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化作戰時代就要來了?俄軍有話說:大勢所趨

俄羅斯近年來研製的多種無人武器裝備時常出現在媒體聚光燈下。整體上看,俄陸海空軍均已應用無人裝備,其中陸軍無人裝備研發最受重視,但俄無人武器研發在製作工藝和電子技術方面仍存短板。分析人士認為,長遠來看,人工智能在無人武器裝備上的應用將是大勢所趨。

研發多點開花

新華網報道,俄羅斯陸軍機器人主要是無人駕駛的履帶裝甲車。小到1噸重、大到約14噸重的陸軍機器人,可在遙控下完成巡邏、偵察、追蹤、阻截、攻擊等任務。此外,俄還有形似軍犬、快速奔跑的機器人可供火線運輸彈藥給養,還有剷車式機器人可將戰場上的傷員用剷鬥送回後方。

俄海軍機器人——無人潛航器可組團偵察水面下及海底環境,觀測可疑物並用炸彈摧毀敵目標。其中功能最為強大的“波塞冬”核動力潛航器,其航速超過現有魚雷和潛艇,可實施洲際潛航。它發射的核彈頭魚雷,具有百萬噸級梯恩梯(TNT)爆炸威力。

俄在今年勝利日閱兵時首次展示了察打一體的“海盜”無人機和“角鯊”無人直升機。這兩種機型都能實施偵察、電子干擾並用導彈攻擊地面和水面目標。

俄電子戰部隊、防空兵和空天軍下屬航空兵已分別配備“勇士歌”“王者”和“羽翼”自動指揮系統,可將各種渠道獲取的情報彙總後,用人工智能技術進行整理分析,針對裝備管理、戰術選擇和攻防方案自動提出建議、供指揮員決斷。不久前,“王者”和“羽翼”系統實現聯網,以便共享情報、協同作戰。

首重陸軍技術

俄軍事期刊《祖國武庫》副總編德羅茲堅科說,目前在俄軍工單位的無人裝備研發項目中,首重陸軍機器人研製,經費撥付也側重這一領域。“在各種陸軍機器人中,遙控重型機器人戰車堪稱‘支柱’項目,但俄在重型機器人戰車研製方面尚有課題需要攻關。”

對於美國極為重視無人機開發一事,德羅茲堅科認為,美軍認為其僅靠空軍和遠程打擊武器就能基本贏得戰爭。但俄軍制勝理論與美方不同,俄方認為即使在機器人作戰時代,陸軍機器人依然會發揮非常重要的作用。

俄研發前景看好的天王星9號偵察與火力支援機器人戰車、天王星6號掃雷機器人,均在敘利亞戰場經受了檢驗。目前俄專家正根據暴露出的問題,對這兩款機器人進行深度改進,隨後它們將正式裝備俄軍。

俄《共青團真理報》軍事評論員巴拉涅茨表示,目前俄用於研製陸軍機器人和無人機的費用大體相當,海軍機器人的研製優先程度次之。

“目前俄部分導彈已裝有人工智能設備,”巴拉涅茨說,“在導彈飛向預定目標時,若人工智能設備在中途甄別出了價值更大的目標,導彈可自動轉向攻擊後者。因此這種導彈被非正式地稱為‘導彈機器人’。”

短板與前景

巴拉涅茨介紹,俄軍用無人技術研製始於蘇聯後期。在蘇聯解體後,這項研製工作一直停擺,從2010年起重新受到重視。

對於軍事無人技術領域的問題,巴拉涅茨說,一是俄方在這一領域的某些製作工藝和所用電子技術方面尚未擺脫對國外依賴,在西方制裁背景下,雖然軍工系統實施“進口替代”計劃,但短時間內無法完全獨立;二是俄在上世紀90年代失去了若干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軍用機器人研發團隊,造成科技水準下滑。

德羅茲堅科則表示,總體來說,俄軍用機器人在研發理念和創意方面較為先進。“如果對比俄天王星9號機器人與美軍同類機器人,俄機器人的車體和指揮通信頻道有更好的防護手段,火力也更強。”

對於無人技術的研發前景,俄國防部下屬社會委員會委員科羅琴科說,目前各國的軍用機器人大多是由專業操作員遙控的作戰機器,未來擁有人工智能、可自主完成任務的機器人將成為發展方向。

德羅茲堅科表示,目前軍用人工智能技術不夠成熟,只用於一些輔助裝備,如俄防空系統的某些分系統採用了人工智能技術,可自動區分目標的危險等級,並提供決策方案供指揮員選擇。

機器人戰士也有軟肋。巴拉涅茨指出,對付軍用機器人的重要手段是電子戰。俄軍已能通過電子戰擾亂敵方無人機的作戰指令,更改其作業目標或航向,或者迫使敵方無人機降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