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A聯盟稱霸全球 科學技術功不可沒

作為全球最成功的職業體育聯盟之一,NBA的高水平不單體現在規則完善、球員水平高和宣傳得力上,不斷引進最近的科學技術為比賽服務,讓科技成為比賽的“助推器”,也是NBA始終位於職業聯賽頂端的原因之一。以下是NBA成立70年來,影響最大的一些科技發明或技術引進。

玻璃籃板

NBA聯盟稱霸全球 科學技術功不可沒

玻璃籃板可以讓籃架後面的觀眾看到球是否進了。

最初的籃板是用細鐵絲圍成的,到了1904年,由於安全因素,木質籃板成為了主流。5年後,玻璃纖維籃板開始出現,和鐵絲和木質籃板相比,玻璃籃板最大的優勢在於透明,坐在籃架後面的觀眾也能清楚地看到球是否投進了。

不過隨著籃球水平的快速提高以及球員身體素質的進步,最初的玻璃籃板開始顯現出一定的危險性,1946年11月5日,波士頓凱爾特人隊的查克·科納斯成為第一個在比賽中打碎籃板的球員。這件事充分暴露了玻璃籃板的易碎性,NBA隨即用了強度更大的鋼化玻璃作為籃板的材料,並不斷加強籃板的堅固性,一塊籃板的重量達到了230磅(105公斤),寬183釐米,高107釐米。

鋼化玻璃的籃板在後來又飽經考驗,在被道金斯和奧尼爾的猛男數次扣碎後,NBA籃板的質量又上了一個層次。但不論怎麼樣,玻璃質地的籃板都將是高中以上級別籃球比賽的首選,要知道它已經有了100年以上的歷史了。

24秒計時

NBA聯盟稱霸全球 科學技術功不可沒

丹尼·比亞松和最早的24秒計時器

NBA成立的前9年,比賽是沒有進攻時間限制的,隨著對抗越來越激烈,勝負越來越重要,各隊投籃次數和進攻節奏也越來越低,1951年的一場比賽竟然出現了19比18的比分,這樣下去沒有人會看籃球比賽了。於是1954年,在錫拉丘茲民族隊丹尼·比亞松的建議下,NBA使用24秒作為各隊進攻的時間限制,至於為什麼用這個數字,根據比亞松的計算,一場比賽雙方大約投籃120次,被比賽時間2880秒除後就得到24秒。在1954-55賽季首次應用24秒計時器後,效果立竿見影,場均得分從上賽季的79分飛漲到93分,而三個賽季之後,所有的球隊場均得分都突破了百分大關。

抗壓籃圈

NBA聯盟稱霸全球 科學技術功不可沒

抗壓籃圈

在1891年籃球剛被髮明出來的時候,籃筐是用有底的桃籃代替的,每進一個球,就要有人登上梯子把球拿出來,比賽才能繼續開始。直到1906年才出現了第一個金屬圈做成的籃筐,上面懸掛著15-18英寸的白色籃網,用以辨識籃球是否進筐。這種籃筐在NBA成立後一直使用了近30年。但隨著籃球運動員越來越高大和強壯,彈跳能力越來越出色,扣籃的情況屢見不鮮,原先的固定金屬籃筐已經不能勝任當前的要求,因為一旦球員扣籃時用力過猛,籃圈很有可能發生嚴重彎曲導致無法恢復與地面的水平狀態。這樣在1975年,第一個抗壓籃圈問世,這種籃圈下方有彈簧支撐,一旦作用在水平面的拉力過猛,籃圈可以通過彈簧的壓縮而下垂,拉力消失後可自動恢復,這樣就延長了籃筐的壽命,也保證了比賽的連續性。

懸吊大屏幕

NBA聯盟稱霸全球 科學技術功不可沒

懸吊大屏幕可以讓四周觀眾充分了解比賽信息

早期的NBA比賽在球館上空是沒有像今天這樣巨大華麗的懸吊大屏幕供觀眾欣賞的。球員和教練要知道比分和各項技術統計還得通過記分牌和一些專門的統計臺才行,坐在體育館遠端的觀眾恨不得用望遠鏡來觀看比賽。在上世紀70年代,LED技術的出現讓數字信號的顯示方式出現了質的飛躍,不久LED顯示屏開始被各種體育場館所應用,觀眾不再為看不清遠處球場上的球員和賽況發愁,球員們也可以方便地從大屏幕上看到自己需要得知的比賽信息。NBA的球館則陸續安裝了懸吊在天花板上的360度大屏幕,每一面屏幕都有賽況顯示和雙方比分以及各個隊員的主要統計。從此場上球員和教練沒事總愛抬頭看天的習慣開始形成---他們需要隨時知道比分、相關球員犯規數以及暫停數等重要數據。懸吊大屏幕的功能也越來越強大,除了播放賽況和慢動作以外,開場儀式上各個球隊的精美短片也是吸引觀眾的亮點,如果遇到重大里程碑的事件,比如某名球員得分超過兩萬或者參賽場次達到1000,大屏幕立刻會放出紀念意義的畫面來慶祝。在比賽間隙,大屏幕會掃描觀眾席和球迷進行有趣的互動,在NBA球館,大屏幕是個強大無比的工具,它能把比賽的氣氛充分調動起來。

透氣球衣

NBA聯盟稱霸全球 科學技術功不可沒

網眼球衣利於球員排汗

從40年代NBA誕生之初到70年代,球員們忍受著緞制短褲和厚重的滌綸球衣的折磨,滿身的臭汗根本無法從球衣順暢地排出,一場比賽下來渾身上下狼狽不堪。敏銳的服裝廠商很快注意到了這一點,麥格雷戈公司在80年代初成為NBA 獨家服裝提供商,他們拋棄了軍裝般厚實的滌綸球衣,開始飲用棉滌混合材料,大大提高了球衣的吸汗功能,並開始在球衣表面引用了“網洞”設計,最初的人機工學就這樣開始應用到籃球比賽服裝中。從此穿著球衣打球不再是件飽受痛苦的事情,在90年代和21世紀球衣又經歷了數次重大變革,材質的透氣性更好、重量更輕、花樣更豐富,但人們永遠不會忘記透氣球衣的出現才是球衣變革史上最重要的一次革命。

氣墊籃球鞋

NBA聯盟稱霸全球 科學技術功不可沒

氣墊籃球鞋的縱剖面

上世紀80年代之前,NBA的球員還都穿著橡膠底的籃球鞋,硬而容易疲勞。高強度的對抗和比賽密度讓運動員急需一種新式的籃球鞋來緩解腳部的壓力。在這種情況下,耐克公司在1979年創作出第一個氣墊鞋底,不過那時還未將此應用到籃球鞋上。第一種具備氣墊的籃球鞋是1982年的AirForce1。這雙鞋在當時引起了非常大的轟動,成為了無數籃球愛好者以及NBA球星的最愛,當時費城76人隊的籃板王摩西·馬龍,就是它的最佳代言人。這種踩上去極具彈性的籃球鞋開創了一個新紀元,從此各個著名球鞋廠商紛紛絞盡腦汁在球鞋底上做文章,但耐克的氣墊底顯然走在時代前端,1987年冉冉升起的巨星邁克爾喬丹的AIR JORDAN 3 RETRO 更是將氣墊籃球鞋上升到了新的高度,喬丹的各種飛行扣籃和超級高分表演讓這款喬丹系列第一雙氣墊鞋極具人氣。對籃球運動員來說,氣墊球鞋可以讓他們在做各種奔跑跳躍時更加輕盈自如,對於一個球迷來說,擁有一雙氣墊球鞋更是美妙無比。

核磁共振MR

NBA聯盟稱霸全球 科學技術功不可沒

球員受傷必須要經過核磁共振檢查

籃球運動員的傷病很多,其中有一大部分是身體內部的骨骼損傷和肌肉撕裂,從外表是看不出來的。在醫學相對不發達的70年代之前,這些隱藏在體表之下的傷病讓球員和隊醫頭疼不已,因為很難確定傷勢的嚴重程度,也無法制定相應的恢復時間。到了70年代中期,核磁共振技術的出現讓這些人體內部的損傷得以被清晰地發現,在80年代後期,NBA開始使用已經成熟的核磁共振技術為受傷的球員進行檢查。

在退役球星巴克利的自傳中曾經提到他職業生涯早期的一位隊友因為腳部受傷嚴重而無法上場打球,但因為當時核磁共振還尚未引進,隊醫從外表看不到傷勢的嚴重性,認為他沒有問題,這樣這名隊友不得不重新上陣,結果幾乎成了殘疾。後來有了核磁共振手段後經過掃描,他的腳內部到處都是應力性骨折,情景慘不忍睹。

而今天球員們再不必為這種可怕的事情發愁了,每當受傷後,他們會在第一時間照X光照片,瞭解大概傷勢,然後再去醫院做進一步的核磁共振檢查,按照隊醫和教練的說法:“最後的傷情和恢復情況都是需要在做完這個 MRI檢查之後才能有定論”。

隱形眼鏡與激光手術

NBA聯盟稱霸全球 科學技術功不可沒

詹姆斯曾經是個近視眼

眼睛的重要性對於籃球運動是不言而喻的,如果你是近視眼,在球場上可能會看不清籃筐而投不進球,可能會看不清隊友而將球傳丟,可能會看不清記分牌或計時器而耽誤事。但隨著時代的進步,得近視的人越來越多,其中不乏運動員,如果把這些近視眼選手都排除在外是不可能的,但要都像喬治·麥肯那樣帶著眼鏡上場比賽也是不現實的,即使有相對牢固的防護眼鏡可供球員佩戴,但大多數人並不喜歡這種裝備,在這種情形下,隱形眼鏡和近視激光手術幫了球員大忙。上世紀70年代博士倫隱形眼鏡的發明讓一些在球場上看東西”影影綽綽“的四眼們大呼救星到了。斯科蒂·皮蓬和格蘭特·希爾在平時都戴著眼鏡,但到了球場上他們將佩戴隱形眼鏡出戰。而十年後激光手術對近視眼的矯正技術更讓人們徹底擺脫了“朦朧的世界”。勒布朗·詹姆斯和德維恩·韋德都是不折不扣的近視眼,據說到了場上看東西“分辨率相當低下”,但經過手術治療後兩人看東西清晰了許多,這對球隊以後的戰鬥力有一定提升作用。

多方位攝像機

NBA聯盟稱霸全球 科學技術功不可沒

NBA賽場周圍佈滿了各種攝像機

NBA的比賽是世界上最精彩的籃球賽事,自然少不了高科技的攝像機。不過雖然NBA賽場上的攝像機眾多,但到了重大比賽還是顯的“人手不夠”,很多角度和方位的鏡頭都沒有,這不但讓電視觀眾有些不過癮,連各種媒體也大喊缺少精彩圖片來配合文字。不過這一狀況到了2001年總決賽時發生了重大轉變:錄像公司Be Here的高科技攝像機將被武裝在球場的籃板上,計時器頂端甚至用鋼絲懸吊在球館上空。這種攝像機的鏡頭可以360度旋轉,並可把信號傳給與之相連的電腦,技術人員可以縮放任何一個動作,並可專門回放某一片段,很有利於現場解說員的發揮。有了這些“全方位、全天候”的攝像機,場上球員的一個扣籃,會產生好幾個角度的視頻和照片,足以讓人大飽眼福。

回放錄像

NBA聯盟稱霸全球 科學技術功不可沒

裁判在根據回放錄像確定判罰

眾所周知凡是需要裁判的體育比賽都會遇到許多糾結的情況,拿籃球比賽來說,最後一秒絕殺,你說他是哨響前出手的,他說他是哨響後出手的,就差那麼零點幾秒,裁判也是人,不可能一隻眼睛盯著你的手同時另一隻眼睛盯著計時器。所以為了避免這樣的誤判錯判,NBA非常需要一種高科技的手段來解決這個難題。2002-03賽季這個“手段”終於出現了,它就是錄像回放,每當球賽進入關鍵時刻,或是需要確認球員是否惡意犯規,或者球員離開替補席參與衝突,錄像回放將被裁判請出,作為“尚方寶劍”來做出最準確的裁決。

錄像回放投入使用的近十年來,的確發揮了重大作用,像2010年總決賽上,由於凱爾特人和湖人旗鼓相當,每到最後時刻都焦灼萬分,一個出界球常常都讓裁判難以分辨,錄像回放被多次使用,其中第三場的最後階段就用了三次,看了錄像後,裁判對前兩次的判罰做了修正,而第三次則維持原判。越是關鍵的籃球比賽就越需要準確的判罰,一次誤判錯判就有可能讓一支更好的球隊蒙受不白之冤,回放錄像正是為了查出真相而存在,它就像一個冷酷無情的偵探,永遠只將真實展現給大家。

3D技術

NBA聯盟稱霸全球 科學技術功不可沒

3D技術能讓觀眾看到許多細節

自從3D技術開始應用於電影院以來,精彩的體育賽事也被列入了亟待3D開發的領域。2009年2月14日的鳳凰城NBA全明星賽Cinedigm Digital Cinema使用專門為3D放映而特別製作的數字攝像機為觀眾帶來了一場高質量的體育賽事轉播。此次賽事在35個州80家影院超過120塊銀幕上進行了3D放映,球迷們佩戴3D眼鏡觀看了比賽的現場轉播。整個過程好比一場演出,後臺設置在亞利桑那菲尼克斯的美航中心體育館,而劇場則遍佈於當地影院的大銀幕。 隨後NBA嚐到了甜頭,很快於第二年和ESPN確定了3D直播的比賽,首場是2010年12月18日尼克斯主場迎戰熱火。運用3D技術直播比賽,能讓球迷看到很多2D畫面所沒有的場景,低角度的攝像機可以讓球迷欣賞到球員是如何跑位的,身臨其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