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爾濱“馬家花園”和它的主人:“遁園”傳奇

自薦為使與入侵東北的沙俄將領談判退隱休養組織詩社為哈爾濱留下重要文化遺產

“馬家花園”和它的主人:“遁園”傳奇

哈爾濱“馬家花園”和它的主人:“遁園”傳奇

晚年馬忠駿

哈爾濱“馬家花園”和它的主人:“遁園”傳奇

馬忠駿宅邸(今和平邨賓館貴賓樓)

胡珀

馬忠駿原名馬德揚,字藎卿,祖籍山東,1870年生於奉天(今遼寧省)海城縣。清末曾任候補道臺,並加二品銜;民國建立後歷任黑龍江鐵路交涉總局總辦、東省特別區市政管理局副局長、局長等職務,1925年辭職歸隱,在哈爾濱市郊馬家屯購地建成“遁園”,組織“遁園吟社”,出版《遁園雜俎》,在黑龍江文化史上留下厚重一筆。尤為可貴的是,他在日偽時期拒絕出任偽職。1949年後,支持子女參加革命工作,將自己珍藏幾十年的古籍、文物捐獻給國家。1957年6月1日,馬忠駿在哈爾濱逝世,葬於“遁園”生壙。

從“效力書記”到東省特別區市政管理局局長

馬忠駿出生時,家道已經中落,其父馬慶升常年外出經商,其母沈氏操持家務。

馬忠駿初涉政壇始於盛京將軍衙門,經同鄉介紹,做了一名“效力書記”,這個職位很低,只管衣食,沒有俸祿,年節能得到一點賞賜。

1900年,沙俄藉口中國爆發義和團運動,派軍隊侵入中國東北,盛京將軍增祺要求和談,但是“懸賞千金”無人敢接此項差事。馬忠駿自薦為使,到旅順與沙俄海軍上將阿列克謝耶夫見面,折衝樽俎,阿列克謝耶夫同意談判,但是要求派“有頂子”的高級官員來商談。增祺賞給馬忠駿一套官服,讓他做全權代表再次前往旅順,終於達成雙方立即停火,俄軍停止攻擊,不再前進,地方秩序由中國政府維持的口頭協議。

此後,馬忠駿先後擔任營口厘金局幫辦、轉運局總辦,1907年,以道臺留奉天補用,並加二品銜。

1911年,馬忠駿到吉林任職,先後擔任吉林屯墾局局長、官運局局長。

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馬忠駿擔任鎮安右將軍督理黑龍江軍務兼巡按使朱慶瀾的顧問官。

1914年10月,出任黑龍江鐵路交涉總局總辦。1921年後,先後出任東省特別區市政管理局副局長、局長,曾主持修建通道大街(今中山路),在街道兩旁遍植榆樹。來到哈爾濱後,馬忠駿住進位於通道大街中段的歐洲古堡式建築,該建築被當時的百姓稱為“馬公館”,即“大青樓”(以磚石顏色得名,今和平邨賓館貴賓樓)。

隱居“遁園”組織詩社守護士人的精神家園

馬忠駿在哈爾濱市郊馬家屯購地建設園林,取名“遁園”,語出《易經》“遁世無悶”,且因“遁”有隱去、迴避之意,時人俗稱該園為“馬家花園”。關於“遁園”的始建時間因年代久遠,資料缺乏,學術界觀點不一,但是“遁園”落成時間卻是有據可查,1924年農曆四月二十八日是馬忠駿55歲生日(虛齡),馬忠駿遍請賓客,飲酒賦詩,同時慶祝“遁園”和生壙(即生前預造的墳墓)落成。1925年9月,馬忠駿辭去東省特別區市政管理局局長職務,此後,他把主要精力放在經營“遁園”上,淺吟低酌、品茗對弈、吟詩作賦,開始了退隱休養生活。

“遁園”落成後,各路詩友紛至沓來,無形之中悄然興起了一個詩社,即松濱吟社,詩社社長先後由馬忠駿與祝國忱等人擔任。根據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李隨安研究員考證,參加唱和者中比較知名的有成多祿(吉林三傑之一、號澹堪)、張朝墉(號半園)、陳瀏(號定山)、黃式敘(號松客)、鍾廣生、孫熊、柯紹忞、王樹枏、郭則沄等。另有清末任過知州的繆潤紱(東麟)、巡撫曾韞(子固)、知府黃維翰(申甫)、候補知府周冕(少逸)等。民國年間任東三省鹽運使的曾有翼(子敬)、奉天省教育廳廳長謝蔭昌(演蒼)、吉林省省長郭宗熙(侗伯)、東省特別區高等審判廳廳長陳克正(止中)、中東鐵路理事沈瑞麟(硯齋)、中東鐵路董事何守禮(懷德)、黑龍江省省長兼教育廳廳長於駟興(振甫)、東三省鹽運使張之漢(仙舫)、東省特別區行政長官張煥相(棠園)、東北邊防軍駐吉副司令公署及省政府秘書長榮孟枚(叔石)、東省鐵路首席理事袁潔鎧(潔珊)、龍江道道尹何煜(南孫)等。

此外,還有馬忠駿的女婿吳家琭,以及張伯英、周玉柄、塗鳳書等,甚至林紓、章士釗也成為“遁園”的貴客,一時間少長鹹集,名流薈萃,詩詞歌賦不絕,詩人們多以“遁園”內各種景緻(即遁園24景和“九遁”)為吟誦對象,不失為哈埠文壇盛事。

1925年下半年,馬忠駿將詩友的作品刻印成卷,名曰《遁園雜俎》,此可視為該書“初版”;1940年,經馬忠駿整理,《遁園雜俎》再次印行,共輯為12卷,其中詩集10卷,共錄包括馬忠駿在內計121人與“遁園”有關的詩詞1175首,詞賦、偈、騷、令、曲13首,此可視為《遁園雜俎》的“修訂版”和“終版”。

民國時期哈爾濱地區的詩歌組織還有“花江九老會”和“後耆英會”。1927年,周冕、李洪謨、張朝墉、李世斌、增韞、王順存、陳瀏、辛天成、韓寶濂共9人,仿效唐代白居易等“九老會”故事,在哈爾濱成立“花江九老會”。九老皆“六軼以上”,以年齒為序,周冕被推為會長,約定“月集一次,按月為壽”,馬忠駿因年齡未到,沒有參加。次年(1928年),在“九老”和馬忠駿、張煥相共同參加的一次宴會上,馬忠駿、張煥相提出“展九老會為後耆英會”的建議,得到大家的歡迎和支持。之所以命名為“後耆英會”,是相對於宋代文彥博前“耆英會”而言,馬忠駿、張煥相為“後耆英會”成員。上述兩個詩社的成員也大多參與了“遁園”的唱和活動,為哈爾濱留下一筆重要的文化遺產。不事日偽保持氣節躬逢盛世歸葬“遁園”

偽滿洲國成立後,由於馬忠駿在東北享有崇高聲譽,日偽當局千方百計拉攏利誘他出任偽職,均遭到馬忠駿拒絕。日本憲兵隊以私藏武器、圖謀不軌、反滿抗日為藉口將其拘禁28天,後勒索鉅額贖金後才將其釋放;強迫其長子馬維邦把克山的千餘垧土地交給日本開拓團;修建鐵路時故意橫穿“遁園”,將園林腰斬為兩部分。面對這些迫害,馬忠駿及其家人沒有屈服,出獄後,“寧居鄉里,不事日本”,舉家遷入“遁園”居住。

1946年後,人民政府對馬忠駿採取保護政策。土地改革運動開始時,馬忠駿曾因自己是舊官僚並佔有大量土地而顧慮重重,中共哈爾濱市委根據實際情況,徵得中共中央東北局李富春、陳雲同志同意,定其成分為實業家,對於“遁園”,哈爾濱市政府市長劉成棟簽發了“軍民人等不得擅自損毀佔用”的證明書。

1949年後,馬忠駿將自己珍藏數十年的古籍、文物捐獻給籌建中的東北圖書館,支持四個兒女參加解放軍和中國人民志願軍。

1956年6月,馬忠駿被選為哈爾濱市政協委員,1957年6月1日,著名愛國民主人士和社會活動家馬忠駿在哈爾濱逝世,葬於“遁園”生壙。

1999年1月10日,“遁園”被黑龍江省政府批准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作者工作單位:哈爾濱市檔案局)

本版圖片均由胡珀提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