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大難掉頭,拿什麼拯救香港海洋公園

【品橙旅遊】早在2016年就有分析稱,過於保守的香港海洋公園,未來可能會給它的業績帶來持續的懲罰。“船大難掉頭”的道理,可能在已經快40歲的海洋公園身上能看得最清楚了。

日前,香港海洋公園(以下簡稱:海洋公園)在其官方網站公佈的2017-2018財政年度業績報告顯示,該集團收入16.862億港元(約合人民幣14.88億元),較上一年度上升4%。但是,該集團的淨利潤虧損也高達2.365億港元(約合人民幣2.09億元),這也是該集團繼2015-2016年度錄得2.4億港元虧損、2016-2017年度虧損2.3億港元后,其業績連續第三年出現虧損。

船大難掉頭,拿什麼拯救香港海洋公園

實際上,這種短期的虧損並非是致命的,整體運營能力的好壞才是考驗一個主題樂園成敗的重要因素。有業內人士認為,對於香港的主題樂園來說,不依賴門票經濟,不依賴內地遊客,實施多元化的經營,依靠文化附加值,吸引更多的遊客,才更容易提升整體的盈利規模。

當遊客在園區內停留的時間越長,相關的消費就越多,海洋公園的收入結構,才會越接近國外主題樂園中的那些成功案例。

起死回生後,再度淪陷

已經年近四旬的海洋公園,始建於1970年。

在經歷了1998 年的金融危機和2003 年的“SARS”後,當時設備老舊、經營不善的海洋公園曾一度陷入虧損。後來,在曾經打造蘭桂坊的盛智文主導的一次大規模擴建後,海洋公園起死回生。

海洋公園公開數據顯示,2012年,海洋公園的入園人數達到了750萬人次,比2007年增長了近50%;其家庭和獨立遊客在園區的遊玩時間達到了8小時。此外,在2012、2013、2014財年,海洋公園的盈利分別達到1.09億港元、2.42億港元、3.32億港元。

從歷史數據上可以看出,得益於盛智文主導的這次大規模擴建,海洋公園在當時全年客流量就已經穩定在700萬人次的高位。儘管2015財年訪港遊客數出現下滑,但也沒有對海洋公園的客流產生特別大的影響。

然而,海洋公園的上述光環,並沒有維持太長的時間。

海洋公園在2016年年底公佈的年度業績報告顯示,截止至2016年年中,其業績錄得了2.41億港元的淨利潤虧損,這也是近30年(從2016年往前推)來最大的一次虧損。另外,報告期內的入園人數為600萬人次,同比跌幅達到近20%。

為了吸引遊客能從口袋裡掏出更多的錢,除了開拓新園區、增加新的遊藝項目外,海洋公園還將目光瞄向了門票——從 2017年元旦起,日間成人門票價格升至 438 港元、兒童則升至219 港元,提價幅度近14%。這也意味著,三口之家去一次海洋公園,相當於要一次性掏出近1100港幣。這樣的高票價,即使是入園,也很難說要玩多少個項目,才會讓人覺得物有所值。

事實上,海洋公園2017財年和2018財年的業績報告也表明,其企圖通過門票漲價的手段達到盈利的目的,收效甚微。畢竟,在營收結構調整上,主題公園依賴門票經濟已經成為了過去。對於海洋公園在客流不佳的情況下,還要靠門票漲價來維持收支平衡,這事聽起來本身就並不靠譜。就連北京地鐵這種年客流達到幾億次的“車票經濟”,也遠不能填補運營虧損。

暫不提升門票價格

面對淨利潤三連虧,海洋公園強調,入場門票暫時不會漲價。此外,園方還將計劃投入3.1億港元,用於各式各樣的旅遊推廣及教育項目,其中便包括燈光匯演等。

在景鑑智庫創始人、首席分析師周鳴岐看來,提升門票價格對於客群定位偏中低端的主題樂園或許是一個提升收益增長速度較好的辦法,因為這類目標客群需求相對簡單、消費能力也有限,在園內二次消費金額較難提高。但是,對於類似迪士尼這類國際頂級主題樂園來說,其IP吸引力和溢價效應較強,遊客的人均消費遠高於一張門票的錢,所以更常用的手法是,以高出其他樂園不多的票價吸客,並限制攜帶食品入園等手段,促進園內二次消費。比如上海迪士尼門票399元,上海歡樂谷230元。如果門票定價過高,形成入園門檻,經營效益可能會適得其反。

北京聯合大學旅遊學院副研究員楊彥鋒也認為,通過提高門票的價格來獲益的手段本身就有一定的侷限性,因為門票不可能無限制地提升。此外,提升門票價格它還會帶來一定的市場副作用——進一步抑制消費的需求。

周鳴岐認為,如果說2017年年初對門票進行漲價,是因為海洋公園面對客群流失和自身在二次消費方面已經沒有多大的挖掘空間而不得不採取的一個提高收益增長的手段;這次入園門票暫不提價,則是海洋公園可能已經意識到繼續提升門票價格,將會形成門檻,讓更多的遊客對海洋公園望而卻步。“遊客對門票價格會有一個接受度的區間,超過了這個區間,遊客量就會大幅下滑。如果說增加門票價格的空間已經很少,那麼剩下的,就只能靠提升經營能力、提高二次消費、同時降低運營成本。”

對於海洋公園而言,想要實現扭虧為盈,就得更加有效地控制成本費用,吸引更多香港本地和國際遊客。此外,單純的玩樂在哪都可以體驗,文化影響力決定了旅遊產品的衍生力和消費人群的規模與忠誠度。當遊客在園區內停留的時間越長,相關的消費就越多,海洋公園的收入結構,才會越接近國外主題樂園中的那些成功案例。

楊彥鋒認為:“(海洋公園)想提升盈利,還是要通過深挖內部的潛力,在消費者自願的基礎上,利用園區的二次消費和附加服務來獲得盈利。這種方式不僅更加穩妥,也更加符合景區發展的大方向。”

旅遊業資深人士王興斌建議,海洋公園還應從購物、餐飲、IP衍生品等多方面豐富其旅遊產品,全方位打開銷售渠道,以有效提振業績。

計劃新增四大項目

對於2018財年業績虧損原因,海洋公園解釋稱,是因為娛樂和遊人款待服務方面的投資增加,設施維修成本及其他營運成本上漲及折舊高等。

實際上,主題公園想要實現扭虧為盈,都是一個套路——通過持續不斷地擴建嶄新的遊樂設施和娛樂體驗,吸引新增及重訪旅客,從而刺激遊客的消費。

海洋公園宣佈,未來計劃新增四大項目,包括立體投射燈光匯演、STEAM教育和保育教育項目、以科技為主的教育中心,以及在多地舉行生態旅遊項目。

在消費升級的環境下,主題公園的生命力想要可持續發展,就需要不斷投入資金,對園內設施、服務及產品等進行更新與升級。

在土地資源匱乏的香港,像迪士尼、海洋公園這樣的大體量娛樂綜合體,不管是對本地人還是遊客來說,這裡都還是家庭旅遊時的首選項目。而只要遊客能夠進入海洋公園,這裡仍是一個頗具吸引力的消費場所。

王興斌認為,此次,海洋公園新增教育類項目,有利於強化海洋公園的主題教育,進一步吸引親子、研學旅遊客群。

對於主題樂園來說,在娛樂消費不斷升級,娛樂選擇更加多元的今天,儘管擴建不失為一種重新吸引顧客迴歸的方式。但是,擴建需要龐大的資金,時間週期也比較長。在前期,新階段擴展計劃導致相關的折舊及營運開支一般都會佔據較大成本,從而導致短期虧損。

根據迪士尼多年來一直堅持的“三三制”經營原則,即每年將淘汰三分之一的硬件設備,更新三分之一的設備、維護三分之一的設備。每年的運維費用十分高昂。

周鳴岐表示,“從世界上其他多個迪士尼樂園引進項目持續虧損的先例來看,更為關鍵的可能是5年以後遊客的新鮮感過了,是否會有大幅度的遊客數下降?如果運營成本依然居高不下,是否還能盈利?”

儘管如此,這種短期的虧損並非是致命的。因為,如果一個主題樂園的運營能力足夠強大,其在數年內依靠強勁收入實現整體淨盈利並非難事。所以,運營能力的好壞將是考驗一個主題公園成敗的重要因素。

以東京迪士尼樂園為例,日本人擁有100%的經營權、人事權、財務權,100%的日本迪士尼股份處置權。這也意味著,美國人無法染指日本人的經營管理(包括財務)。結果,全球管理最好、效益最好的迪士尼樂園出現在了日本。

反觀巴黎迪士尼、香港迪士尼、上海迪士尼,華特迪士尼都參與了實際的運營,有的甚至掌握了絕對的運營權。但是,其糟糕的運營能力,導致了巴黎迪士尼開業25年卻虧損23年,香港迪士尼已連續三年出現虧損(截止2017年年底的統計數據)。上海迪士尼在2017年6月16日(開業一週年)已累計接待遊客超過1100萬人次,但2017年9月末在運營後的首個完整財年實現收支平衡卻是努力實現的目標——沒看錯,如此大的客流,如此高的人均客單價(有媒體報道稱人均消費2000元以上),上海迪士尼居然剛剛有望收支平衡?

聯想到王健林所說“好虎架不住群狼”,“20年不盈利”之說,或許王建立並非看不起迪士尼的IP,而是看不起迪士尼的運營能力。(雲宮迅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