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斯克:中國這成就首次超美

今年中國在太空探索領域的發展進步神速。尤其是在軌道火箭發射數方面,截至目前,據外媒數據顯示,中國以36:34領先美國。


馬斯克:中國這成就首次超美


圖自RocketLaunch

這讓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 X) CEO馬斯克不得不感嘆:“中國在太空領域的進展令人驚歎。”

他表示,今年也是中國首次在軌道火箭發射數上超越美國。

而觀察者網查閱長期跟蹤各國火箭發射新聞的RocketLaunch網站發現,在2018年的最後一個星期內,中國還將有2次發射計劃,而美國只有1次。這意味著年內美國已經無力反超中國。

美國專家:中國不是威脅,NASA可以尋求中方合作

24日,馬斯克在推特上轉發了《科學美國人》雜誌的有關我國探月工程嫦娥四號探測器成功發射的文章,並評論道:“中國在太空方面的進步令人驚歎,今年他們完成的軌道發射數量首次超過了美國。”


馬斯克:中國這成就首次超美


早前據新華社消息,嫦娥四號探測器於12月8日凌晨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最終將實現人類首次月球背面軟著陸和巡視探測。

《科學美國人》表示,雖然目前中國並未透露嫦娥4號的具體登月時間,但有美國專家預測,嫦娥四號將於2019年1月初實現登陸。

文章認為,嫦娥四號的發射不僅證明中國具備過硬的科學技術,同時還為“中國即正在成為新型超級大國”釋放了信號,“這是中國軟實力的體現”。


馬斯克:中國這成就首次超美


12月8日2時23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嫦娥四號探測器 圖自新華社

同時,美國、印度等國均有自己的“月球探索計劃”。對此,喬治華盛頓大學政治學教授羅格斯頓(John Logsdon)認為,不能僅僅把中國的探月計劃視為一種“競爭”、“威脅”。

他甚至覺得,可以把中國視為“合作對象”。“與其把嫦娥四號看做對美國領導地位的一種‘威脅’,美國國會還不如讓NASA(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多和中國合作,開創一種真正意義上的國際(太空)探索模式。”

無獨有偶,美國太空政策分析網站“空間政策在線(spacepolicyonline)”編輯史密斯(Marcia Smith)也持同樣觀點。“NASA正愁想在登月火箭上裝配後激光向反射器,或許NASA可以和中國合作,放一個在嫦娥五號上面。”(觀察者網注: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研究發展部部長王巍曾透露,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預計在2019年發射。)


馬斯克:中國這成就首次超美


中美對比軌道發射數,美國年內無力反超

另一方面,據RocketLaunch網站數據顯示,截至12月23日,中國在2018年已經進行了36次軌道發射,美國以2次之差(34)位居其後。在世界範圍內,中國和美國也位居各國軌道發射數的前兩名。


馬斯克:中國這成就首次超美


三至六名分別是:俄羅斯(14次)、歐洲阿里安航天公司(11次)、印度(7次)、日本(6次)

未來一週內,數據顯示,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還將在明天(25日)迎來年內收官之戰:通信技術試驗衛星三號將由長征三號丙火箭自西昌發射。12月29日,長征二號丁火箭將搭載鴻雁星座首顆試驗衛星於酒泉發射。

美國方面,加利福尼亞州範德堡空軍基地計劃於12月30日發射德爾塔-4重型運載火箭。

也就是說,2018年中國計劃完成軌道火箭發射38次,美國計劃完成35次,將無法在年內超越中國。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軌道火箭發射的日程安排可能會改變。

馬斯克稱,這也將是中國進行的軌道發射數量首次超過美國。觀察者網查詢NASA數據,去年(2017年)美國實現軌道發射29次,俄羅斯21次;而當年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並沒有對2017年中國航天發射次數給出一個權威的數字,外界預測為20次左右——當年中國位列全球第三。

2016年,我國創下22次航天發射的記錄,美國當年發射23次,俄羅斯僅17次。

如今中國火箭發射已經成為世界第一,美國《麻省理工科技評論》也注意到了這一點。本月20日,該期刊發表題為“2018年中國比任何其他國家發射更多進入軌道的火箭”一文,稱“中國的太空項目正在進入成熟期”。

文章強調,除了政府項目外,如今中國多傢俬營太空企業正競相開展衛星發射業務。私人出資的太空初創企業正在改變中國太空產業。而即便沒有這些企業推波助瀾,中國也將成為與美國比肩的太空大國。

對於中國專家而言,今年是長征系列火箭“高密度發射”的一年,同時也是充滿挑戰的一年。

今年頭43天,長征系列火箭就完成了7次成功發射,平均不到一週實施一次發射,全年發射密度預創歷史新高。當時,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長征三號甲系列火箭總指揮岑拯表示,對於長三甲系列火箭,高密度在後續幾年裡將會成為常態。從2018年到2020年,長三甲系列火箭預計將執行40次發射任務。

長三甲系列火箭總設計師、中國科學院院士姜傑說,面對高密度發射的挑戰,火箭研製隊伍將之視為壓力,更將之視為動力。長三甲系列火箭自誕生之日起,就承擔著我國火箭探索系列化、通用化、組合化發展模式的重任。

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長征十一號火箭總指揮楊毅強表示,如此“高密度”是前所未有的挑戰,“未來火箭研製團隊還將研製更大規模的商業型固體運載火箭,力爭運載能力更大、發射成本更低、發射週期更短”。

另一方面,今年也有中國首枚民營運載火箭“朱雀一號”試飛的例子。雖然最終未能進入軌道,但專家對此作出了肯定。

上海交通大學航空航天學院常務副院長吳樹範對澎湃新聞記者表示:“藍箭航天畢竟是一個剛成立三年的新公司,雖然最後發射不理想,但現在回過頭來看,‘朱雀一號’的發射還是基本成功的,它走完了80%以上的路。比起Space X第一次發射在起飛25秒後失控,藍箭航天第一次發射就邁出了三步跳,成功完成了第一級、第二級和整流罩的分離,實現了第三極的順利點火和前期加速飛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