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後,首先打開日本大門為何是美國,而不是英國?

1842年,清廷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落敗,不得不宣佈實行五口通商。

或許有讀者要問,既然英國就打開了中國國門,法國、美國也都接踵而至,那歐美列強為何不順道將日本國門也一併打開?

說起來,也不是列強們對日本有什麼“特殊優待”,歸根結底——對日本沒興趣。正如後來英國首任駐日公使阿禮國說的:

“和日本開展貿易對我們來說是不必要的,日本的茶和絹雖然優質,但我們在其他地方也能得到。

日本的煤炭雖然有用,但價格過高。日本的金屬雖然豐富,但死死抱住不願出售。

……最重要的是,它的市場太小,位置又太遠,我們製造業因對其貿易所獲得的利益,將不足以彌補為保護貿易而派遣小艦隊所需要的經費。”

弄了半天,與中國這個老大帝國一衣帶水的鄰邦日本“無人問津”的原因,竟然是歐洲列強看不上他們!

近代後,首先打開日本大門為何是美國,而不是英國?

不過美國的情況有些不同,他們首先與日本打交道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捕鯨。

在石油技術遠未成熟的十九世紀,由鯨魚身上提煉而得的鯨油或許是當時最好的工業潤滑油。

據1846年的統計,全球900艘捕鯨船中,有735艘屬於美國,僅“黑船事件”的那一年,美國人就在太平洋上至少捕獲了8000頭鯨魚。

正因為頻繁的捕鯨活動,美國才迫切希望在太平洋彼岸建立一個補給站及海難救濟所,而當時的日本成為了最佳選擇(因為地理與資源的緣故,琉球成為次選)。

事實上,在培理轉交的美國國書中,其中的三條要求就有兩項是關於捕鯨船的。

近代後,首先打開日本大門為何是美國,而不是英國?

當然,“黑船事件”帶來的也不完全是屈辱,至少在後來的日本人眼裡不是。

接觸之前,“黑船”看起來確實很可怕,但交涉完成之後,美國人同樣帶來了各種代表西方先進科學技術的禮物,其中包括:

摩爾斯碼電報機、百科全書、蒸汽機模型和早期的照相機(但簽約時,雙方都使用的是畫師現場繪圖,中國人羅森也被畫了進去)。

據衛三畏的記載,為向日本人展示科技的有用性,培理使團特意搭建了一條小型鐵軌,當模型小火車冒著白煙飛奔起來時,在場的所有人“都開心地笑了起來”。

至於電報,日本人“看來可能太神秘了,沒有引起多少注意,遠不如玉米粉碎機和脫穀機受人歡迎”。

最具轟動效應的是科爾特最新發明的手槍,“人人都想得到一支”,但因為攜帶的數量有限,只送出了12支。

近代後,首先打開日本大門為何是美國,而不是英國?

對美國來說,敲開日本的國門或許是他們海洋版“西進運動”的終點,但對日本來說,“黑船來襲”卻成為了他們走向世界的起點。

耐人尋味的是,作為這一事件的主導者,日本人非但沒有把培理當作可惡的侵略者,反而將其視為開國的“恩人”來紀念。

後來,日本人在橫須賀市建了一座培理公園,並在當年美國黑船登陸的地方樹起了一座紀念碑,上面有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的親筆手書:

“北米合眾國水師提督培理上陸紀念碑”。

每年的7月9日,橫須賀都會舉行盛大的“開國祭”,以此紀念這一意義重大的日子。

近代後,首先打開日本大門為何是美國,而不是英國?

以事實論,中國與日本的開國都是被炮艦逼迫的、黑色的,英國人用黑色的鴉片和黑色的硝煙打破了天朝的大門。

日本也同樣是在美國的“黑船”威脅之下走向世界,但對於類似歷史事件的反思,中日兩國卻渾然不同。

在中國,鴉片戰爭更多是被當成恥辱教育,而對其中的文明開放因素如西方科技、文化與制度等絲毫不加關注。

這種差異,無疑在某種程度上折射了中日兩國的近代命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