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北京最擁堵國貿橋逼瘋?全球多位知名設計師拿出天馬行空的“拯救”方案,哪個更有效?

被北京最拥堵国贸桥逼疯?全球多位知名设计师拿出天马行空的“拯救”方案,哪个更有效?

北京最擁堵的國貿橋

嚴葭淇

北京最擁堵地段之一的國貿橋十字路口,對於那些每天必須經過這裡的人來說,無論採用什麼樣的通勤方式都太痛苦了。

曾經有4位全球知名設計師,用他們的設計探討了該拿這個令人崩潰的路口怎麼辦,其中一個設計方案還獲得了兩項國際大獎;還有一個景觀設計團隊,更花費了6年時間,想把這裡變得更通暢美好。

最新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建成了世界上數量最多、高度最高的摩天大樓;而景觀設計告訴人們,這是不是我們想要的城市……

現實的國貿橋,有多骨感?

BAM是一家位於北京的綜合設計工作室。工作室由來自美國一所建築學院3位志趣相投的合夥人聯手創建。來中國後,他們漸漸將目光更多地投注於城市景觀,以便解決一些他們感同深受的城市問題。

BAM和國貿橋的關聯緣起於2011年。當時,他們擠在鼓樓的一個四合院裡辦公,還在雙井有一間辦公室。他們每天通勤都要經過國貿橋,無論坐出租、開車、騎車,還是坐地鐵,國貿橋都是他們繞不開的噩夢。通常步行通過這裡最長的一段距離要8-10分鐘,而開車坐車是最慢的方式,尤其是早晚高峰,步行要比坐車快得多。

“這把我們逼瘋了。對於那些每天必須經過這裡的人而言,這個十字路口簡直是這個星球上最可怕的地方,不論採用什麼交通方式都太痛苦了。”景觀設計師、BAM聯合創始人之一的Jacob Walker如此表述他的絕望情緒。

一天,他們突發奇想,如果我們來重新設計國貿橋,會有什麼不同?他們很自信,覺得一定能讓這裡變得更好。但沒想到的是,這個項目最終持續了整整6年,BAM自成立起幾乎一半的時間都搭進了這個虛擬的規劃項目。

他們先和政府有關部門分享了有關國貿橋的構想,人們都表現出濃厚的興趣。但他們並沒有獲得希望的實際支持,而這並沒有妨礙他們開始對國貿橋十字路口的設計。

他們細緻地丈量比對了國貿橋的理想版和現實版的距離:理想中,這裡該是高樓林立、摩登高效、寸土寸金,引領世界的商業中心;現實中,這裡雜亂無章、疏於管理,十字路口的設計甚至不符合城市交通的基本標準,且有大片區域是無用、空置甚至髒亂的。

而造成這一切的原因在於,國貿橋不是“一天”建成的。這個交通樞紐在過去30年中,先有了東西向,後是南北向,最後有了環路。且每次添加,都只為機動車考慮,而非行人。

很明顯,國貿橋需要一個景觀層面的解決方案。為此,他們花了一年多的時間對國貿橋樞紐進行了詳盡的觀察研究。他們測量了所有的車道和轉彎半徑,由於該路段處於不斷髮展變化中,經常某個地方就多出一條輔路,因此他們也不停地更新圖紙。

他們發現,整體分3層的國貿橋區域佔地近21公頃,其中約38%是道路面積,但只有10%的道路是相互重疊的,因此這些道路實際使用效率是極低的。除道路外,這裡還有大量空地、停車場、公交站臺、市政設施、各種永久或半永久性質建築物、綠植等。

而早晚高峰的公交站是一個相當大的困擾:候車的人太多了,擠佔了人行道,並向馬路上蔓延,路過的行人舉步維艱,沿街的小販被擠到機動車道上。如此一來,公交車沒辦法停靠進站,堵車等連鎖反應就大概率地發生了。

除了繪製地面上發生的一切,他們還嘗試還原國貿龐大的地下系統。而這也是非常不樂觀的。這裡是地鐵1號線和10號線的換乘處,有一條通道卻非常狹窄,早晚高峰換乘的人們像沙丁魚一樣奮力通過,一旦發生火災或其他意外,人們根本無法逃離。

然後,他們又花了一年的時間,統計了進出站的人數、換乘地鐵的人數、穿越十字路口的人數,以及自行車、三輪車和所有來往交通工具的數目;統計了立交橋上每一層汽車的數量,有多少人在公交站等車、有多少趟公交車經過這裡,最終發現有超過50條公交線路會經過國貿;他們還計算了在一天的不同時段,開車經過這裡所需要的時間。

關於國貿橋,有多少個設計?

這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城市場景,也是一個非常有趣且高難度的設計項目。

在設計之初,他們先關注了其他設計師對國貿橋的設計構想。

首先是曾設計了迪拜哈利法塔的Adrian Smith和Gordon Gill,然後是CCTV大樓的設計師庫哈斯,最後是中國知名設計師馬巖松,他最近在北京的作品是朝陽公園附近的山形建築。這幾位設計師的解決方案都非常天馬行空。

Adrian Smith和Gordon Gill的方案是,在國貿橋上方架設一座美妙的“天空之環”。在該環形天橋方案中,人們要過馬路,必須先上樓,然後走環路,再從十字路口的另一邊下去。而該方案似乎有違人們的行為規律,因為人們討厭動不動就上樓梯。但該設計方案在2011年獲得了兩項國際大獎。

被北京最拥堵国贸桥逼疯?全球多位知名设计师拿出天马行空的“拯救”方案,哪个更有效?

Adrian Smith和Gordon Gill的“天空之環”方案

庫哈斯的方案並不直接針對國貿橋區域,而是選擇了CBD一期的最後一個地塊。那裡正靜候著更多高樓拔地而起,但庫哈斯拒絕了建造高樓的方案。他的建議是,建造一座“超級大樓”,跨立於國貿橋之上,將辦公室、公寓、酒店等功能設施一股腦全放進這座“超級大樓”,以在北京CBD形成一個四合院式的低密度生活區。該方案符合北京宜“水平”發展的理念,強調了批判性與反思性,但似乎是不可操作的方案。

被北京最拥堵国贸桥逼疯?全球多位知名设计师拿出天马行空的“拯救”方案,哪个更有效?

庫哈斯的“超級大樓”方案

被北京最拥堵国贸桥逼疯?全球多位知名设计师拿出天马行空的“拯救”方案,哪个更有效?

馬巖松科幻風的2050

馬巖松的設計,構想的是2050年的北京。他將一個流線型閃閃發光的巨型建築懸浮於整個CBD之上,這個酷似外星生物的巨型建築的上層還有一個空中花園。它看上去很酷,科幻感十足,但北京真的需要這樣一個科幻公園嗎?它對解決國貿橋的實際問題又有多少助益呢?

最後一個,是最好的嗎?

看了這麼多,似乎到了BAM亮明自己醞釀以久的方案的時候了。畢竟,關於國貿橋,他們想了太多,也做了太多。

他們的想法是:修建環狀公路,讓上下道路完全重疊,這樣道路可以變得非常高效。它可以承載更多的車輛,和車輛更快的行駛速度。還能釋放出足夠的空間,建造一個廣場和空中公園。

被北京最拥堵国贸桥逼疯?全球多位知名设计师拿出天马行空的“拯救”方案,哪个更有效?被北京最拥堵国贸桥逼疯?全球多位知名设计师拿出天马行空的“拯救”方案,哪个更有效?

BAM的“環形公路方案”

在解決好道路問題之後,為確保地面層和地下空間的緊密聯繫,可以用多層次的地下空間將各商場的地下一層、地鐵1號線、10號線連接起來;而公園的地下層慢慢向上延伸至道路下方,再將路口的各個部分連接起來。

他們並設計了公園的功能,和能開展的活動,因此在公園中心設計了一個湖泊,夏天人們可以在這裡有一些親水活動,冬天則可以滑冰。

此外,還有一些綠色空間,環路生長的植物,可以像海綿一樣吸收汽車尾氣;地面層有更長的過渡區域,供人們在公交站等地方上下車,也讓地鐵換乘暢通無阻;然後地下一層可以有各種店鋪或一個滑板場地,寬敞的中庭四通八達,將這些店鋪、場地和地鐵站連接在一起……

被北京最拥堵国贸桥逼疯?全球多位知名设计师拿出天马行空的“拯救”方案,哪个更有效?

BAM設計的空中公園和廣場

儘管綜合考量了各種因素,將國貿橋區域作為一種景觀,做了精密的設計,並做了很多實體模型,但Jacob Walker認為,該方案仍無法徹底解決國貿橋的交通擁堵問題。

“我們希望通過思考的力量,重新定義與強化一直以來我們看待景觀設計的角度和意義,也希望能夠為建築的主流提供一些不一樣的視角。”

同質化的中國城市,需要什麼?

近10年來中國城市迅猛發展,人們對生活環境的要求日益提升,景觀設計也隨之有了更廣闊的舞臺。

“什麼是城市景觀?它其實指的是建築以外的一切,包括建築之間所有的空間,它是城市的血肉。”

“一般來說,人們聽到城市景觀,首先會想到公園、河濱、溼地,似乎只有這些空間才算是景觀。但事實上,景觀是城市內部的硬質空間,是你每天走過的人行道、天橋、地下通道、地鐵站、公車站等等。除了實體層面,景觀也包括空間中人的活動。”

Jacob Walker的闡釋,釐清了人們通常以為的城市景觀只是城市的各種硬質空間,而其實它還包括城市人群在其中活動的各種軟質因素,而這更是景觀設計要備加關注的。

近日,世界高層建築與都市人居學會( CTBUH )發佈的《 2018 年高層建築回顧報告》顯示,2018年,中國建成了世界上數量最多、高度最高的摩天大樓。2018年,中國各地共建成 88 座 200 米以上的摩天大樓,佔全球總數的61.5%。隨著高528米的北京中信大廈的完工,中國已連續4年成為擁有當年建成最高建築的國家。

目前,中國城市面貌同質化嚴重,千篇一律的建築和景觀非常之多,因此更需要通過全新的景觀設計進行持續不斷地反思和突破,賦予它們煥然一新的面貌和功能。

正如Jacob Walker在講述國貿橋設計時的觀點, “有一點是這個提案裡最重要的,就是我們需要停止對摩天大樓的痴迷,停止再將它作為城市的標誌去看待。景觀將會為我們定義,這究竟是不是我們想要的城市。”(編輯嚴葭淇 主編王義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