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法认证、弄虚作假……这10家认证检测机构被通报

认证机构非法开展认证、认证记录与实际不符、认证人员弄虚作假……12月24日下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召开认证检测市场专项整治情况专题新闻发布会。现场,市场监管总局认证监管司司长刘卫军特别通报10起认证检测市场违法案件。

非法认证、弄虚作假……这10家认证检测机构被通报

此次发布会,是机构改革后首次以市场监管总局、认监委的名义举行的认证认可检验检测专题发布活动。

刘卫军介绍,截至目前,全国共有认证机构481家,累计颁发有效认证证书193.7万张、获证组织62.5万余家,其中强制性产品认证证书64.3万张,自愿性认证证书129.4万张;获得资质认定的检验检测机构3.9万家;获得认可资格的认证机构172家、获得认可资格的实验室/检验机构10376家;经过注册的认证人员57804人。检验检测认证服务业营业收入超过2300亿元,成为全球增长最快、潜力最大的检验检测认证市场。

为什么要开展认证检测市场专项整治?刘卫军表示,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包括制度设计不完善,整体供给质量不高;认证检测机构服务能力不强、国际竞争力较弱;社会认知度不高、法治环境和政策措施不够健全等等,最为突出的是,行业环境和市场秩序亟待规范,一些从业机构及人员的责任意识和诚信守法意识不强,一些认证检测活动的规范性、有效性不高,违法操作、虚假认证、买证卖证等问题比较突出,一些领域存在认证检测乱象,既损害了认证检测行业信誉,也损害了市场消费环境和营商环境,社会对此反响强烈。为此,市场监管总局成立后就将治理“认证检测乱象”作为加强市场监管的一项重点任务。今年9月25日,《关于加强认证检测市场监管工作的通知》正式下发,部署全国市场监管系统对认证检测市场集中开展整治。

“这次行动是认证检测行业近年来首次全覆盖、多领域的全面整治,也是行政监管、认可监督、行业管理等多种手段并用的联合整治,覆盖范围之广、整治措施之严、处罚数量之多、社会反响之强烈,都是多年来没有过的。”刘卫军介绍,在专项整治行动中,严肃查处了一批违法违规的认证检测机构及认证从业人员。

针对认证机构,共向社会曝光3家非法机构,撤销10家、注销4家机构从业资质,对29家机构予以警告,对13家机构责令限期整改,对1家机构予以风险预警;责成认证机构撤销、暂停761张存在问题的证书,涉及企业562家;查处无证制售CCC产品违法行为648起、涉及1367批次产品;此外撤销1家机构、暂停2家机构的认可资格,对5家机构缩小认可范围;针对检验检测机构,共计撤销、注销207家机构从业资质;并撤销8家机构、暂停16家机构的认可资格,对79家机构缩小认可范围;针对认证人员,撤销189名违规失信人员的注册资格。

市场监管总局特别通报10起典型案件。包括全国认证服务(中国)有限公司非法开展认证活动、深圳中大国际认证公司和上海色瑞斯认证公司出具虚假认证结论、江苏宏强电气集团有限公司和温州市美瑞凯宠物用品有限公司出厂销售未经认证的CCC产品、南宁市杰锋汽车检测有限公司出具虚假检测结果、江西欧兰宝检测技术有限公司伪造环境监测数据、滨州市通九州机动车检测有限公司等4家检测机构骗取资质认定证书、北京中鼎恒昌认证公司和青岛欧检认证检验公司认证人员弄虚作假等。

此外,整治中发现了认证检测行业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从业机构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内控机制不健全,对自身人员疏于管理;一些机构及人员法律意识、规则意识、诚信意识不强,认证检测活动存在不合规现象,甚至出具虚假的认证证书、检测报告和注册材料;一些机构违背公正性原则,妨碍市场公平竞争。同时也发现行政监管、认可约束、认证人员管理还存在不规范、不严格、不到位的问题。

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是质量管理的“体检证”,市场经济的“信用证”,国际贸易的“通行证”;在守住安全底线、保护人身健康安全方面,在拉升质量高线、促进产业消费升级方面,在助力精准扶贫、服务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在便利对外贸易、推动我国企业及产品“走出去”方面等等,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市场监管总局表示,下一步,在认证领域,将根据监管风险合理确定抽查比例,对一般性认证领域实行随机抽查,对涉及安全健康和社会反应集中的领域实施重点检查;在检验检测领域,构建以国家监督抽查、地方监督抽查、专项检查和“暗访、举报调查”相结合的“四维”监管模式,开展检验检测市场“新风”整治行动,保持监管高压态势。

同时,建立认证检测风险监测和预警机制,运用“互联网+认证检测监管”,实现预警通报结果社会共享;健全认证检测全过程追溯和责任追究机制;建立失信主体“黑名单”制度,对严重失信主体实施联合惩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