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村九間房的變遷

來源:樂亭文化研究會《讀樂亭》雜誌/樂亭故鄉人網站(www.guxiangren.com)專版

漁村九間房的變遷

漁村九間房的變遷

漁村九間房的變遷

地處樂亭縣和昌黎縣交界的入海處的灤河口,形成於1915年,至今已有百餘年曆史。上世紀二十年代,有一個山西省退伍的軍隊士兵一路逃難來到這裡,見此地東臨渤海,北依灤河,地廣人稀,適於狩獵,就蓋了一間窩鋪住了下來,以打獵為生。人們不知他的真實姓名,都把他叫“蔣二”。後來捕魚戶張明起、孫從理、孫幫玉先後來到這裡,在海邊上用秫秸、茅草搭個臨時窩棚安頓下來。窩棚鍋臺連著炕,用茅草封頂,千瘡百孔,躺在炕上可以數星星,屋頂還時常被大風颳走。再後來外省、外縣的逃荒者也陸續來到這裡,或打漁為生,或在海邊開荒種地餬口,漸漸形成了一個以漁業為主的小漁村。由於當時零散著九間小草房,過往的人們就叫這裡“九間房”。 所以九間房的村民有來自九州十八縣之說。

“苣蕒菜,鹽蓿草,棘疙瘩蓋房沒有倒。”這是流傳在九間房村民口中的一句民謠。就是說,九間房一帶的灤河口灘地上,到處生長著茂茂密密的苣蕒菜、鹽蓿等野菜,是漁民度荒年的主要食物;海灘上長滿葦草根的泥土,用長刀切成塊,風乾後很硬實,當地人叫它“棘疙瘩”,用它壘牆蓋房,雨淋不壞,風吹不粉。九間房人就是這樣在灤河口的灘地深處,度過了一個個艱難歲月。由於地處灤河入海口附近,歷來交通不便,滿目荒灘。建國前,很少有人問津,基本保持了原始的自然狀況。

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藏匿在灤河口灘地深處的九間房,因地理位置特殊,戰時能進能退,能打能藏。是中共開展革命活動較早的地方,成為紅色的革命根據地。在抗日戰爭末期和解放戰爭初期,在九間房村西南的一個沙坨里,藏有八路軍、游擊隊的彈藥庫和軍需庫。九間房沿海一帶,是國民黨大“掃蕩”時解放區軍民“跑反”的最理想的躲避之處。我黨地下領導人鍾克東、張子明、趙惠章、薑桂香等在這一帶打鬼子,就經常隱蔽在九間房的海鋪上。解放戰爭時期昌黎縣縣長周建平堅持鬥爭,經常乘漁船漂泊在海上躲避國民黨的搜捕。1947年,解放昌黎縣城的戰鬥打響後,昌黎縣大灘村婦女幹部馬淑雲用渡船親手轉過來20多個傷員,藏在九間房及灤河附近的幾個村莊裡。九間房村的堡壘戶中,照顧傷員的任務全落在婦女身上,她們為傷病員接屎接尿,喂水餵飯,精心照料,兩個月後傷員全部傷愈又奔赴東北戰場。

九間房村是姜各莊鎮最東端,緊臨海邊,離樂亭縣城最遠的一個沿海小漁村。走進九間房村的村口,略顯破舊的大門牌坊上赫然寫著一幅對聯,上聯是“渤海之濱魚肥蝦鮮蟹味美”,下聯是“灤河南岸糧豐畜旺皮毛珍”,寫得非常貼切而大氣。村中空氣中瀰漫著魚腥的氣味和大海的氣息,婦女們坐在小板凳上,一邊聊天一邊織補著漁網。這裡80年前是大海,海水向南退去後形成一片灘塗。時過境遷,如今的九間房村已經發展成為擁有516戶、1600餘人的漁村。正所謂人世有代謝,往來成古今,讓人們不禁生出滄海桑田之嘆。

現在全村漁業戶70餘戶。捕撈漁船200多艘。養殖漁船、輔助船52艘,每年捕撈海貨300噸到1000噸,年產值超千萬元。漁業帶動了九間房村運輸、銷售、網具等相關產業的發展,從業人員達400餘人,旺季的時候超過1000多人,當地的婦女都是一年四季為漁船服務的。

漁業發達 靠海吃海

此地北側受昌黎縣沙丘(即黃金海岸沙丘帶)的阻隔,南側以灤河岔(二灤河)為界。河口岸線南起狼窩口,北至塔子溝,全長23公里。岸外有斷續的濱外沙壩,多潮汐通道。灤河口沿海水域,由於大小河流輸入大量營養物質,因此,漁業自然資源種類多,魚、蝦、貝、蟹應有盡有,形成優良漁場。是對蝦、毛蝦、梭子蟹、海蜇等20多種海洋經濟品種天然的生長繁衍之地。

灤河口漁港距九間房村3裡地,人稱東大河碼頭。主要有防波堤、碼頭、永久圍埝、加油、加水設施,有16個泊位,可容納 1000條船同時入港停泊。現總投資1.8億元,漁港水域總面積現已達37.1萬平方米,陸域總面積23.3萬平方米。建港初期主要是為解決東大河漁船避風、靠泊、補給、裝卸,後來姜各莊鎮政府把漁港建設作為推進漁業結構調整、提高漁業綜合效益、促進漁民增收的有力契機,逐步把漁港建設成為集漁船避風、補給、漁業生產休整、水產品交易、休閒漁業及濱海旅遊於一體的產業基地。

每年過完春節,漁民就出海打魚。剛開始,漁民是單獨出海,後來結伴出海。2011年在縣水產部門積極引導和扶持下成立了漁民協會,會長劉佔成,副會長張福林(九間房村村長)。七八艘漁船為一個船隊“抱團”出海,這樣,誰家的船在海上出了事兒,大家都會幫忙救助,哪裡有魚,大家也都會通個氣兒。協會成立後,統一組織漁民出海作業、統一購置漁需物資、統一開展生產技能培訓、統一組織海產品銷售、統一進行海上事故救助。漁民得到了更多的實惠,入會的積極性更高了,目前入會捕撈漁船已達200多艘。每到魚汛期,漁船出港時紛紛拉響了出船號角,200餘艘漁船,由外而內,一艘一艘緩緩駛出港灣,浩浩蕩蕩,開赴海洋漁場開展漁業生產,場面壯觀。

當漁船陸續陸續回港時,遠遠望去,漁船上懸掛著五星紅旗,近前看還懸掛、鐫刻著“一帆風順”的字樣。漁船上裝滿了魚蝦。碼頭上停著數十輛來自唐山、秦皇島、北京、天津和東北等地大小貨車等著出海捕撈的船回來走貨。漁船入港,售漁的小販們蜂擁而上進行交易,過秤、裝進運輸車,然後迅速開往唐山、天津、北京、瀋陽等城市。

關於潮漲潮落漁民們有一句順口溜:“初一十五兩頭幹,初八二十三半夜晌午幹”。意思是說,海水每天兩個潮,農曆初一和十五這兩天,潮水早上6點和晚上6點退潮,此後每天向後順延40分鐘,到初八和二十三這兩天,潮水在夜裡12點和中午12點退潮。漁船返航的時間就是在退潮以後。

九間房船塢道是河北地區較大的船塢之一,2004年建成。共有防波堤全長1606米,其中東堤長1041米,西堤長565米,為拋石斜坡堤,東西兩堤環抱;航道全長1500米,航道寬度50米,航道及港池深水區最低潮位水深-4.3米。港池其它部分底標高-2.8米,漁港水域能夠滿足350馬力以下的漁船24小時自由進出漁港,能夠容納1000條漁船停泊、避風、加油、加水和物資供應。漁港陸域建成永久圍埝1000米,供水管線800米,進港施工道路1285米,塢道水下長度220米,加油、供電、導航工程等設施齊全,對進一步推動灤河口漁港的發展有著積極作用。

九間房的海產品繁多。既有淡水魚蝦,又有深海的產品,主要有小黃魚、帶魚、對蝦、海蜇、毛蝦、稜子蟹、馬鮫魚、黃姑魚、真鯛、梅童、青鱗魚、鰳魚、鮁魚。當地人會這樣向你介紹這裡的海產品:全年中最肥美鮮嫩的是一鮃二鏡三鰨偏,鰨偏即偏口魚或者叫比目魚。各個季節中最鮮美可口的是春鰵秋鱸白眼割谷。意思春天鰵魚、秋天鱸魚、割穀子的時候白眼魚最肥美、鮮嫩。秋末冬初的楞巴魚,剛開海的麵條魚,五一前後盛產的皮皮蝦、中秋節時新出海的梭子蟹,還有河蝦、基圍蝦、狗兒蝦等等,就連過去人們不吃的海螺、海蚯蚓、海腸、海膽等等,如今都成了人們飯桌上的美味佳餚。特別是海楞巴魚(也叫海愣幫兒,這種魚春天產卵後母體就死去,只在海里生長一年),在深秋初冬季節最好吃。

養殖首創 引領市場

從前,夏季灤河的水很少,又是休漁期,數百艘漁船在小港裡靜靜地泊著。到了冬季,海邊沒有了夏日的喧鬧,沙灘也進入了冬眠,漁民們忙著織網、補網,準備投入來年新的征程。近年來,人們開始在近海大面積養殖扇貝,因為這裡有灤河口區發育的濱外沙壩,是阻擋海水入侵的天然屏障,濱外沙壩後側的灘塗,不直接受波浪的衝擊,適宜發展養殖業。又因本地區河汊較多,鹹淡水混合作用強、營養鹽豐富、距海近、引海水養魚蝦方便等,有利於發展養殖業。從1993年引進開始,沿海地區的淺海扇貝養殖越搞越熱,養殖面積越來越大。隨著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升級,逐步形成了海水養殖、工廠化、灘塗、淺海等多種高效養殖模式。

本地人最早養海參是趙利民,他既趕上了海參七八十元一斤的好行情,也遭遇了一斤40元的低迷市場;既經歷了買參苗養質量不能保證的心酸,也摸索出了海參育苗技術。到2018年,他的公司已有養殖面積4500畝,下設兩個養殖分公司,有兩座綜合育苗室,水體2.3萬立方米。2017年產海參突破10萬公斤。

除了養殖海參外,蝦、貝、魚立體養殖,呈梯形佈局。在灤河口一帶,建起了數千畝的大片養蝦池,產量可觀,每畝百斤以上。2018年,海水養殖總面積已達33.4萬畝,其中:灘塗貝類養殖27.5萬畝;淺海毛蚶養殖3000畝;對蝦養殖5.5萬畝;魚類養殖1000畝。

特別是樂亭縣豐浩海水養殖有限公司,多年來以打造“高產、優質、高效、安全”現代漁業為方向,以科技創新為動力,探索建設綠色生態科學示範區,推廣扇貝筏式掛養和魁蚶底播等綜合立體養殖技術,推廣面積達到20萬畝,生產的扇貝養殖綠色生態科學示範區被認定為省級無公害示範基地,所產的海灣扇貝被認定為部級“無公害農產品”。

全面發展 多種經營

“觀滄海、捕海鮮、購海貨、住漁家”。近年來,縣政府引導漁民“轉身”從事休閒漁業,如今九間房的漁港上,飯店、超市、手機店林立,服務設施齊全,老闆大都是九間房村村民。一些小馬力漁船轉產為海釣船或觀光用船,漁民變成了“導遊員”。建有休閒漁業旅遊公司2家、經營性垂釣園10餘家。養蝦池每年也在適當期間向遊客開放,遊客還可以乘船到海面上或漁港碼頭進行體驗性拖網捕撈、到大小溝渠中自然垂釣,體會漁家風情。另外,藉助工廠化養殖還開發了魚類觀賞休閒項目,遊客可到養殖車間盡情欣賞各類魚的外表體態及棲息、攝食等。漁民和養殖戶從休閒漁業中得到了較好的經濟實惠,並帶動了餐飲、旅館、娛樂等相關行業的繁榮。濱海遊客為本地漁民提供了“靠海吃海”的新途徑。

最引人入勝的是觀滄海。這裡是灤河和渤海交匯節點,站在九間房村南面轉彎處,盡情地觀賞入海口的開闊、渺茫和喧囂。漁船出出進進,海浪層層翻滾,風聲、浪聲、機船聲混在一起,轟轟作響。海灘上,雪樣晶瑩剔透的海蜇如傘落岸,優雅的海鷗和不知名的水鳥在風中翩舞飛翔,海浪從遠處慢慢湧動盪滌著沙灘,歸航的漁船乘風破浪從遠處駛進漁港,此時,觀賞者的心境就會像大海一樣開闊。

這裡交通便利,直通樂亭、昌黎縣城的汽車班車定時往返縣城。每逢農曆五、十為集日,帶雨棚的門市,商鋪、旅店、飯館比比皆是。不管是集日或不是集日,這裡總是車水馬龍,熱鬧非凡。

河口地區還擁有大片地勢平坦的灘塗,是鹼蓬(鹽蓿)等耐鹽植物的草場,適宜發展畜牧業,在九間房東邊已開闢多個畜牧場。

軍民聯防 保駕護航

九間房治安隸屬唐山邊防支隊九間房邊防派出所管轄。2007年5月,唐山邊防支隊確定該村為首批創建的“愛民固邊模範村”。每到伏季休漁期。唐山邊防支隊及時組成多個服務隊,幫助漁民整理網具上岸休漁。2013年7月10日,九間房邊防派出所迅速破獲一起冒充軍警人員販賣假冒軍用製品案,將兜售假冒軍用望遠鏡、軍用帳篷等物品的兩個遼寧青年農民抓獲,保證了村民的財產安全。2009年4月19日深夜,冀樂漁2339號、冀樂漁332號船擱淺,13名船員被困,生命危在旦夕,是派出所幹警與灤河口港監站同志頂著海上風大浪緊急出海,歷經五個小時,使被困的13名人員獲救。

派出所還聯合村委會開展了“愛民固邊模範家庭”、“十佳村民”、“十佳婆媳”、“十佳鄰里”評選活動;利用村委會、警務室等現有條件,開辦了愛民書院。

村民們也十分關愛駐地官兵,經常為他們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困難,他們說:“我們把駐地官兵當作自己的親人,也想讓官兵們在樂亭找到‘家’的感覺。”

漁民生活 邁向小康

隨著物質和文化生活的顯著提高,九間房人已從溫飽步入了小康。村裡投資近百萬元,建設了道路、綠化、供水、排水、用電、有線電視等公共服務設施。村內綠樹成蔭、四季花香,街道寬敞乾淨,鄰里和諧共處,到處是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村裡修建了文化活動中心,除了露天的健身路徑外,還為附近居民提供棋牌、書報閱覽、健身等室內活動項目。村舞蹈隊在2015年4月11日在樂亭縣體育館舉行的渤新杯廣場舞大賽還獲得二等獎。連續幾年被樂亭縣人民政府評為“基層民主建設先進單位”和“誠信平安樂亭創建活動先進單位”,連續多年被唐山市人民政府評為“唐山市生態文明村”。昔日破舊不堪的老舊房已見不到了,很多人的住房已是冬有暖氣,夏裝空調,自來水,天然氣,太陽能等設施完善,用新型建材做精細裝修,把住房美化得和別墅一樣氣派。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漁民家家都有車,有的有幾輛車。以前連汽車都不多見的村民們,如今對寶馬、奔馳、奧迪都見怪不怪了。漁業,靠天吃飯的危險行業一去不復返了。

(作者張偉,姜各莊鎮幹部;張淑豔、孫紹棠,退休教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