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方支付基本接入網聯 後者“尚未參與利潤分配”

經受“雙11”大考之後,目前已有超過九成跨機構業務通過網聯處理。不過,網聯暫時還未參與手續費收益分配

在事實延期半年之後,銀行“斷直連”在年底提速。

《投資者報》不完全統計顯示,截至目前,已有包括中國銀行、平安銀行、交通銀行、光大銀行、郵儲銀行以及中信銀行6家銀行宣佈“斷直連”,全面對接網聯支付渠道。

所謂“斷直連”,指的是2017年8月,央行支付結算司印發《中國人民銀行支付結算司關於將非銀行支付機構網絡支付業務由直連模式遷移至網聯平臺處理的通知》。通知表示,自2018年6月30日起,支付機構受理涉及銀行賬戶的網絡支付業務全部通過網聯平臺處理。

通俗來講就是,此前不同第三方支付對接不同銀行的系統,現在由銀行統一對接網聯,再由網聯對接第三方支付,以網絡支付資金清算的集中化、規範化。行業中約定俗成認為,“銀聯負責線下結算,網聯主管線上交易結算”,但是在銀聯、網聯博弈以及技術對接等問題之下,支付機構接入網聯並未能在約定的6月30日之前完成。

到了下半年,第三方支付接入網聯進程加快,目前多家受訪第三方支付機構向《投資者報》記者表示,截至12月,已經全部納入網聯交易。

6家銀行率先宣佈“斷直連”

12月13日,中國銀行發佈公告稱,其已完成與具備合法資質清算機構的系統及業務對接工作,將於2018年12月20日關閉原直連業務模式下與第三方支付機構的合作通道,關閉的範圍包括:協議支付、網關支付以及代收代付業務。

同樣是在12月,平安銀行也公告表示,全面完成“斷直連”工作,並稱,“按新轉接清算模式完成了網關支付、商業委託支付、付款、認證支付等網絡支付業務的商務協議簽署和部分業務遷移。”

從今年7月31日,中信銀行率先宣佈“斷直連”以來,已有郵儲銀行、光大銀行、交通銀行以及本月宣佈的平安銀行、中國銀行共計6家銀行宣佈了“斷直連”。銀行關閉了與第三方機構的直接合作通道意味著與第三方支付機構的業務已經完全經過網聯進行。

第三方支付基本納入網聯

網聯即網聯清算有限公司,是經中國人民銀行批准成立的非銀行支付機構網絡支付清算平臺的運營機構。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董希淼表示,網聯的出現,直接宣告支付機構與銀行“直連時代”從此終結。其上線後,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將全部上存到央行專用存款賬戶進行集中存管,備付金的利差收入歸零,也不可能再被挪用。同時,央行將能更全面準確地掌握第三方支付數據,更好實施監管,降低各類風險隱患。

銀盛支付相關負責人告訴《投資者報》記者,目前其與所有銀行直連已斷。“斷直連”以後,交易經網聯轉接,更加規範,更加安全。

網聯最新數據顯示,截至10月15日,接近全部持網絡支付牌照的非銀行支付機構以及400餘家商業銀行已與網聯平臺啟動對接,可完全覆蓋原有支付機構和商業銀行間的合作關係。

中國的第三方支付江湖,支付寶與騰訊金融佔據絕對的主導。易觀數據顯示,2018年第二季度中國第三方支付機構綜合支付市場交易份額佔比統計,支付寶和騰訊金融分別以44.50%、30.80%市場份額位居前兩位,二者市場份額總和達到75.3%。

《投資者報》記者瞭解到兩大支付巨頭均已對接網聯繫統。其中,微信財付通方面對《投資者報》記者說道,財付通是第一家接入網聯的支付機構,截至12月,已基本全部實現支付請求通過網聯、銀聯清算機構完成。

隨著系統的不斷完善,網聯今年經受住了“雙11”支付高峰的考驗。根據網聯披露的數據,網聯平臺當日處理跨機構交易筆數達11.7億筆,相應跨機構交易處理峰值超過9.2萬筆/秒,為“雙11”支付交易提供了平穩保障。

此外,網聯方面還透露,11月以來,支付機構和商業銀行合作開展的網絡支付業務中,已有超過90%的跨機構業務通過網聯處理。

網聯尚未參與手續費分配

從消費者角度來講,這種交易通道的改變對消費體驗來講是“無感”的,但是由原來的直連變成增加網聯環節,未來消費者或者商戶的交易手續費是否增加成為關注的焦點之一。

據瞭解,在此前官方結算機構只有銀聯一家時,銀聯的轉接清算模式業務流程為收單—轉接—清算,涉及髮卡機構、收單機構和轉接清算平臺三方,按照7:2:1的比例進行分成。銀聯作為唯一的轉接清算平臺,可以穩拿一成的刷卡手續費,同時還可以向收單機構收取萬分之二的銀聯品牌管理費。

第三方支付繞過銀聯選擇與銀行直連也有部分原因在於規避中間環節的收費。《投資者報》記者從銀盛支付方面瞭解到,“斷直連”之後,交易手續費並未變動,當前網聯尚未參與收費分配。董希淼認為,在清算服務市場化的大趨勢下,網聯平臺需要政府、股東、銀行、市場等各方共同努力,研究合理的收費方案、利潤分配機制、清算品牌、發展策略等。網聯平臺的商業模式清晰性、系統穩定性、交易安全性等問題也還在探索之中。(思維財經出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