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老師:掌握了《孫子兵法》最重要的祕訣

南懷瑾老師:掌握了《孫子兵法》最重要的秘訣

“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這十個字的兩句話,又是一副對聯,天下最困難的事,對於真有智慧的人來講,處理時“於其易”,會找到事情的關鍵點,處理起來就很容易。我經常給年輕同學講笑話,要他一個人去搬個桌子那樣大的石頭,他們都面有難色,認為至少需要六七個人才搬得動;告訴他一個人就可以了,不必要把它懸空搬,是要想辦法把它轉動,走圓圈的轉動,幾個指頭也可以慢慢轉得動。只要動了,走圓圈的方法就成功了。

做事情的道理也是如此,先要找出要點,如果用力去做,是非常笨的方法,要用“勢”。“勢”不是力,譬如一個手錶很輕很小,就是打到我們也不過是小疙瘩而已。但是,如果遠遠一擲,加上力學的作用,打到身上可能是幾十斤的力量;甚至剛好打到一個要害的穴道,就可致人於死,這是“勢”的道理。所以用“勢”與用力不同。

天下沒有困難的事,這是拿破崙吹牛的話,但他最後還是死於困難。天下處處都是困難的事,不要聽拿破崙亂吹,

還不如《中庸》說得好,看天下沒有一件容易的事。這樣才可以容易完成,也就是“圖難於其易”。能把握要點,找到關鍵,才容易成功。

******

講到“勢”,中國文化中,講得最好的是《孫子兵法》,主張用“勢”。這個道理,可以說是由道家思想而來,也就是從老子這裡發展出來的。多年前跟美國一個海軍將領聊天,因為是朋友談天說笑,他談起《孫子兵法》來,我說現在你們西方各國的軍事思想,只講究力,不懂“勢”的妙用。你們只講有多少力,多少製造兵器的工廠,多少鋼鐵,多少物資原料,有幾顆原子彈,都是用力來算計勝負。假如勝負真的只靠這些來決定,那麼我們中國就慘了,我們什麼都沒有,只有一個鹹鴨蛋。中國的《孫子兵法》講“勢”,不是比力的,是所謂“四兩撥千斤”。一個四兩重的東西,可以把一千斤重的東西轉動、推開。這就是“勢”,以寡擊眾,一個人打垮了幾百萬人!

《孫子兵法》闡述“勢”的道理很有意思,孫子對於“勢”的形容只有一句話——“如轉圓石於千仞之山者”,其餘什麼都不講。孫子的秘訣就是這一句話,轉動一塊圓的石頭在“千仞之山”。

古人的度量衡,七尺就等於一仞高,約等於現在的一丈高;“千仞之山”等於現在一萬尺的高空山上,有一塊石頭,重不過五十斤,但方向不定呼呼地轉。這一來,所有下面每一個地方都要發警報,人人都要準備躲起來了,因為每人都有被打中致死的可能。“轉圓石於千仞之山”是一個“勢”,但等到這個石頭一掉到地上,只不過五十斤重,那會有什麼大力量呢?小孩子走累了,就在上面撒泡尿,用腳來踢它滾一滾,這石頭一點威風也沒有了。但是當這五十斤石頭在半空中一轉,那個勢一旦形成,百千萬人都要跑掉。所以孫子這麼一句話,就說明“勢”的道理,四兩可以撥千斤。

“勢成之”,生命的力量形成為“勢”,懂得這個道理才會懂得修道。所以要把握住那股“勢”,不管打坐、學佛、練工夫;甚至身上氣脈動了的時候,只要把握住那個“勢”,生命的力量就可挽回。比如中國的醫學,有時候對病人也有起死回生的功效,真正最高明的醫生,利用病人本身生理最後一點點微細的“勢”還存在的生命力量,藥下去剛巧把他生命的力量調動上來,把他救了。醫道到達這個程度,差不多近乎“道”了。

雖然只是醫學上的一種技術,卻都是高度的智慧,這不是一般讀了幾本醫書的中醫所可以瞭解的。所以說,萬物的形象,萬有的形成,跟生命力量的形成,都與“勢”有關係的。因此,把握“勢”這股力量非常重要。另外,所謂時勢造英雄,英雄造時勢,時間也是一種重要的“勢”。

莊子說“颶風起於萍末”,颱風剛剛起來時,海里、河裡看到一片浮萍葉子漂在水面上,忽然浮萍搖動起來,從浮萍的底下冒出了一個水泡,立刻感到風起來了。最初只是那麼一點,然後愈搖愈大,逐漸擴大成颱風,可以把山嶽吹垮。颱風的中心也愈轉愈大,颱風中心是空的,叫做颱風眼,裡面悶極了,熱極了,沒有風,也沒有雨,是由一個“勢”形成的一股力量。

生命的功能也是這樣,有些人打坐時有了內熱的情形,身體內部的力量起來了,也就是颱風起來的道理。學道學佛的修持工夫,如果不懂物理醫理,不懂這些哲學上的道理,就沒有辦法進步。在修持過程中,每一個境界,每一個情況的出現,都要曉得它的道理,曉得運用那個“勢”,而後成之,才可以得到長生不老的效果;否則,反而修成短命縮年,那就很冤枉了。

《老子他說》

-------------

說到《孫子兵法》,想到《孫子》有名的《勢篇》,講形勢。這個名詞很難解釋,現在世界的軍事思想不講勢,而講力的對比。每個國家都注意有多少兵源、多少物質、多少武器、力的統計。如果只講這些,只是力的對比,不稀奇。中國的拳術,也反映出中國的軍事思想,不講力,講勁道。一拳一個勁道,就把對方打倒了。勁不是力。中國人主要講勢,道家說“知其力,用其勢”,所以能四兩撥千斤,以弱敵強,以寡擊眾。一個三期肺病的人,能把世界的大力士打倒,那才是本事。十個人可以消滅上千上萬敵人,就是運用勢。

什麼是“勢”?《孫子兵法·勢篇》最後一句話的結論說:“轉圜石於千仞之山。”這就是“勢”。一塊圓的石頭,在一兩萬尺的高空上轉,就是“勢”。假使一個四斤重的石頭,在我們市上空,就僅五千尺的高空轉,全市的人都要躲起來了,因為每個人都有被擊中打死的可能,這一情形就是勢。等到這塊石頭落下地以後,不但是我們,小孩子都可以欺負它,上去小便,它也毫無辦法,不過四斤重的石頭,誰都搬得動,丟了也就丟了。

懂了這個道理,在處世上就可以運用,尤其戰略、戰術思想,都是根據這個道理來的。在勢沒有形成的時候,對敵人政治的、軍事的戰鬥,就無法穩操勝算。孫子也很巧妙,寫到這裡,再沒有繼續寫下去了。就是要讀他書的人,自己去體會、運用。

透過一個故事可以瞭解“勢”的道理。據說大蟒要吃東西的時候,不像其它的蛇要咬住東西,它只要將口張開,可以把一定距離以內的東西,吸到它的口中,吞入腹內。它的攻勢一出,尾巴一擺,可以把直徑尺把粗的大樹掃斷,厲害得不得了。可是有一隻小蜘蛛和一條這樣大的蟒是世仇,要對大蟒報復。就在蛇洞口的樹上懸了一根絲下來,等待大蟒出洞覓食的時候,急落下來,打在大蟒致命的頭部七寸部位。每當大蟒剛把頭伸出來,蜘蛛就急速下降,大蟒就立即縮回洞裡,不敢出來。這麼厲害的一條大蟒,就這樣被一隻脆弱的小蜘蛛制住了。反過來,如果這條大蟒能夠衝出了洞,躲過頭部七寸上的一擊,只要一張口,也就可以輕易地把這隻小蜘蛛吸進腹中消化掉了。可是當大蟒沒辦法施展它吸物的毒氣時,這樣一個脆弱的小蜘蛛,就可要大蟒的命,也就是兵法的原則,戰略的道理。歷史上,子書上,很多這類故事,在政略上都可供我們活用。

《論語別裁》

-------------

“髮引千鈞,勢至等也”,一根頭髮可以牽動千鈞的力量,那是力學的問題,那是用勢,不是用力。所以我常與美國的將領說笑話,我說西方有軍事專家,沒有軍事哲學家。中國有兵略家,那是最高明的軍事哲學家。《孫子》十三篇就是軍事哲學,全世界研究軍事的沒有不讀《孫子兵法》的。不過翻譯得好不好?我看都是問題。《孫子兵法》有《用勢》這一篇,我跟外國學軍事的朋友說,你們現在不懂啦,用力不是用勢,多少人口,多少武器兵力,多少經濟能力,那是比力量,像美國和前蘇聯有幾顆原子彈,那我們不要比了,我們只有鴨蛋,這是比“力”。中國的軍事是用“勢”,四兩可以撥千斤,就是“髮引千鈞”。一個弱小的人,一拳把世界大力士打死了,以弱擊強,用的是勢,勢的道理與用法很難。所以現在你們學太極拳,我笑你們是混水摸魚,混水摸魚還打得到人嗎?拳學好時,一根頭髮一拉,就可以要人的命,你拳這麼打過來,他只要這麼一轉,就把你的力量化開了,就把你甩出去了,這是用勢不是用力。這個用勢的道理很深很深,用勢是力學的問題。勢到了最後,是與大力量有同樣的結果。

你們看《孫子兵法》十三篇,真正重要的是一個“勢”字。意思是說,一個時代的潮流,一股社會的力量,當這個力量來的時候,你跳不出來就會被它埋沒了,沉下去了。什麼是勢?《孫子兵法》解釋:“轉圓石於千仞之山“,這麼大的一塊石頭,在千仞高山上繞個大圈子旋轉,下面的人都很恐懼,不曉得這塊石頭落在誰的頭上。當一個勢到了,沒有辦法,等到這個石頭掉到地上,小孩子都可以在上面屙尿,一點用都沒有。所以用兵也好,做事業也好,“勢”最重要,重點在把握“轉”字。

《列子臆說》《南懷瑾講演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