定了明確的印章制度,只有皇帝用印稱璽,其材用玉;臣民印信一律稱印,其材用銅。印章制度下的印章製作標準是準確清晰而完備的。

秦印的技與道!

執關

從形制上看,戰國各國官璽形制尺寸相互差別極大,朱白文均有,邊欄界格的使用亦不劃一;秦代官印的尺寸則基本統一,為2至2.5釐米之間,皆為白文印,多為方形印,正方形的為正格,非正方形的基本下一個等級,設有“田”、“日”邊欄界格。未加“田”字格的“召亭之印”(附圖一,圖片在文章底部,其餘附圖如同)、“修故亭印”(附圖二)是級別很低(十里設一亭)的官印。還有一種半通印,規格相當於方印之半,加日字格,是低級職官用印。從文字上看,戰國璽印文字無統一規範,各國使用自己的通行文字,地域特徵比較明顯;秦代印章則“書同文”,統一使用秦篆。從製作方法上看,戰國璽鑄印極多,鑿印較少,秦印則大多出於鑿刻,印文線條勁健挺拔,少部分的鑄印印文線條粗壯飽滿,開啟漢印方中寓圓,雄渾大方一路先河。

秦印的技與道!

從做印法的技法層面來分析秦印,“曲陽左尉”(附圖三)、“南宮尚浴”(附圖四)、“小廄南田”(附圖五)等這一類印最能體現秦官印文字的篆法美,字態修長、方折挺直、圓勁遒媚。封泥墨拓上的朱文尤為清晰美觀,如“皇帝信璽”(附圖六)、“公車司馬丞”(附圖七)。印面設有邊欄界格的這種格式,使文字趨於嚴整。邊欄界格的章法意義就在與此。如秦“麗山食官”文字(附圖八),可視為標準秦篆,字型修長,風格秀麗。

再如秦封泥“宜春禁丞”(附圖十)和秦印“宜春禁丞”(附圖十一)的對比,前者邊欄界格的必須和後者邊欄界格的多餘。當齊肩對稱的外弧線漸漸消失變為直線時,邊欄界格就顯得多餘,逐步走向漢印式了,如“代馬丞印”、“右淳右般”(附圖十二),其特點具有方中寓圓、率意自然、詼諧風趣的風格。

秦官印“中官徒府”(附圖十三)和秦封泥“中官丞印”(附圖十四)均屬中官,一為府印,代表政府部門;一為丞印,代表領導個人。以今推古,府印印面大於丞印印面也就不奇怪了。像“中官徒府”這樣具有生澀感線條的鑿印還比較少見,極有可能是銅印的鏽蝕所致。鑿印線條的遒勁在於運刀刊行的爽利,是鑿子和筆意共同作用的結果。鑄印線條渾厚,是因為精巧的轉折處全被圓轉所替代,窺其線形變化只能在兩端慢慢尋找。

秦封泥“中官丞印”一派嚴整莊重氣象,絕無枝蔓旁雜,具有精工典雅氣息。這樣對比的例子還可以舉出很多,如“法丘左尉”(附圖十五)和“廢丘丞印”(附圖十六),“長平鄉印”(附圖十七)和“長平丞印”(附圖十八)。所見秦封泥比傳世的秦官私印都要來的正統規範。將秦封泥文字彙集起來既可以彌補秦印文字的不足,又可再現秦文字的標準規範。

秦印的技與道!

官印證史,私印求趣。秦代私印的篆法往往最見奇崛,進而影響到章法的隨心所欲隨機應變。比較另類的篆法形態和章法結構的私印絕大部分應該是殉葬冥器。由於時間造成的審美上的差異,這一類“等外品”的無拘無束爛漫天真被今天的我們所欣賞。

如半通印“陰秦”(附圖十九),“陰”字的反文,“秦”字下部的誤鑿;“範公子印”(附圖廿)的篆法錯位;“張破戎”(附圖廿一)的隨機應變;“上段周造”(附圖廿二),印面呈長方形,外加邊框,中間沒有十字界格。字用秦篆,體態修長,方中寓圓。

勢如古璽,錯落有致,率意自然。對角呼應對比等創作手法的運用已爐火純青。這一類印最打眼的是篆法形態的“似是而非”而帶來的構圖新奇。也有相對工整一路的私印。如“嬰璽”(附圖廿三),“嬰”字比較舒展,上部的兩個“貝”字有寬窄之分。“璽”字一路鑿去,下面的“玉”或“土”竟無法安身,直接以一短橫代之,倒也疏朗別緻。

秦印的技與道!
秦印的技與道!

相對而言,秦印晚出,其上接古璽,下啟漢印,遠昭近代的藝術價值越來越受到重視,豐富的藝術蘊藏亟待進一步挖掘。這是前人留給我們一筆寶貴的文化藝術財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